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指导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专题分析,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明确职业理想和目标,培养职业生涯所需的各种能力。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扩招后大量毕业生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大学生的目光主要集中在高薪高福利的岗位上,几百个学生竞争几个或几十个有限的名额;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城市的社区服务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这种“高期望、高待遇”的心态,让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找工作都很难。那么,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以及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是怎样的?

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思考

2006年4月,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和Sina.com联合进行了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首次就业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1年内有50%的大学生选择跳槽;;两年内,大学生离职率接近75%。2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只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跳板。16.3%的人选择第一份工作“没有太多考虑”,“跟着感觉走”。③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空间,但事实是只有17.5%的人在选择工作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可以看出:

1.1职业规划意识弱

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很少关注选择工作。他们认为找工作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不想参加团体和团队活动,怕耽误学习时间,对职业规划考虑较少。一看到社会上某个职业收入高就想从事,一看到其他职业地位高就想从事其他职业。有的甚至认为职业规划是父母的事,职业规划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作用。

1.2择业的盲目性、随意性、从众性倾向明显。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和层次增多。有些同学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研究或参加训练,成为“研究一族”。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不考虑它,而是跟着感觉走。有些同学盲目从众,容易导致频繁跳槽。

1.3大学生价值观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说明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模糊,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不客观。部分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变心”的倾向,这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客观现实明显不相适应,导致学生难以自主择业,也让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犹豫不决。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并转化为一元论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新结构和新格局。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不仅仅是社会的需求,更多的是加入自我选择,考虑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标志的价值取向,兼顾经济收入。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复杂性的基本表现。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个人需求、正视社会现实的正确职业价值观,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

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 * *中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

受80年代以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人职业价值观强调相信集体和国家利益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服从集体和国家的需要为特征。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勇气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但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从“关注社会”转变为“关注个人”,逐渐形成了“义利并重”(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合理功利倾向价值观。在选择工作时,他们将发展前景、成长机会、薪酬福利和自我需求作为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树立了信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为了满足自己的职业选择,不择手段地滋生严重的个人主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以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个体本位为基础的* * *中凸显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大学教育注重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凸显人性化、个性化、细致化的特点,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职业生活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大学三年级,由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模糊、摇摆不定,往往把报酬作为最重要的职业价值标准,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这种现象会随着学生对职业的进一步认识和“三观”教育的逐渐内化而改变。大四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逐渐确定后,会思考职业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系,关注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前景。从职业角度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快速多变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稳定的价值观。

2.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相对稳定。

虽然职业价值观可以随着某一阶段的需要而得到满足,但新的‘职业价值观’还是会产生和确定的。而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这种内化的职业价值观在没有重大事件的影响和干预下,会保持稳定。各行各业都会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这是为了强化和固化正确的价值观,保持其稳定性。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就业指导者,要促进学校培养的“产品”个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 .大学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和倾向,也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希望、渴望和向往。目前,施瓦茨通过大量跨文化研究得出的普遍价值观的四个维度是相互对应的,即文化开放(对应内在价值观)、保守(对应外在价值观)、自我超越(对应社会价值观)和自我完善(对应声望价值观)。换句话说,个人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衍生出了结构相似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将使他们对各种职业价值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调整职业心态,坚持职业行为、信念和认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大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面对众多用人单位,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教育的缺失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发展多年,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机构。国内的学者、很多高校以及学生自己都逐渐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也将就业指导机构转为职业规划教育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人格特征,有效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通过结合实际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新的或潜在的职业机会。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5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5.1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将职业价值观的独特性与个性化相结合,让大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专业的角度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培养大学生择业时立足专业、放眼社会,以“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作为职业规划的基本态度,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无论在城市、乡村、西部地区、边疆,无论在国企、集体企业、乡镇、合资企业、私企,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目标都应该是个人目标服从社会主导目标,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5.2坚持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各行业违反行业法律法规的现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早日实现职业道德。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高校要加强以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新农村,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还能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大学生有必要明白,恪守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

5.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使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高校应在教育中吸引更多团队创业的成功案例。例如,2004年,在一次企业人才需求座谈会上,毕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说:“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个人能力太强,与人合作的能力差,会导致整个团队难以合作。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一个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经历过团队训练,能合作交流需要的商品,懂得信任和欣赏合作伙伴。可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综合能力。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尊重、关爱、团结的品质,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5.4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

职业规划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情况和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路径,并为实现职业目标采取行动和措施”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开展工作。在教育内容上,要引导学生调整职业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换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进一步修正认识。职业规划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更不是简单的正确价值观说教。高校要建立相关教育机构,组织开展针对个人和团队的创业培训、职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有效干预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个人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择业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基本的就业策略,选择最佳职业路径,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