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按照“中央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以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民族分布情况和我国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效性。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8月以来,在上级部门和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和师生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善。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园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整齐划一;到处都能听到读书的声音;看到老师认真备课,上课。在运动场上,孩子们正在全速奔跑和欢笑...这些场景都体现了十九中师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在工作中,在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信仰的前提下,通过“民汉结对”、“主办民汉友好交流活动”等帮扶活动,增进了民汉师生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拧成一股绳,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同时,放学后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黑板报、绘画、手抄报、运动会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和我省各民族的构成、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初步了解各民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 *命运”、“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关系,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大纲》指出:“应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无论在内地还是在边疆,无论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同时,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为重,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2、积极准备,周密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010下半年,我校成立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政教处负责人、实验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组成,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选取2002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制定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研究实施方案。研究过程纵向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确定了各阶段的实施目标和计划。从横向上,确定在班级(基础层次)、年级(综合层次)、政教所(领先层次)三个层次上进行课题的研究和推广,使民族团结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崭新课题,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
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参加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整群抽样(高一、高二学生全部参与),除废纸外,共收回有效问卷463份* * *份。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了解甚少,尤其是对政策的理解水平极低,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了解有限。对民族风俗的掌握稍好,但只有50%的题目正确率高,离我们的教育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强化措施,抓住重点,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民族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电影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收集资料,对黎、壮、藏、蒙、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风俗习惯进行提炼概括和生动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打破教师统一课堂的旧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利用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美术、音乐、体育课教学中,结合我校实际,尝试将民族特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了“少数民族染织刺绣”、“民族服饰”、“民族音乐”鉴赏。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竿舞”、“珍珠球”等,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情,促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族学生之间的感情。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最吸引学生。如何设计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教育的内涵,受到鼓励,是我们一直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风俗的传播上,还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和艺术的结合。
在学校活动中,以庆祝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游园活动,开展班级竹舞比赛,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如珍珠球);每年班级文艺汇演都会举行民族舞蹈的演出;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少数民族学生办实事。
除了减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书本费和杂费,学校还发动师生捐款,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基金,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注入了活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将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自项目研究以来,我们邀请了省民族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讲授“民族史”和“海南省少数民族发展史”。我们的老师还开发了黎族源流与变迁、黎族黄道婆与织锦、黎族歌舞与文化、黎族风俗等小课程,让长期在黎族汉族学生对黎族的历史传统有更细致的了解。请革命老战士讲讲海南黎族英雄王国兴的革命故事,讲讲红色女兵的故事。在“来自山区的信息”特别沙龙活动中,邀请了五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实例向同学们讲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喜变化。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参观海南师范大学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了解红色娘子军故乡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去万宁乐和水产养殖场实践养殖技术,去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根据实际调查,初二(2)学生胡启德写了一篇小作文《腾飞的小镇》,以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努力学习、成才、报效家乡的志向。
2004年3月,课题组带队赴五指山市考察国家发展情况。一个由30名师生组成的小组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五指山市进行调查。除了听取市教育局李局长关于当地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外,他们还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他还深入五指山南盛镇偏远的童嘉小学,与少数民族师生交流。通过这次调查,师生们增进了对黎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了解,加深了对黎族和汉族人民争取解放的光荣革命传统的认识,也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体验,同学们被农村孩子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学习的精神深深感染。返校后,调查组向学生们汇报了情况,激发了大家为贫困山区教育做贡献的热情。学生们捐款捐物,与童嘉小学结对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