求一篇果树栽培的论文要3000字+在线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效调动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截至目前,水果生产在我省农业种植中的产值仅次于粮食和蔬菜,位居第三,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顺利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省委、省政府对果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经过认真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提出了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和对策。
一、国内外市场水果供求情况
(1)总体情况
世界上有176个国家生产水果,主要是苹果、橘子、葡萄和香蕉。1996年,世界水果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亚洲最大,欧洲第二,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从65438年到0998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世界水果年进出口贸易额约为400亿公斤,约占水果总产量的10%,主要有苹果、柑橘、香蕉、梨、葡萄等。65438-0998年,中国水果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据海关统计),分别占世界水果出口量和进口量的3.6%。
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水果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水果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消费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了恒温环境、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长,产业化程度高。目前这些国家80%以上的水果都是通过这种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和消费者手中的。在发展中国家,水果流通主体不明确,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
从消费情况看,世界人均水果年消费量从65438到0996达到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超过200公斤;发展中国家水果消费水平较低,属于季节性消费,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中国人均年水果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果在总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工品在总消费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2)市场对水果品质的要求等。
国外市场要求外形美观,形状端正,表面光滑,果实大而整齐;有色品种颜色均匀,完全红色;果实内在品质好,固有风味丰富,糖酸比适中。属于无公害水果,没有检疫对象,收获后必须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水果的品质要求严格,不能含有生命体,果园按照其提出的方案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水果的品质要求不那么严格,一般中档水果都可以接受;因为世界各地的水果正在涌入中东市场,它对热带水果很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水果非常欢迎,但对质量要求也很严格。此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水果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设备大小合适,耐储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正朝着小型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对水果品质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大中城市的水果超市、高档酒店、餐厅对水果品质的要求与出口水果基本一致,尤其是一些名优水果、反季节水果、时令水果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农村市场对水果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优质水果需求约占15%,中高档水果需求约占50%,一般水果需求约占35%。
(3)国内外市场预测
目前,国内外水果消费仍以苹果、梨、橙、香蕉等大宗水果为主,特稀水果、时令水果、反季节水果为辅,季节性生产,全年销售。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在国际市场上,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东南亚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这些地方的水果产量也比较稳定;非洲、中东、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水果产量小,市场潜力大。今后,我国和我省应重点向欧美、中东、日本、东南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进军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在国内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水果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根据中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需求潜力近一倍,尤其是农村地区,东北、西北、北方和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总的来说,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水果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产量的大幅增加,水果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水果的追求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逐渐形成了求新、求奇、求名的消费心理和买几次水果的习惯。总的趋势是大宗水果需求趋于稳定,销售价格稳中有降;板栗、核桃、杏仁等一些名优新果、时令水果、反季节水果、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涨或基本稳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
二、我省水果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果产业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60年代中期,主要发展苹果和梨。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为主。第三次高潮是90年代初,果树生产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增长(见图1、2)。截至目前,全省果树面积达到654.38+0870万亩,其中果树900多万亩,年产量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栗子、柿子、杏子产量居全国第一,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水果库容达到15亿公斤,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近25%;水果加工量达到5亿公斤,约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7%;水果年产值80多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3%,占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梨、苹果、栗子等。是主要产品,年水果出口654.38+0.8亿公斤,占全国水果出口总额的25.7%,创汇8800多万美元。
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附近,发展果树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目前有果树103种,主要有苹果、梨、红枣、栗子、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余种,以苹果、梨、红枣、栗子为主(见图3、图4)。河北鸭梨、JD.COM梨、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桃、涿鹿杏平、黄骅冬枣等。长期以来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享誉国内外。我省生产的梨、苹果、桃、栗子、红枣等大宗水果,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销往省外,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家民间综合组织和数万名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主要在南方市场和城市市场,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期间,我省为北京、天津市场提供水果3亿公斤,约占其进口水果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中东市场较少。
(二)主要问题
1,水果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名牌较少,水果市场占有率不高。
2.树种和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太大,优果干面积太小;名优珍稀水果、时令水果、反季节水果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适应市场需求和我省情况的更新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
3.水果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和组织少,产业链连接十分脆弱,信息不灵通,组织化程度低;水果储运设施落后,水果加工量小,水果深加工附加值低,不适应市场需求;水果市场体系
不完善,有市场没市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4.有些果树立地条件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资金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亟待改进。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水果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名特优新果、时令水果、反季节水果,与本地水果相对性、结构性、低质过剩并存。
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加强采后加工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一思路,近期果树工作的重点是:一是稳(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是调(调整布局和结构),三是提(提质增效和产业化)。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达到90%,贮藏量达到水果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水果总产量的15%,人均水果占有量超过120公斤,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国的65438+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水果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产值达到15亿元。为了成功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个观念,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树立市场化决定和发展生产的理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水果”。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第三,树立市场开发理念,建立和完善水果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第四,树立信誉第一的理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信誉,联系长期客户,实现互惠互利。尽快实现由计划生产向市场化生产转变,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速度向效益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二)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水果质量和效益。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加强高科技果树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
2、加大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推广。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进行组装匹配,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强力推广普及。目前强调的是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保护地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的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的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下大力气让果实全红。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实现优质高效。
3.建立健全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调研、指导和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断写出果园优秀论文。继续在全省开展“创先争优”、“提质增效”等活动,加强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4.加强果树良种选育和引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各省、各地要设立种子基金,加大本省果树的选育,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特别是梨、枣、栗、柿、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树种,从“良种工程”中拿出部分资金,加大选种投入;加强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良品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受市场欢迎的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建设,对已建立的省市级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三证”管理制度。
(3)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
1,优化布局
果树生产发展将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扁桃杏、山楂、平原沙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镇周边时令水果六大基地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和经济调控手段,逐步清除基地外500多万亩果树。以不同树种和品种的重点县(市)为重点,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在适宜的区域不断向条件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
2.调整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优新水果、时令水果和反季节水果,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水果采后商品化、贮藏加工业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力度要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果和鲜果比例由现行的1:2.4调整为1:2;二是稳定大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石榴、樱桃等名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8.4:1.6调整为8:2。
(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以压缩中熟品种为主,滕牧1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的比例将由0.3:3.3:6.4提高到0.5: 2.5: 7。淘汰鸡冠花、日本锦等老旧劣质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薛华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和薛鑫、高鑫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0.6:9:0.4调整为1:8:1;加快鸭梨和薛华梨的优种选育步伐,适度推广综合性状好、市场反应大的优良品种(品系),有望成为鸭梨的替代品种。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面积,适当增加早丰王、早花绿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适度发展瑞光、严光等系列棚桃和加工品种。
(四)加强服务,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
1.加强信息引导和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连通,及时准确地向生产经营者提供各类相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各省市县和水果重点产区要在两年内建立自己的水果协会或水果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水果购销、加工、储运等经济实体,为水果流通提供良好服务。
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精品水果生产和创名牌力度,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水果和精品水果的出口生产基地,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水果推介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中国要继续挤压北京、天津和南方市场,重视并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在继续拓展日本和东南亚水果市场的同时,重点发展欧美、中东、俄罗斯、蒙古市场。
加工水平。主要通过水果的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提高水果的商品质量,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市和重点县(市)要尽快建设安装1-2选果流水线,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各类包装产品。
4.大力发展水果贮藏加工业。加大对水果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气调为主改善水果的贮运条件,以苹果、梨加工为重点,不断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行政推动,加速工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把推进水果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建立和加强领导机构,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和水果生产重点县(市)要建成2个及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1果龙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果龙经济组织要给予重点扶持。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果业健康发展的机制。
在水果生产中,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的组织形式。)+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民”。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建立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的契约关系,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水果生产、加工和营销之间长期、合法、稳定的关系,逐步由松向紧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商品、保护价收购水果、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科技推广机制;四是成立机构,重点做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6)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
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级和地方政府成立水果提质增效领导小组,由省级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地负责研究解决水果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业发展规划和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优先支持果业的健康发展,并根据中央的要求,在确保果树承包期至少30年不变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果业的健康发展,如建立水果发展基金,拍卖荒地,鼓励多部门多渠道融资开发建设果园, 调整果树结构,减免农业特产税并返还一部分给果树生产,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承包或领果园; 各级要从农业特产税中提取30-50%左右的果树收益返还给果树生产,主要用于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技术普及、技术推广和各种管理;省级财政要继续增加水果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资金。各级林业部门也要从育林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使用,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合资建立果园,促进果业健康发展。
4.建立不同层次的责任制。把果业健康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林业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按标准验收。对努力完成任务的市、县、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资金支持和项目安排上给予优惠;对拖沓、平庸或未能完成任务者进行通报批评。各级林业部门当好同级党委政府的参谋,积极组织力量编制果树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具体意见,抓好落实;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齐心协力,尽快实现把我省从果树生产大省建设成为果树生产强省的目标,为2010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