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龙简介

陈余龙

著名学者、书法家陈余龙。1921出生于江苏镇江。北京大学东方系教授,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学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陈余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21

职业:学者、书法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东方语系。

代表作品:《中华文化概论》获大奖,《中国书法艺术》《天地有义》。

头衔:北京大学东方系教授。

职务: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学术顾问。

个人简介

20世纪50年代,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的秘书。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书法艺术》(其中书法五官受到书法界的高度重视)、《天地正气》等。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省等地做书法艺术交流活动,效果很好。一些书法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馆,碑林和其他重要的地方。书法作品曾赠送给多位国内外名人和政要,如:韩国总统金大中、日本池田大作、泰国诗琳通公主等。曾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舒潼先生撰写书法艺术展序言,参加著名书法家欧阳钟石教授书法博士论文答辩会。2002年3月应邀参加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

1921年,陈余龙出生在素有“金陵门户”之称的江苏镇江,从小受到古城文化历史的熏陶。五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师法颜、刘。八年来,他每天用大楷写一本书,用小楷写一本书,池子不尽。离开私立学校后,陈余龙进入一所私立小学,然后考入著名的江苏省扬州中学。不幸的是,在他进入初中不久,日本的入侵粉碎了他的学习梦想。陈余龙离开家乡,来到川滇西南。流放期间,他当过学徒、练习生、雇工,给人刻蜡板,做吃苦的准备。但是,“人生也是艰难的,人生也是幸运的。”在山城重庆,陈余龙结识了武昌起义老兵、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徐学远先生,并入校任教。在交谈中,陈余龙多次提到他的老师徐学渊。他说,在重庆的日子对他的生活和学习书法的影响最大。他对含蓄书法的理解和“以学养德”的思想深受徐学渊的影响。后来,陈余龙搬到了北京大学,在那里他与马寅初的老校长一起工作了几年。风雨使他传德传香,学识书法都受到他的影响和熏陶。在北大的几十年里,陈余龙在历史、文学、书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一个学者、散文家、艺术家,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作为一代宗师,50年大学教学的浸润和不平凡的经历,也为陈余龙独树一帜的独特书风增色不少。

1979年春,“燕园书画社”在赵、李志敏、教授的倡议下,在副会长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先驱李志民校长去世后,罗荣渠教授临时代理校长职务。李教授、罗教授去世后,“燕园书画社”于6月27日改组为“北京大学书画社”,1996,隶属艺术教育委员会。今天天气很好,雨后天晴,一扫过去几年的阴霾和阴郁。新老会员欢聚一堂,盛赞这次盛会是燕园书画事业的“中兴会”。展望未来,前景广阔,无限精彩。75岁的老人陈余龙当选为书画协会会长。

1985期间,李志敏、陈余龙率北大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大阪翔凤书院,会见井口东帕女士。资深书法家陈余龙撰写《书魂匆匆归山——读李志敏与悼民》,同年发表在《文史杂志》第6期。陈余龙还写过《燕园春色正浓,而你一个人又无助可怜》,回忆了两次结伴出行的经历,一次是1985与李志敏等人,为期双十天;第一次是1993年秋天和李志敏、刘炳森去新疆旅行,历时半个月。这两个返回日期是8月31。回家的路上,陈余龙和李志敏相遇:“我希望有生之年进行第三次强巡,或者北上,或者南下。”李志敏生前到北戴河海边度假,捡了一块石头,带回陈余龙,并附了一张纸条:“我们在洞庭月色上买酒和白云边。这块石头是一幅有月亮和水的风景画。请不要刻。”陈先生非常高兴。他先把这块石头放在客厅的镜框里,然后交给世界著名奇石收藏家、泰国奇石博物馆馆长周先生永久陈列。此外,陈余龙还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7《北京大学书画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和5月3日《光明日报》1998对李志敏的重笔墨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学作品

陈余龙写的一篇名为《精彩入圣——中国书法艺术赞》的文章,一直在书法圈流传。文章说,必须把书法的学习提高到审美的高度;美学的研究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要用很强的学问来培养。

“以学养德”是陈余龙当年的导师徐学远先生留给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他几十年来坚信并坚守的信念。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你可能更注重技巧。要掌握一门艺术的基本语言,学习技巧是前提。但是稍微深入之后,修炼上升到了第一位。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在书法上是无法更上一层楼的。如果没有道德修养,那么再高的艺术,他也会被唾弃。

就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而言,陈余龙本人无疑是书法的典范。陈余龙是一位学者,专注于历史以及文学和书法。在史学方面,陈余龙从事印度支那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主编了几部颇有影响的专著,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的历史文化以及中越、中柬、中老关系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是中国著名的印度支那史专家。在文学方面,陈余龙早在学生时代就显示出他的才华。他的文章清新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集《天地有义》入选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无名文学集”第一辑。也正是他对历史和文学的偏爱,为陈余龙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融入了对历史和艺术的传统积淀和深刻理解

陈余龙书法作品

书法理解

陈余龙说,一个书法家不仅要写得好,还要讲究书法理论。要把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画论中有谢赫的“六论”,简明地阐述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陈余龙提出了著名的书法“五感”,即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和时代感。

陈余龙认为,“立体感”强调书法要追求结构造型的凝重感,浑厚、苍劲、瑰丽、富有血肉,是书法艺术的脊梁;“节奏感”重在笔的气势,要刚柔并济,动静结合,使书法形象端庄凝重,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朦胧感”重在意境和神韵,要深邃、悠远、含蓄、含蓄,笔底藏神,富有生命力;“空间感”重在书法的布局,要辽阔空灵冲淡,以白为黑,黑白互补,收大江广川之势为方丝;“时代感”强调求变创新,要立足传统而不是被古人征服,博采众长,博采众长。

艺术成就

在陈余龙八十寿辰书法展开幕式上,著名书法理论家张同寅说,陈老的书法真正达到了“苍老苍劲,人与书俱老”的境界。

人和书都是古老而充满豪情的,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显示了陈余龙多年的功力和渊博的学识。曾经采访过陈余龙的马忠华说,陈余龙的作品乍一看似乎漫不经心,当他仔细欣赏时,他开始感到苍茫苍劲。

他写了“汉·沈怡·费”几个字。“约翰”二字左右波动,原话极富动感;“一”字在字的底部和上侧留有空间,疏密有序;“神”落笔,挺立苍劲,撑起整个字;“飞”字与虚实相连,似乎断了,收笔处的反手处理更有力,更有神韵,像一只展翅的雄鹰。这四个字后来被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总统金大中。"

书法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总统金大中

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潼举办了第一次书法展,由组委会邀请舒老和陈余龙作序。65438年至0996年,年过七旬的陈余龙担任北大书画协会会长,向北大学生、社团和外籍人士讲授书法美学和书法史课程,积极推动学校书画艺术的发展;

在新加坡的个展上发言

2004年,欧阳教授主持了首届全国书法博士论文答辩,聘请了、、石书清、四位答辩人。

陈余龙教授在历届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发表过演讲。

陈余龙的书法苍劲飘逸,别具一格,具有江南才情,颇受人们喜爱。他的作品曾在东京、大阪、新加坡、伦敦、布鲁塞尔等地展出。是送给国内外名流政要的珍贵礼品,收藏在国内重要博物馆和碑林。

陈余龙向泰国诗琳通公主赠送了墨宝。

与董建华先生亲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