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比较!

西方中世纪艺术和南北朝佛教艺术是在两个不同国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但与其艺术内涵及其在世界艺术中的意义和地位相比,又极其相似和重要,对世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下面分别对两种艺术进行阐述和呈现,并评述两种艺术的区别。

1: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

自汉朝在黄巾的冲击下覆灭以来,中国实际上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北到南,分裂了三四百年,直到隋朝建立,才暂时统一。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失序、伦理崩溃的时代。人在苦涩的现实生活中是无助的,往往很难预知自己的命运。因此,来自西域的佛教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君主和显贵都希望从佛教王国得到庇护和慰藉,都信奉佛教,保护和倡导佛教。例如,宋文帝让萨摩亚人参与机场管理;梁武帝三次为同泰寺献出生命;陈武帝去了庄妍寺,回宫许久;魏孝文帝七次下诏兴隆佛教、大兴佛寺。虽然由于北魏拓跋珪灭佛,佛教经历了短暂的(446-452)打击,但在文成帝拓跋珪登基后又得到恢复。后来北周武帝灭了佛教,不久后佛教卷土重来。于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佛经流传,伽蓝成排,佛塔成排。随着佛教的空前繁荣,佛教书画也随之兴起,并很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事实上,佛教传入东方时,曾被视为长生不老的魔法。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汉末,虽然不再和黄老提佛,但他和道教的区分还是不太清楚。魏晋时期,人们以老庄诠释佛教,东晋以后,佛教与玄学趋于融合,深受文人墨客赞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其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促成了佛教书画的第一次大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成为时代绘画的中心和主体,几乎所有会画的人都会画。此外,曹步兴、顾恺之、张僧繇等绘画大师以其精美的佛教绘画闻名于世。中国绘画史上对中国佛教艺术的记载始于魏晋,佛教绘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大题材。在这个历史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部分是寺庙壁画和石窟壁画,它们宣传禁欲主义的佛教故事,倡导佛教的无限转变,以及维摩诘的转变,以维摩诘居士的非凡智慧为主体等。,都是一遍又一遍画的主题。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成就不止于此。佛教教义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绘画技巧也逐渐成熟。书法的审美意识和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对绘画技法的自觉而深入的学习。这样,即使在佛教绘画中,绘画也不仅仅是解释佛教教义的工具,更是一种创造美的行为。以六朝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佛教绘画有什么特点?一是借鉴和模仿绘画意象的痕迹和民族化的努力。当初中国的佛教绘画,自然是从西域天竺的模式中照搬过来的。甚至最早的佛教画家都是外来的和尚。比如汉明帝给莫滕等人拍照时,天竺僧人在鲍付元画了一幅《二十五观愁》。经过必要的学习和模仿,中国和中国的佛教画家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寻求和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融为一体。虽然中国佛教绘画的民族风格在唐代吴道子时代才最终完成,但到了晋代谢威、顾恺之时,中国佛教绘画已经开始呈现出一些民族特色。来自丝绸之路和基齐尔、莫高窟、麦积山、玉林石窟、炳灵寺等的壁画。,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绘画的造型正逐渐摆脱印度和希腊化造型的痕迹(希腊艺术的影响已由犍陀罗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国中部),呈现出民族造型的特点。北魏中期以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人物有“秀骨清象”的倾向。二是绘画表现手法的进步。外国佛教绘画中的裸体或薄衣造型、明暗处理技巧以及以人物大小来区分其社会地位的构图方法,影响了中国画家,并被一些画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张僧繇用天竺法画凹凸花就是一例。第三,现实生活的混合因素。六朝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多取材于大乘经典。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片段,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代之交的佛教壁画中,对人物造型动作和环境背景的刻画表现出了更为现实的表现层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四是绘画题材的变化。由于绘制佛教寺庙和石窟壁画的需要,大量民间画师加入了绘画的行列,士大夫也因为时尚而参与佛教绘画。绘画主体从六朝以前绘画内容和风格各异的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师,转变为以佛教为同一题材的士大夫画师、民间画师和萨满师子的联合队伍。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也相互影响。第五,南北画风的区别。总的来说,南方(后来的南朝)的佛教绘画以寺庙壁画为主,其次是卷轴,画风优美精致,有很多新意,比北方的佛教绘画更有中国味。北方(北朝后期)的佛教绘画以石窟壁画为主,寺庙壁画次之,画风浑厚丰富,比南方佛教绘画更具模仿性,也更西化。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繁荣时期(另一个繁荣时期是隋唐),是佛教兴盛的时期。以书法服佛的佛教高僧大德很多,写经书、碑帖的文人学者也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教经典有上千种,其书法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已经开始呈现出中国的一些民族特色,虽然中国佛教绘画这种民族风格的最终完成将在唐代吴道子时代。来自丝绸之路和基齐尔、莫高窟、麦积山、玉林石窟、炳灵寺等的壁画。,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绘画的造型正逐渐摆脱印度和希腊化造型的痕迹(希腊艺术的影响已由犍陀罗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国中部),呈现出民族造型的特点。北魏中期以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人物有“秀骨清象”的倾向。

2.西方中世纪艺术: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的时期称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认为罗马帝国衰落到文艺复兴的历史时期是一个野蛮黑暗的时代,处于文明和复兴之间,所以称之为“中世纪”,后来这个名称被历史学家继承。

一般来说是指5世纪到65438+5世纪之间的西方艺术,包括拜占庭艺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京艺术、奥托艺术、卡罗琳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有时被归为中世纪艺术,在中世纪欧洲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和教会的代言人。所以有人称中世纪艺术为基督教艺术,然而中世纪艺术依然丰富多彩,是各种文化渊源的综合,为欧洲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在欧洲被确立为一种文化形式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也不可能完全放弃古希腊罗马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有一个漫长的融合和转化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后,在向西欧扩张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即所谓的“蛮族艺术”,并产生了一些新的风格。直到公元10世纪左右,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简单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基础上融合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艺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的传统,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和感情的特殊表达。总的来说,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这种艺术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并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而是强调对所谓精神世界的表达。为此,它往往夸大、歪曲、改变真实的手法,以达到强烈表达的目的。在这个总的特征下,中世纪艺术的各种风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拜占庭艺术以其东方的装饰和抽象与欧洲艺术相分离,在大约1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爱尔兰-撒克逊和维京美术、奥托美术、卡罗琳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在欧洲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以各自独特的风格相继在美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艺术的最大成就,在中世纪,各地建造了各种形式的大型宗教建筑。作为历史古迹,许多拜占庭式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在艺术和工程设计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大教堂的修建,雕塑、马赛克和壁画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形式的繁荣;大教堂内外创作了大量中世纪艺术家的杰出雕塑和绘画,包括马赛克。插画和各种小规模艺术也是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世纪曾经享有相当的繁荣。由于文艺复兴及其后续现实主义艺术观念的影响,中世纪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遭到否定。从19世纪开始,西方历史学家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中世纪艺术,20世纪,中世纪艺术成为艺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艺术的阐述和比较,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它们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反映作用。对后世艺术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