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选择
但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父母的主导作用。孩子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悉心指导,进一步获得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家长的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通过强制手段体现出来的。根据孩子的特点,利用游戏往往能更好地体现平等和主导的结合。比如我想让孩子听故事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你看娃娃太孤独了。他想听故事。你会陪他吗?”想让孩子玩橡皮泥,我说:“熊饿了,你给他做点面条吧!”“孩子不肯洗手,我就一边读儿歌,一边和他们玩洗手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父母的要求,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自由发展与遵守规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他们内心的发展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家庭中,只要不妨碍孩子的健康、安全和他人的利益,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选择和创造。比如我们规定周六晚上是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只要孩子不做出格的事,我们从不干涉。在我们家,除了总开关和插座,不允许孩子动,其他都鼓励操作。这样既增加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又能让孩子学到必要的生活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尊重孩子的自由需求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俗话说:“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在给孩子自由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家里,让孩子知道各种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用完后要放回原处;日常饮食起居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在我之外,要给孩子讲公序良俗,讲文明规范,在家长的引导和示范下自觉遵守。家规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有的则在家庭生活中因人而异。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有过一次关于看电视的“争执”。孩子们直到每天和父母一起看电视才睡觉。后来,他们的父母没有办法,只能每天晚上不看电视。我的孩子曾经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对他说:“你还年轻,该长大了。你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睡眠来更快地成长。”儿子听了这话,心服口服。可见,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时,需要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自愿接受规范。
三、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要求兴趣是孩子理解事物的内在动力。孩子一旦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就会倾向于它,关注它,积极探索它。所以,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启发和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记得孩子五岁的时候,按照我们的意愿开始学书法。在我们的监督下,他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有一天,孩子居然央求说:“妈妈,我真的不喜欢用毛笔写字。一点都没意思。你天天逼我写,其实我是给你写的。别人夸我,你就不高兴。”这些话让我震惊,让我难过,于是我问他:“你喜欢什么?”孩子说:“我喜欢钢琴,想学。”我反复思考,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他的兴趣,他现在非常自觉地学习钢琴。完成作业后,他将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到理解和演奏音乐的过程中,丰富了心智,陶冶了情操,事半功倍。他把自己的努力当成一种满足和享受。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对孩子提出要求。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他们的兴趣往往很有情境性,受偶然因素影响,稳定性差,兴趣来去很快。为此,家长要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兴趣。另外,由于孩子判断力差,有时候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这时候需要家长及时提出要求,及时引导。所以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兴趣,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教育,让孩子防患于未然,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媚、严而有尊严、松而不放纵、自由而不放纵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