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写作方向有哪些?

论思想品德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通过启发和归纳自己发现和分析矛盾,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转化和内化。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优化,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优秀道德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他决定课程的思想方向,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言行和教学态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无知到有知,从无知到懂事。下面,就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一些认识:

第一,认真备课,编教案。

在所有的教案中,思维课的备课难度最大,要求也最高。因为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在课前感受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意志、品德和行为习惯。只有了解和掌握以上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首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要做到“有人在眼”,注意针对性。其次,要选择社会各方面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既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感染学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如何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如何注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安排的合理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第九册“少数服从多数”一课,老师在备课时,牢牢抓住“集体有事商量,少数有分歧要服从多数”的教学要点,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学校大队部号召中队开展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活动形式不限。2005年四中领队组织队委会讨论时,5名队员同意在学校从事义务劳动,1名队员和领队同意从事“安达在发展”的社会调查。大部分队员认为爱家乡应该从爱学校开始,而中队长认为进行社会调查更有意义。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怎么办?这个讨论话题的设计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鉴于一些小学干部的独断专行,不愿意听你的意见,在教学中讨论这个话题会触动他们的心灵,事半功倍。二、讨论会让大部分同学知道?在集体中有事好商量,增强集体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达到思想认识。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第二,善于启发和引导理解。

所谓讲道理,就是要有明确的观点,讲道理讲清楚,在教学中讲清楚。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接受主题教育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课文的内容,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用课文中生动的故事感染学生,或者从课文中的观点来教育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理解。在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理解的关键点,深入理解课本的内容和观点,让学生形成清晰的道德认识,在明白道理、感知观点的基础上,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道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让学生懂事。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观点。

比如教学第九册《应该为她的进步而高兴》,为了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老师讲了刘英嫉妒别人的苦恼,为秦望改正错误后的进步而高兴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引起* * *。同时,借助课文,组织学生讨论“刘英为什么忽略秦望”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什么是嫉妒。嫉妒的危害是什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刘英不纠正嫉妒的秦望的缺点会发生什么?“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知道嫉妒是一种消极心理。它是腐蚀剂,不仅破坏人与人之间良好的道德关系,还常常使人做出损害他人利益、损害他人名誉等不道德的行为。也学会了嫉妒别人最终害人的规律。同时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羡慕别人是一种美德。

第三,积极指导实践。

思维课不仅要“知”,更要“导”。引导行为是思维课教学的起点和

回家。因此,教师要在启发理解、深化“教育”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通过引导让学生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分析判断行为的是非、美丑,逐步将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确定学生的行为要求时,既要考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 * *性质,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要一刀切。同时,从行为要求的确定、引导的方式、反馈的形式等方面,从儿童实际出发,在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有利于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统一“知”与“行”。

比如在教第十册《要有闯劲》这一课时,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初步理解和教师指导学生深挖道理的基础上,先问学生你的志向是什么,打算如何努力实现志向。本文结合青年数学家张广厚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典型事例,对“引路”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铺垫。然后,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初三的一个同学,入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但是两次比赛都没考上,然后就去练习滑冰了。后来他觉得太辛苦,就去练电子琴了。他三年内三次改变志向,结果什么都没成就。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树立志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努力和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从现在开始,为祖国和人民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四,坚持说服,实现转化。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经验少,道德理想、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往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因此,引导学生获得普遍稳定的道德评价,实现转化,是思想教育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

发扬民主,贯彻指导方针,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认识。对学生反复出现的或一时的思维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霸道,防止出现自称教育者“我说你拿,我就打你。”要在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对待问题,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教育中得到引导。比如教学第五册“待人宽厚是美德”一课,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有人故意反对我,我绝不放过”这个问题,最后全部统一在“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原谅他人,真诚宽厚待人,就没有人会故意反对我们,也一定会获得大多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反之,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变本加厉,越来越僵。只有全班拧成一股绳,集体才会团结有力,才会充满友谊。

当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矛盾,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转化和完全内化。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优化,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资料:新课标,小学课本,学生思想教育与讨论。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思维品质的教学参考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来源:www.lw37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