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拔斯王朝文学的论文

太深了。。。100分估计没几个人敢去。。字数限制。。这个问题不清楚。。。肯定有10000字左右。。。

阿巴斯时期的文学

伍麦叶(倭马亚)王朝末期,政治失序,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国家机器腐败,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最终没能抵挡住政治风暴的袭击,被阿巴西、什叶派和呼罗珊组成的联盟推翻。

阿拔斯王朝堪比中国的唐朝。特别是在其早期,从哈伦·拉希德(786-809)到马蒙(813-833),是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此时对外军事扩张停止,社会生活稳定,为文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就文化而言,这是一个阿拉伯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空前发掘,阿拉伯民族精神得到极大弘扬的时代。阿拉伯伊斯兰神权政权,在完成大规模领土扩张后的自信,将帝国引入和平发展阶段。在国内,除了繁荣经济的政策外,还采取了奖励科学、赞美学术、鼓励文学艺术的文化政策,对外,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的优秀成果。大规模的翻译运动为生机勃勃的阿拉伯文化新苗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再加上阿拉伯人敏锐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求知欲,这颗新苗很快茁壮成长,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阿拉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潜力得到了发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文化交融基础上的新的国际文化体系,在中世纪黑暗的夜空中放射出独特的光彩。

●概述

“文变与世相关,兴亡与时序相关。”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难得的历史环境下,阿拉伯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繁荣起来。

与前几个时期相比,阿巴西时期的文学有以下变化:一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阿拉伯文学的主题,虽然也在不断探索,但也只能局限在赞美、讽刺、夸张、悼念的有限范围内。就其倾向而言,基本上是一种看“权”看“后”(过去)的文学。吴时期爱情诗的出现,一方面拓宽了题材范围。但只有在阿拔斯时期,文学的主题才真正得到拓展和丰富。在传统题材中,增加了反映当前现实生活、表达普通人思想感情爱好的内容,各种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事物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

其次,形式变了。过去的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在伊斯兰教的初始阶段,随着宗教宣传,告诫散文和演讲得到了发展。到了吴时期,所谓“宫臣体”的政治书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阿巴西王朝之前,是诗歌主宰了文坛。只是到了阿巴西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在这个时代,不仅诗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格律诗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多元化的散文也得到了发展。这些随笔除了宗教解释、政治书信、文学书信和学术论文外,还包括翻译的小说、长篇故事、传说、历史轶事、地理编年史、航海游记等。此外,还有“Macame”韵故事,以及各种散韵结合的民间说唱故事。

第三,对象变了。最初的阿拉伯文学基本上是沙漠部落文学,后来逐渐发展为地域和宫廷文学。阿拔斯时期,城市文明兴起,除了服务于上层统治者的宫廷和官方文学之外,还出现了大量主要针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市民文学。《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被编辑和传播,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学需求。

最后风格变了。以前的诗人、作家,大多是导向型的,就是为对象而写,缺乏个性。虽然可以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但很难做到含蓄独特,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统一的文学风格。而在阿拔斯时期,却成就了一大批个性独特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家,如具有李白野性个性的咏酒诗人阿布·努瓦斯,诗风恢弘的天才诗人穆特那比,表现出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诗人马尔里,处处显示智慧和幽默的伟大散文家贾希兹等等。这些文学巨匠,不仅以其作品的博大内容,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给同时代人和后世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阿巴斯时代的诗歌是在新旧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文学的发展加深了这种斗争。所谓“守旧派”,是指那些维护传统诗歌价值的人,包括诗人和批评家。他们以前伊斯兰时期到乌麦耶时期的诗人为榜样,一步步地追随古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一直与过去的沙漠生活联系在一起,寄托在游牧、营地、迁徙、废墟、哀痛和哀悼上。简而言之,我对过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失落感和依恋感。他们对新时期的创新诗人和诗歌表现出一种不屑的、轻蔑的、甚至排斥的、仇视的态度。例如,伊本·阿尔-拉比(767-844),旧派的主要人物和《诗歌的意义》的作者,曾经这样否定新诗人。他说,“他们的诗只是草药。闻了一天就枯萎了,被抛弃了。古人的诗就像马斯克和龙涎香。他们每靠近一次,就添一次香。”

新学派试图反映阿拉伯世界的新现实、新生活和新变化。他们坚持一种直面人生,追求世俗欢乐和幸福的哲学。在诗歌形式上,他们摒弃了“格绥达”长诗的千篇一律,采用了鲜艳多彩的诗歌来反映时代风貌。他们的作品与时代合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敢于创新。

正是巴沙尔·本·博尔德(714-784),一位波斯血统的盲人诗人,开创了新诗派。他的诗在传达感情、描写享受方面自由、大胆、开放,在艺术上也刻意求新、别出心裁,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他走出了传统的“不”与“是”,他是新艺术运动的领袖。

葡萄酒诗人阿布·努瓦斯是新诗派的代表,是一位杰出的诗人革新者和实践者。他的诗充满了奢华的场景,表现了追求世俗享乐的激情。他大胆描写酒、女人、娈童,散发着放荡不羁的嚣张气焰,在诗坛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为旧派批判新派留下了把柄。

新派的出现是政治制度变迁、城市文明发展和外来文化渗透的文学反映,也是对历史召唤的回应。从本质上说,新旧之争不是诗人或一般文学趣味的斗争,而是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创新与保守的斗争,是新旧价值观的斗争。守旧派维护的是传统价值观。他们的诗歌虽然自然朴实,朴实无华,但却把过去讴歌为一切,把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作为唯一的主题,违背了文学应该遭遇生活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现实需要相去甚远。虽然新派的一些诗人和作家,如阿布·努瓦斯,常常表现出放纵情欲、享乐至上的倾向,但新派的主要倾向——打破陈规和传统的束缚,反映现实生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阿拔斯王朝的文学涉及面很广,包括五个地区的文学,即巴格达的阿拔斯文学、波斯的布赫维茨文学、叙利亚的哈姆丹文学、埃及和北非的法特迈文学、西班牙南部的所谓“安达卢西亚文学”。这些文献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但诗人、作家和翻译家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也有不少是帝国内部其他民族的人,尤其是波斯人。因此,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文学或许称之为“阿拉伯文学”更为恰当。

阿拔斯王朝的文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初,以诗人巴沙尔·本·博尔德、阿布·努瓦斯、阿布·阿塔·希亚(748-825)和散文家兼翻译家伊本·穆卡法(724-759)为代表。第二阶段是9世纪初至10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诗人穆塔纳比(915-965)、马尔里(979-1058)和散文家贾希兹(775-868)。第三阶段是10世纪上半叶至13世纪中叶。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产生了《马卡梅云故事》、《安塔拉传说》、《一千零一夜》等原始手稿。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帝国的衰落和解体,文学逐渐走向停滞和衰落。公元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宣告了阿拔斯王朝500年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阿拉伯文化和文学空前繁荣和辉煌的黄金时代的结束。

●“葡萄酒诗人”阿布·努瓦斯

阿拔斯王朝初期,涌现出许多诗人,既有创新的,也有传统的。被视为改革派的诗人包括巴沙尔·本·博尔德(714-784)、阿布·努瓦斯(762-813)、阿布·阿塔·什叶派(748-825)和穆斯林·本·瓦利德(747-823)。被视为“反改革派”的诗人有阿布·特玛姆(796-843)、布哈里(821-897)、伊本·鲁米(835-896)和伊本·穆阿塔兹(863-908)。所谓“反改良派”,其实就是传统派。在诗歌创作上,与改良派诗人有观念上的差异,保持一定的距离。

巴沙尔·本·博尔德是阿巴斯新诗的先驱。他生来双目失明,但很聪明,渴望学习。据说他10岁还能背诗。他在文学之都巴士拉度过了童年。他虽然是波斯人的后代,却掌握了纯正的阿拉伯语。他的残疾和经历让他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逐渐养成了无神论和反宗教的倾向。他在诗歌创作中也表现出摆脱传统束缚的倾向。他试图描述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化。他把过去诗人看不起的日常生活题材写进了自己的诗里,呈现出大众化的新特点。比如他写了一个有十只老母鸡的家庭主妇如何往油里倒醋;写一只驴如何抱着梦想和他说话,很简单,很幽默,很可爱。

巴沙尔擅长写各种题材的诗,他创作了很多。据他自己说,他写了一万二千多首诗。他的爱情诗内容丰富,而讽刺诗则非常犀利。他把矛头指向权贵,甚至用诗歌攻击哈里发和首相,树敌众多。由于他的思想和观点离经叛道,最终被指控为“假信仰”,被哈利法·迈赫迪下令鞭打七十下,悲惨死去。

阿布·努瓦斯,一位葡萄酒诗人

阿布·努瓦斯是创新诗歌的代表。他的诗善于表现奢华的场面,表现追求世俗享乐的激情。他把伊斯兰教禁酒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反复吟唱,成为阿拉伯诗歌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呼吁突破古诗词的框框,要求这个享受的时代在他的脑海中得到鲜明的体现。他在诗中写道:

废墟的描述,古老的修辞。

把你的话给酒。

他把酒作为新时代的象征,要求诗人摒弃为过去而哭,为今天而笑的习惯:

别哭,蕾拉,别哭,基德!

请为玫瑰花丛喝玫瑰红!

阿布·努瓦斯出生在波斯阿瓦斯的一个奴隶释放家庭,父母都是波斯血统。他的父亲在大马士革军队服役,据说这位诗人六岁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把他带到了巴士拉城,这个失去父亲的孤儿过着悲惨的生活,被迫在一家香料商那里做帮手。由于他强烈的求知欲,他能够克服恶劣的环境,获得文学和文化知识。他还特意在沙漠里住了一年,掌握纯正地道的阿拉伯语。那时他将近三十岁。

公元795年左右,他前往帝国的首都巴格达。他用圣歌赞美强大的巴尔马克家族,希望能打开一条通往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宫廷的道路。他的愿望在雷贝尔家族掌权后实现了,他的赞美诗得到了哈里发的青睐。但好景不长,他放荡不羁、不计后果的缺点暴露无遗。他成了哈里发的囚犯,但一系列自白诗救了他的命。他别无选择,只能去埃及,他的心仍留在巴格达。

阿布·努瓦斯的幸运星是哈伦·拉希德的儿子艾敏。他是他年轻时偶然遇到的一个朋友。当艾敏登上哈里发的宝座时,艾布·努瓦斯成了艾敏的酒友和宫廷诗人。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他不仅可以自娱自乐,还可以自由创作。只是在他行为不端,对别人发号施令的时候,艾敏才给他一些惩罚和约束。

公元813年,额敏被他的弟弟马蒙取代。阿布·努瓦斯失去靠山,健康每况愈下,生命垂危。直到这时,他才开始意识到他过去没有抗议,并说他将向上帝忏悔。他死在巴格达,只活了五十多岁。

阿布·努瓦斯诗歌的创作突破了传统阿拉伯诗歌的范围和形式,为阿拉伯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他写了赞美朝廷和劝世的诗,但最著名和最有价值的是赞美青春、美酒和爱情的抒情诗,描写宫殿和花园的山水诗,嘲讽权贵和小团体的讽刺诗。这些诗热情奔放,富于想象,修辞新颖,色彩斑斓,创造了一种诗风。10世纪《诗经》的作者伊斯法哈尼收集并整理了它,流传下来的对联有12000多副。

阿布·努瓦斯是一位生活诗人。青春的快乐总是吸引着他。他决心抛弃“伪装和虚伪”,过上开放自由的生活,尽管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诗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

我喜欢听丝竹管乐。

喜欢用厚杯海碗喝;

我把虔诚的外衣扔到一边,

陷入不道德行为的深渊;

我拉着我狂野的尾巴,

走在俏皮的腰身旁。

追求幸福成了他的座右铭。

阿布·努瓦斯的诗主题多样,但最有特色的是他关于酒的诗。酒是他得意时的伴侣,失意时的安慰。他把自己的热情、想象力、幽默、机智、野性、骄傲和欲望注入到他的酒诗中。伊斯兰教最初反对并禁止穆斯林饮酒,但艾布·努瓦斯以反其道而行之为荣。他赞美酒,认为它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东西。他在诗中称酒为“高贵的灵魂”,把酒比作“少女”。仕途坎坷时,他写过一首最著名的劝酒诗,诗中写道:“倒吧,甜酒。/不要隐瞒,告诉我,这是酒。/醒着的时候,吃亏了就难过;/只有当他酩酊大醉的时候,我才感到幸福和富有。/...我们不要虚荣,真正的追求是吃喝玩乐。”

在他的作品中,酒成了活生生的个体生命,成了他的“爱人”,成了他的“密友”,成了能医治他精神创伤的神奇医生。

阿布努瓦斯爱酒,喝酒,赞美酒,爱酒而醉,因为他对现实社会有很多不满和怨恨,所以他想借酒消愁,逃避现实,用酒带来的梦幻阴霾来抵消自己在现实中的清醒。清醒是他痛苦的原因。他的饮酒诗是他通过饮酒营造的一个幻想世界,是社会叛逆者的一个“理想国”。

在阿布努瓦斯之前,有几位诗人写过关于饮酒的诗,如贾西里耶时期的艾尔莎,乌麦耶时期的阿赫塔尔。在他的同时代和后世,诗人也吟咏酒。但无论是谁,都达不到这种艺术的高度,就像李白的饮酒诗是中国诗人中的佼佼者一样。这恐怕是在东方和世界上真正称得上“酒仙”的两位诗人。

哲学诗人马尔里。

在阿巴西王朝众多的诗人中,有两位盲人诗人的成就超过了明眼人,一位是前面提到的巴沙尔·本·博尔德,另一位是阿布·阿拉·马尔里(973-1058)。

马尔里被称为“哲人诗人”,是阿拉伯古代诗人中最有思想、最大胆的诗人之一。他活到了八十多岁,写了大约七十部作品,包括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涉及社会、宗教、哲学、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散佚,但他的作品足以保证他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的永久地位。

马里出生在霍姆斯和阿勒颇之间的梅亚拉镇。他三岁时患了天花,这使他失明了。然而,他的残疾并没有阻止他追求知识。当父亲的学识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拄着拐杖走遍全国,拜访图书馆和学者。当他最终来到巴格达时,他充满了知识和技能,这使得北京的学者们钦佩和尊重他。但很快就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他匆匆赶回家。他还没有回到家乡,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母亲的去世对他的精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原本喜欢孤独,现在变得更加内向了。他似乎很自信,他有足够的知识通过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于是,他在家闭门造车,全身心投入到思考和创作中。虽然他自称是“有两个囚犯的人”或“有三个囚犯的人”,但他远没有与世隔绝。所谓“双狱”,就是他因为失明而被“囚禁”在人间,因为远离尘嚣而被“囚禁”在家中。所谓“三囚”,就是指上述两个“囚徒”,他们的精神被“囚禁”在身体里,无法更自由地飞翔。

在自愿的“囚禁”中,马尔里下大力气写书写诗,他写下了《鲁祖·米贾特》、《宽恕之书》等传世佳作。虽然他呆在家里,但他却远近闻名。学者前来求教的络绎不绝,书信也经常求教。他的余生就是这样度过的。他去世时,整个文坛为之震惊,80多位诗人前来吊唁。

马尔里的诗歌成就体现在他的《岁火》、《鲁祖米贾特》等诗歌中。《岁火》是一部包括3000多副对联的诗集。这是他从巴格达回到家乡之前的早期作品。这本诗集里有赞美的,有夸张的,有哀悼的,有爱情的等等,都是严肃的。他的自吹自擂的诗歌显示了他的自我肯定和民族自豪感。Daliyate(即“戴尔之韵的诗”)是一首纪念亲密朋友和教条主义者阿布·哈姆扎的挽歌。这首诗是这本诗集里最好的,被认为是阿拉伯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诗* * *共六十三首。从我收到我最好的朋友的死讯开始,我就写了我已故的朋友在他去世前的才华和美德。终于进入了对生死的深度思考,发出了“世间多烦恼,何苦恋人”的悲观慨叹。

卢祖·米贾特

《鲁祖·米贾特》又名《多余》,是马尔里最深刻的哲学诗集,共有11000多首。全诗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思考,显示了他思想的成熟。在这本诗集里,诗人还打算展示他的诗歌技巧。他坚持在不必要的地方押韵,所以这本书有一个深奥的名字“不必要的必要”。

《鲁祖米迦勒》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是他世界观、时空观、自然观、物质观、生死观、幸福观的集中体现。

在这本诗集里,马尔里显示了一个哲学家的深度。他特别推崇理性,提出“世界上没有先知,只有理性常常给你灵感...理性是你的先知。”所以他赞美“灵魂”,贬低“身体”,说“身体”是灵魂的“污秽容器”。他探索了宇宙和物质的奥秘,并对永恒的概念表示怀疑。他说:“我不相信星球是不朽的,我也不相信世界自古就有。”他相信必然性和命运的力量,认为人不能自己生,不能自己死,不能自己死。“没有什么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在宗教问题上,他承认上帝的存在和全能,但有时他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荒谬和混乱的。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他陷入了艰难的矛盾之中,他批评牧师的信仰并不理性。在涉及善与恶的伦理问题上,他表现出极度的悲观。他认为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邪恶之中,人无法抵抗邪恶,因为邪恶就在自己的内心。将动物与人类对比后,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每一个生物都对同类残忍,/但最残忍的是人类。”在分析善恶的来源时,他似乎倾向于这样的观点:恶来自人性,善是被逼的。他主张善应该来源于自身而不是功利,强调善也应该服从理性的引导,否则就不会成为真正的善。

在谈到社会问题时,他大胆地指出,有权有势的人只是贪婪的人。他觉得整个社会都是腐败的,充满了贪婪、无知、欺诈和迎合。既然如此腐败,人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好事。但是,他对女性有偏见,他几乎是女性的敌人。他觉得女人没用,追求享受。它们是混乱之网和万恶之源。他主张妇女戴面纱,不需要接受教育。爱妈妈的玛瑞这样看女人真的很不解。

马尔里在《火石》和《鲁祖米贾特》中的悲观主义,既与他自身不幸的人生经历和残疾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他生活在阿巴西后期,这是一个国家衰落、政治腐败、人心不安、失去希望的时代。这样的社会环境,不能不给他本来就孤独的心蒙上了一层更厚的阴影。然而,他是悲观的,但他并不厌世。他只是用这种“悲观”来警示世人;他谈到了恶的普遍性,但他仍然执着于善。他唯一的希望不在于宗教,而在于理性,这是他作为一个诗人和哲学家最珍贵的东西。

马尔里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散文家。他曾经写过《章与旨》这本书,用丰富的训诫和教诲来警示世人。这本书在内容上与鲁祖·米贾特相似,是他复杂观点的集合。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他的苦恼。

宽恕之书

Maia真正的代表作是《宽恕之书》,这是一部散文作品。正是这本书,让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值得书写的人物。

《宽恕之书》是他给一个名叫伊本·格里哈的人的回信。此人在信中向他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涉及历史、宗教、语言、哲学、文学等领域。马尔里把自己的思想以书信的形式变成图像,用讽刺天堂地狱的故事批判宗教“宽恕”的虚假。通过这样做,他巧妙地回应了写信人伊本·格里哈对无神论者的攻击。当然,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挑战者。

《宽恕之书》就像一本宗教神话小说。基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伊本·格里哈的《天堂地狱游记》,充满了传奇色彩。马尔里在描述主人公骑着骆驼漫游到天堂,然后通过“魔鬼之地”进入地狱。他发现一些他认为应该下地狱的诗人和作家上了天堂;该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他问为什么,为什么去了天堂的人都被原谅了。为什么偶尔下地狱的人不被原谅?这些人总是详细地告诉他。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宽恕之书。

本书第二部分以问答的方式详细讨论了伊本·格里哈信中提出的问题,包括神秘主义、轮回说、泛神论等等。这部分在艺术性上比不上第一部,但在思想性上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他否定了“复活”、“复活”、“轮回”这些概念,很现实,很有针对性。

《宽恕之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书,但它也采用了非常幽默的小说艺术手法,批判了荒诞中的种种谬误,是马尔里“理性”对社会愚昧的成功攻击。

评论家认为《宽恕之书》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展现了马尔里“伟大的才华和极高的天赋”。文学史家一直在研究为什么但丁的《神曲》(1265-1321)和马尔里的《宽恕书》(1032)有那么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