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庄周梦蝶寓言》中表现得最为深刻:“庄周梦之梦是胡蝶,生动于胡蝶。自我比喻和野心!我不知道周野。突然感觉到,就会突然感觉到。我想知道周之梦是不是胡蝶和?胡蝶的梦想是周瑜?周和会有分。这叫‘物化’。”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的变化。在庄子这里,“生”与“死”不再是两种绝对的状态,而是在自然支配下的两种相对的、适应的、平等的状态。生与死,和梦与醒一样,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没有任何意义。生无喜,死无悲。至于“自杀”这个哲学命题,庄子的回答可谓别出心裁: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那么两者就没有本质的区别。栩栩如生的蝴蝶和美丽的庄周是等价互通的,那么“自杀”还有什么必要呢?安此生的“我”不是死后的“我”。庄子不仅否定了生的意义,也否定了死的意义。许先生从梦蝶语的“物化”思想中,“怀疑在《庄子》或《庄》的学者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长生不老的观念”。这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