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答唐代古文运动与近代五四运动的异同。
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同时启用了新的标点符号,使文章更容易阅读。同时,新文化运动也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而不是刻意追求形式,这使人们摆脱了框架的束缚,在文本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更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融入了反封建的色彩。。鲁迅的文章几乎都在猛烈抨击封建礼教、教条和封建糟粕。让人们通过文章觉醒起来,起来反对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不仅改进了文学形式,也为救亡图存做出了贡献。1921年后,新文学进入发展阶段。随着五四作家在环境影响、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上的不同走向,“文学革命者”的分化成为必然。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和高潮时期的先锋们面对长期封建文化传统造成的“人”的荒漠,在文化层面上自觉地团结起来,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那么当他们深入到文学创作和表达的各个方面和层面时,“人的文学”观念的发展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趋向。如前所述,在“五四”的“人的文学”概念中,人文主义与个人人文主义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都是反封建运动中不可忽视的理论武器,但却是两种有明显区别的思潮。人本主义注重人对自身的观察、审视和反思,个人人本主义强调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具体来说,在文学创作上,前者注重文学与读者、社会对象的关系,后者注重文学与作家的关系;前者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后者关注文学“自我表现”的本体论意义。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生活派”(包括新潮社、屌丝社等。)以及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艺术派”(包括湖畔诗派、沉钟社、月牙社等。)从这两面崛起,屹立于世。他们分别在“人的文学”的发展中进行了外向拓展和内向挖掘,从而推动了“人的文学”走向丰富和成熟。
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的一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人生”的文学观念既不同于其他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也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中国古代和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是五四时期中外古今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宏观背景下,“人”的文化土壤孕育出的思想果实。因此,对它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映现实”、“服务生活”、“客观真实”等一般的理解层面,而必须从表面深入到肌理,揭示其根本的、独特的时代特征。首先,它体现了强烈的民粹主义文化精神。周作人倡导的“平民文学”观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欧洲的“大人文主义”的影响,带有一定程度的笼统和抽象的印记。到了文学研究会的时候,理论家们对文学的平民精神有了更加细致和深刻的认识。沈雁冰在主张“扫除贵族文学的面目,释放平民文学的精神”时,强调新文学要同情“第四阶级”,热爱“受伤害受侮辱者”。特别是10声称作品虽然可以写出个人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些思想感情必须确实属于人民,属于全人类”,甚至断言文学作品是“沟通人类感情,为全人类呼吁的唯一工具”。11在他们看来,作家既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上,也不能超脱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要把自己融入到广大平民之中,自然地交流“感情”(郑振铎语),使民粹主义精神从文学的描写对象贯穿到作家的主体意识之中。其次是指生活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发起的。陈独秀所谓的“民族文学”、“社会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在内容上相对有迹可循,但无疑指的是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所以他批判旧文学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视野”太窄。虽然胡适主要是从语言形式方面发动文学革命,但他也强烈反对文学的分离。茅盾的论述是最全面的。他在评论新旧文学的平等讨论时,明确指出新文学要有三大要素,一是“普世性”,二是“表达和引导生活的能力”,三是“为老百姓而不是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在文学革命初期,人们强调的是“人”——人的欲望、价值和意义在文学中的实现。以此为理论武器,推翻封建的“非人”的文学观念,那么此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不仅以实现“人”为精神内涵,更强调现实的“人生”,尤其是“为人生”二字,也就是说,文学的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描写和反映“人”和“人生”的问题,更为根本。
五、两项运动的缺点
古文运动虽然在文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这场运动的内容却有所改革。反倒是有“以道为文”的思想。主张以古文为工具宣传儒家之道,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是古文运动的消极点。
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文体上有所突破,而且融入了反封建的思想。这样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新文化运动与人民的结合将文化运动限制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使运动的真正目的无法完全实现。此外,新文化运动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他们不加分析就把祖国的遗产一扫而光,同时不顾糟粕,一切洋为中用。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不能完全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不及物动词概观
古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们也有许多缺陷。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引入了新文化观:一是确认了文学对社会历史地位的价值,即把文学视为“服务人生”、“改善人生”的利器;首先证明了文学对主体审美表达的作用,即文学是为了表达人的内在要求和情感体验而建立的。这两个方面是文学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但相比较而言,文学研究会和时尚社在前一方面主要体现的是具有现代品质的人文社会价值观和审美意识,而创造社的兴起无疑使后一军的内容具有典型性。对个性解放的执着追求,对主体人格价值的歌颂,对现代人生命意识和现代生活真谛的表达,恰恰是文学最能体现五四风格,最能真正唤起人们现代感知的现代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