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的观点得到满分。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a鞋厂实施了一些新的产销策略,积极适应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材料如下:

【材料L】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在他们看来,目前的市场不能只用“供大于求”两个字来概括。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太多,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是对当前市场供给形势的准确把握。供大于求的大市场,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在于创造这样的产品。于是他们开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施产品分流策略,即男女鞋分流、款式分流、档次分流、市场零售和集团消费分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工厂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一年四季淡季不变,旺季更旺。

【材料二】在市场开发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好的产品是市场开发的基础。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好的市场,但仅仅有好的产品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好的市场。有了好的产品之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树立柜台形象、设置户外广告、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销售(市场)堪比齐飞、鹏城万里。

【材料三】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在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中也存在区域差异,市场相似性的规律是由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减少分公司数量,从原来的5个分公司减少到28个分公司,每个公司只管理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公司提出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一区一策的策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请回答:

(l)在上述三种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提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企业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矛盾,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回答要点】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目前,在中国的商品市场上,同时存在两个方面: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过度的无效供给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可以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来促进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的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企业在统一的大市场中具体分析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程度: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度是维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边界,即事物的极限、幅度和范围。度这个哲学范畴启发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为了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维持事物的原有程度,为了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超越事物的原有程度,我们必须及时抓住机遇,促进事物的质变。

第二章

1.人的思想是至高无上的;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对人的思维能力的辩证判断。人类的思维,根据其性质、能力、使命和可能性,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思维的至高无上,也就是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每个人乃至每一代人都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和生命有限性的限制,其行为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相对的。思维至上与非至上的矛盾,在人类世代无尽的交替中不断解决。思维至上是在一系列不至上的人中实现的,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体现了思维至上。否认思维至上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会导致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2理解是一个不断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迭代。这是受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的暴露程度限制的。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还受到历史条件、科技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的制约;其次,认知主体受到自身局限、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甚至身体素质等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物,必须通过实践和认识,反复修正、补充和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因为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时空上是无限的,人类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循环往复,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你亲眼所见所闻是直接体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体验。由于认识主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的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知识,直接而丰富,但缺点是直观和肤浅,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需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4如何理解价值的范畴,真理和价值的原则是什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侧重点不同:

(1)真理原则体现了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照世界的真实本质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考虑人的主观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了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类活动的客观约束;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类活动的目的。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真理是一元论的,主体本身没有区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第三章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类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意识形态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括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是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史。认为一切历史都归于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2社会意识属于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比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法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都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3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社会生活。

这个命题的错误本质在于说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不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和衰退的: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应可能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和下降的。当它服务于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技作用的科技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消除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仅靠科技进步,资本主义不可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定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否定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的阶级和人民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