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1.中国2。印度2a。印度-马来亚。中亚4。近东5。地中海6。埃塞俄比亚。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南美洲(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a。智利8b。巴西和巴拉圭。
瓦维洛夫把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和地中海周围地区定为地中海中心;以非洲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为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把中亚作为独立于前亚洲(近东)的另一个起源中心;中国、美国、南美是独立的起源中心。与中国和印度(印度-马来亚)一起,是瓦维洛夫倡导的世界八大农作物的起源中心。
同源系列变异定律也是瓦维洛夫作物起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理论,在同一地理区域的不同作物中可以发现类似的变异。也就是说,如果在某个地区的一种作物中发现了特定的性状或表型,那么在该地区的另一种作物中也可以发现相同的性状或表型。Hawkes(1983)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更准确地描述为“相似系列法则”,因为不同的基因位点可能与之相关。Kupzov(1959)将这一现象视为不同物种的同一位点可能发生类似的突变,或者不同的适应性基因系统进化产生了类似的表型。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理论。
此外,瓦维洛夫提出了“初级作物”和“次级作物”的概念。“原生作物”是指那些经过长期栽培的古老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大豆、亚麻、棉花等。“二次作物”指的是那些一开始是田间杂草,后来慢慢耕种的作物,如黑麦、燕麦、西红柿等。瓦维洛夫在地方品种的意义、外来和外来材料的意义、引种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结论。
瓦维洛夫的“作物的八个起源中心”提出后,其他研究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来自瓦维洛夫的学生茹科夫斯基(zhukovsky)最具影响力。1975年,他提出了“植物基因培育大中心”理论,认为除巴西、阿根廷南部、加拿大、西伯利亚北部和一些边缘国家外,还有12个大中心,几乎覆盖了全球。朱可夫斯基还提出了与栽培物种遗传相似的野生物种的“小中心”概念。他指出,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分布上存在差异。野生种分布很窄,而栽培种分布很广,种类繁多。他还提出了“初级基因大中心”的概念,认为瓦维洛夫的初级起源中心狭窄,栽培种传播的区域称为“次级基因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