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税区论文
产业内贸易是上述分工的表现形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也有所体现。Gruber和P.J. Leo yd在1975的工作影响很大,他们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某一类产品,所谓的同类产品是按照联合国的三位数标准国际贸易分类进行分类的。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类,分为63个大类、233个小类、786个子类和2000个基本条目。也就是说,属于同一个“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只是有人采用了更宽松的分类标准,即属于同一个“部门”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他们提出的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写成。
|Z[,i]-M[,i]|
B[,I]=(1-——————————)×100
(Z[,i]+M[,i])
上式中,B[,i]是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G-L指数。当它在0-100之间变化时,趋于100,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I指工业,Z指出口,M指进口。他们和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 1)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根据OECD的数据,1991年西欧六国的制造业60%以上是产业内贸易,其他6个西欧国家的比例为50% ~ 60%。(2)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最高的行业是机械和运输设备和化学工业。科技密集度越高,产业内贸易倾向越大。(3)一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将世界G-L指数视为反映全球化的生产指数,因为G-L指数越大,各国在生产专业化上的相互依赖程度越高。产业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同一产品不同等级和质量或只是不同型号和规模的专业化,如大量出口几个品牌的汽车,大量进口其他品牌的汽车。还有就是零部件或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各相关企业参与合作完成最终产品。中国的加工贸易可以说属于后一种形式,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然后出口来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56亿美元,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8%,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却高达82%。但到了195年,加工贸易金额已经增长到740亿美元,10年增长了12倍,比重也有所上升。到1996年,加工贸易金额已增长到10447亿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近18倍,约占57%。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占比更高,目前占中国全部出口的45%,增长势头远强于国有企业。因此,可以说加工贸易是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工贸易扩大了中国的就业规模。根据广东省的公告,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55%,吸纳了约100000人的就业。据估计,中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就业的人数约为2000万。加工贸易也促进了中国加工技术的提高,推动了一些制造业部门的增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零开始。比如家用电器,从组装起家,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初级产品,这与加工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可见,加工贸易确实为我们参与和利用产业内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加工贸易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和矛盾,这主要与外贸中的双重机制有关。为了支持加工贸易,所需的中间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同时各地区又有自己的优惠措施,于是在一般的贸易促进机制之外,形成了一套并行的加工贸易促进机制,这就造成了以下矛盾:
1.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主要在于出口退税实现零税出口,而加工贸易出口只有在国内创造价值才给予退税。原则上两者都有道理,可以齐头并进。但是,当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没有完全到位时,一些企业会从一般贸易转为加工贸易,特别是那些需要进口高关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企业,会转为加工贸易,以减少一般贸易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影响国家的关税收入。
2.如果加工过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便于海关实施有效监管。而我国的加工贸易没有地域限制,从沿海到内陆星罗棋布,确实很难监管。此外,外贸企业有经营权却缺乏加工能力,生产企业有加工能力却没有经营权,而且因为工贸脱节而出现很多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国内倒卖保税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牟取暴利。例如,海关在1997查获的重大走私案件中,约有一半是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进行的。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矛盾并不是加工贸易本身造成的,它采用的是国际分工。只要两种并行机制不断协调平衡,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中央政府已下定决心全面打击走私。同时,在1997中,银行建立了加工贸易账户体系,海关和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强化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核销措施。因此,加工贸易走私的违法活动正在受到遏制。
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表现为“两头在外、进口大、出口大”,即原材料和零部件由客户供应或自行从境外进口,加工组装后的成品通过客户掌握的销售渠道进入境外市场。中国企业只是利用劳动力资源,收取有限的劳务费,但要多创汇,就得大进口,大出口。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内分工的潜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工贸易升级。关键是要做好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即用更多的国内成分替代国外的中间产品,使产品国际价值链上更多的环节转移到国内,既能提高产品国内附加值,增加外汇收入,又能扩大与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从而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回顾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两次能源危机,西方发达国家被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系列产业逐渐向外转移。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移植到中国大陆。正是在这一历史机遇下,我国加工贸易异军突起。其中,比较成功的家用电器已经从加工组装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并开始进入世界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升级,产业内分工向纵深发展,客观上呈现出新的机遇。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得当,中国的加工贸易是可以攀上更高的台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