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有些地方有荠菜煮鸡蛋的说法吗?

3月3日,是夏历三月的第三天。那一天有流杯、流蛋、流枣、要饭穿柳圈、探春、徒步、吃精米、唱歌等活动。3月3日在台湾省和福建是“三月节”。今年的新历3月31日是3月3日,让我们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农历三月初三,称为“三月三节”,古代称“上巳节”,又称“秀泽节”。三月初在海滨举行活动是周朝的习俗。病了就干净了。病,即通过洗涤身体,达到避灾辟邪、祈求好运的目的。到了汉代,三月初三没有被确认为节日,但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初三的日期并不固定。魏晋以后,为了便于记忆和统一,将三月初三定为上巳节。

“曲水流动”是源于这个节日的习俗。在古代,襁褓仪式结束后,人们坐在蜿蜒的运河边,把盛酒的袈裟(古代盛酒的容器,一种椭圆形的带把手的浅木盘)放在流水上,让它顺流而下,谁面前停一停,谁就喝下杯中的酒,写一首诗,否则罚三杯酒。历史上最著名的“曲水”,是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的聚会。金永和三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亲友谢安、孙绰等465,438+0人,在会稽殷珊兰亭(今浙江绍兴)修墓,传承古俗,举行“曲水刘琦”活动。众人饮酒作诗,纸赏风景。王羲之心血来潮写了一本书,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正因为如此,后人也将此碑称为“彭铁”。

在绍兴,因“曲水行云”活动而形成的饮酒作诗的雅俗,一直很流行。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中外书法家都会齐聚绍兴馆,举行“曲水行云”的活动,吟诗造纸泼墨,纪念王羲之。有意思的是,中国“曲水流动”的习俗也传到了日本。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春游的时间是先来后到的,农历三月初三接近清明节*,民间信仰的“修”活动逐渐被饮水和郊外春游所取代,所以3月3日的春游逐渐与清明混淆。另外,据说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会去娘娘庙的西王母雕像前祈福。有些地方还有把彩色熟鸡鸭鸡扔到河里的习俗,人们到处等待它们漂流觅食。四川忠县在这里举行“三月集会”,纪念巴基斯坦古代英雄巴蔓子。

三月三仍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隆重盛大的节日。壮族人民在农历三月三日——许歌举行盛大的节日歌会,壮语称之为“卧背节”。相传,这一天是壮族歌女刘三姐的忌日,所以人们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它。刘三姐是唐中宗著名的壮族女歌手。她是许歌培养的一位仙女歌手,能唱许多优美的民歌,被认为是二人转活动的创始人和传播者。

歌圩起源于宋代,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到了清代,一些歌圩参与者达到数千人,是壮族一年中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戈丹多持续三天。参加音乐会的年轻人要带上绣球、彩蛋和用红兰草、黄米花、枫叶、紫藤染成的五色糯米,从四面八方向音乐厅聚集。对仗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知识性歌曲、斗智斗勇歌曲、爱情歌曲等。内容是天文地理、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等。其中,情歌分为见面歌、邀约歌、情歌等。歌像一根红线,牵着两颗心。如果女生喜欢那个小伙子,她会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绣球送给他,“他”会给他手帕、毛巾等东西作为回报。另一个表达感情的交流工具是彩蛋。歌圩里小伙子拿着一个鸡蛋去摸姑娘手里的鸡蛋。如果女生不愿意,拿着鸡蛋不要碰。有兴趣的话,就让小伙子把鸡蛋敲碎一起吃,同时播下爱的种子。现在三月三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歌会,一个具有新时代的综合性文化节。

三月三烟火节是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一天,湘、桂、黔交界的侗族、壮族、瑶族、苗族、汉族的青年男女都来广西三江福禄参加会议。后人纷纷给姑娘们发糖果,得到糖果最多的姑娘就是最受欢迎的姑娘。

抢花炮是烟火节的主要活动。枪声一响,红绿条纹的铁环直冲云霄,立刻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场上数百名队员争相抢夺。抢到烟花的选手,既有智慧,也有勇气。他们不仅获得了长辈颁发的奖品,还赢得了女生的青睐。

焰火晚会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芦笙、唱歌、看侗戏,还有斗牛、斗鸡、打鸟。到处都是欢乐的景象。三月初三,布依族、彝族等民族会杀牛杀猪祭祀灶王爷和山神,同时会扫村驱鬼。外人绝对不能在这一天进村,否则会被认为是毁村。

“三月三上西山玩”是昆明的传统民俗。这一天,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佤族等民族的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团团转,到西山春游,大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节日的欢乐,日落时分回到家中。

海南黎族人要在农历三月过“爱情故事”,这原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的一个特殊节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体黎族人的节日。它的形成与黎族的婚姻制度密切相关。这一天会举行篝火歌舞晚会。在篝火旁,李家的女孩和男孩随着节拍跳舞,如“槟榔舞”和“扯皮舞”。月中过后,“山恋”开始,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山涧溪流中欢唱。喜欢的会双双离群,互送定情信物。小伙子会给姑娘戴上一个耳铃或手镯,姑娘将自己编织的彩色腰带系在情人的腰上。这种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今天的“三月三”,除了传统的歌舞,还有经贸交流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