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论点的提炼与表达
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层次来论证某一观点、某一事物,每一层、每一面都是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发展和解释,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所以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首先确定中心论点,并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细化子参数的常用方法有:
1.问原因法——也就是问一个“为什么”
质疑原因法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来追溯得出这个结论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因为因果关系是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所以在议论文中运用因果分析来形成论点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例1: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目为:写一篇以“安”为主题的议论文,含有“稳”、“安”、“宁静”、“安逸”、“知足”等含义。字数:不少于800字。
提炼:先把题目(话题)展开成一句话(中心论点),如:安全是保证生产的前提。然后对这句话表达的现象问原因,得到分论点:(1)没有安全,生产会受到威胁;(2)没有保障,劳动者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3)没有安全保障,就无法实现长期盈利的目标。
《出埃及记》2: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打破传统框架,突破规则。请以“规则”为题写。
解析:先把题目(话题)展开成一句话(中心论点):没有规则,很难圆。然后对这句话所表达的现象提出原因,得到分论点:①没有规则,个人无法成为人才;②没有规则,集体不可能稳定;没有规则,国家无法发展。(兰子说:这三个论点不是关于理由的问题,而是关于“无规矩”的后果的问题,以及对“难以成方圆”的解释)
例3:高考题目作文《答案是多彩的》。
抽象:题目“答案丰富多彩”本身就是一句话(中心论点),无需展开。质疑这句话所表达的现象的原因,我们得到分论点:(1)世界千变万化,事物错综复杂;⑵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3)判断事物时抱着不同的标准。
2.提问法——即问一个“怎么办”
所谓质疑法,就是在论证中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往往是文章的论点。用“提问法”提炼分论点,首先要确立中心论点。
例1:江西高考,题目“面子”
提炼:先把话题(题目)展开成一句话(也就是中心论点):城市的“面子”(也就是给外人的整体形象)要美化。然后问美化的途径:(1)美化自然环境;(2)改善城市治安;(3)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例二:湖南高考,题目为《谈情感》
提炼:先把题目“谈激情”中的关键词“激情”展开成一句话(也就是中心论点):人要有激情,再问:人怎样才能有激情?于是我得到了三个分论点:(1)坚韧不屈,不怕风霜,不怕冷雨;⑵勇敢无畏,勇往直前,不怕牺牲;(3)自信乐观,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阴霾,总能拨云见日。(兰子说:这三个分论点都有些问题,也是我们同学的通病。看起来写三个分论点就不错了,不管是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是不是重复或者重叠。这三个分论点都是在说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其实生活不仅艰难,而且富足。孟子的话可以用来解释精神,形成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如果真的要用这三个分论点,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修改的话,可以改成:(1)坚定不移: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⑵勇敢无畏: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3)我自信乐观,天生有用。虽然有很多暴风雨,但我总能透过云层看到阳光。)
例3: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
提炼:标题是中心论点,不需要展开成句子。围绕“如何学会欣赏别人”,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具体途径(即三个分论点):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具有豁达、开朗的风格;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尽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向他们学习,不求全责备,不嫉妒人才;学会欣赏别人,就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问结果法——也就是问一个“会发生什么”
质疑结果法是以题目(题目)所确定的中心论点为前提,来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的结果(意义、价值、影响)。
例1: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在“答案丰富多彩”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解释“答案丰富多彩”的含义(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想到:(1)在思维领域,正是因为答案的多样,才有了如此多的发明创造,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在文艺领域,正是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了风格的多样,创作方法的多样,才有了百花齐放;(3)在经济领域,正是因为答案的多样,我们的经济才繁荣,我们的社会生活才丰富多彩。
例2:以“拥抱生活”为题。
提炼:“拥抱生活”这个话题是中心论点,不需要展开成句子。它是通过推断结果提炼出来的:(1)如果你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你会愿意为生活付出;(2)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你就有了奋斗的力量;(3)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三个论点不是一个层次的,而是(1)和(2)引出(3),就是你愿意为生活付出,有奋斗的力量,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可以修改为:(1)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具有发现美的能力;(2)拥抱生活,热爱生活,这样才能面对生活的丑恶,才有化恶为善的力量;⑶只有拥抱和热爱生活,我们才能超越生活的平庸,才有信心创造新的生活。)
例3:题目“这座山看着那座山的高度”
提炼:题目“这山望着那山”是中心论点,无需展开成句。它是通过推断结果提炼出来的:①这座山看着另一座山,人永远不会满足;(2)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会精益求精;当一座山望着另一座山时,一个人就会勇往直前。
4.问对象法——也就是问一个“谁参与了”
质疑宾语法是把一个句子中由题目(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表达出来,然后看这个句子的谓语中能涉及到谁(事、物),再进行详细的补全或罗列,即成为分论点。
例1:广东高考,题目“心中雕天使”
提炼:将题目具体化为“用爱在心中雕刻天使”,并以此为中心论点。谓词“雕”所涉及的人有:、李、、等。,所以在文章正文中可以组合成三个内容:(1)丛飞用爱在心中雕刻天使;⑵李用爱刻下心中的天使;(3)洪战辉和其他人用爱在心中雕刻天使。
例2:以“最美的颜色”为题写作
提炼:把题目加到“什么是最美的颜色”上,这样可以得到以下论点:(1)绿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2)红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着热情;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纯洁。
5.问内容法——也就是问一个“涉及到什么”
质疑内容法就是把题目(题目)确定的中心论点表达在一句话里,然后看这句话的宾语能涉及到谁(事、物),然后再详细地补上或列出,即成为分论点。
例1:江西高考,题目“面子”
提炼:将题目展开成一句话:三国戏是“面子”戏(中心论点),再详细分解客体“面子”戏,引出三个分论点:(1)三国戏是关于曹操“面子”的戏;⑵《三国戏》是一部关于诸葛亮“面子”的戏。(3)三国戏是讲关羽“面子”的戏。
例2:标题“拒绝一个失败者”
提炼:题目是中心论点。“失败者”的具体分解可以形成三个子论点:(1)拒绝平庸无能的人(提倡德才兼备);(2)拒绝懦夫和无聊的人(提倡胆大);(3)拒绝短视(提倡好高骛远)。
值得注意的是:(1)没有明确话题的作文,如材料作文、话题暗示的作文,可以先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按上述方法提炼论点;(2)在具体作文中,以上五种有时同时使用,如:粤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三个分论点:洪战辉负责把自己雕刻成一颗负责任的心的天使;徐本禹用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雕刻成了天使;李用执着的心把自己刻成了天使。三个子参数应用于第四和第五种方法。
第二,分论点陈述
使用分论点的要求是:演绎、分离、排列;同时,它需要语言来表达警句。
1.“扣分”是指列出的几个论点要从同一个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如果有的人从“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人从“为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人从“怎么做”的角度说,没有中心观点,那么写文章就很难集中论点。比如,有同学以“阅读的乐趣”为题,列出了如下提纲:读书是苦的,但苦中有乐;读书可以让人变聪明,所以很好玩;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正享受。这三篇文章各自回归一个问题,而不是从同一个角度回答同一个问题,也就是没有“演绎”。(这种缺陷和我们讲的层级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层次结构的话,应该是围绕一个方面深入表达,而不是面面俱到。比如提问:读书很苦,怎么可能有趣?问题分析:读书过程中苦,结果中乐。结果不是最终的成败,而是自身的成长。解决问题:不要怕吃苦,要化苦为乐。)
2.“分离”是指所列论点之间的界限清晰,不重叠和重合,不存在包含关系。一位同学以“阅读的乐趣”为题列出的以下提纲,并没有割裂开来:阅读可以增长知识,丰富心灵,获得乐趣;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两种乐趣;读书可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第三条所说的“提高素质”实际上包括了第一条所说的“增长知识,充实心灵”,而“陶冶情操”和“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有重叠,导致逻辑混乱,思路不清。
3.“有序”是指论证的顺序要符合逻辑,合理。同样是关于“阅读的乐趣”这个话题,下面一个同学的提纲有安排不周的问题:读书可以解决人的烦恼,振奋精神;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书可以使人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这些分论点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解释“阅读快感”,所以“演绎得很准确”但是,它有“分不开”的问题,似乎1和3可以合并。还有秩序问题。1和2应该先说哪个?恐怕得是1之前的2;应该先说哪个,第三个还是第四个?恐怕要三点四十五分。如果把1和3合并,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智慧;读书可以使人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读书可以让人振作起来,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以下概述符合“保留”、“分离”、“排列平稳”的要求:
(1)对于年轻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读书可以明辨是非;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⑵对于一些失去学习机会的中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可以补充知识;读书有助于工作;阅读对教育孩子有好处。
(3)对于老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可以让老人有安全感(神);读书可以使你变老(明智);读书能让老人觉得自己有用。可以修改为:读书可以使老人变得更强壮;读书可以让老人觉得自己有用;阅读能让老人有安全感。)
(4)对于不擅长阅读的人,从“怎么做”的角度回答问题: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注意“博”与“深”的结合;注意学以致用。(可以修改:要明确阅读目标;注意方法得当;学以致用。)
5.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从“是什么”的角度来回答问题:读书在“学习和思考”(知识获取)中获得乐趣;读书乐趣在“凡知”(情感响);读书的乐趣在于“学以致用”(掌握技能)。
从上面的提纲也可以看出,同一个答案是“为什么”,因为对于不同的对象,答案的内容是不同的。所谓“扣”如果严格要求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从“顺排”来看,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其他是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