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写作的秘诀:文章不能写得有深度吗?掌握这一招就够了。
“好的写作意味着进入别人的思想,反过来让他们的思想进入我们自己的写作。”
这句话出自《高效写作的秘诀》一书的序言。
我在亚马逊上看到了《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而正是序言中的这句话让我心动,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
写作是“我手写我的心”。我想表达我的观点,传达价值。“好的文笔就是进入别人的思想”,是的,我很赞同这句话。
但后半句让我有点困惑:“我写我的思想,为什么我要‘把他们的思想变成我们自己的写作’?”
看了序言,我明白了。原作者写这本书的目标是:
“让学术写作回归社会和传播的本源,揭开它上面的面纱。虽然写作需要沉默和独处,但“他说/我说”的模式告诉学生,提高论证技巧的正确方法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思考如何与亲友交谈,也就是认真倾听,重视别人的意见。”
换句话说,这本书不仅教你学术写作,还采用了特殊的“他说/我说”模式,让你“一笔走天下”,抓住核心,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有些作家可能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本人从事自媒体,非学术。看这本书有用吗?
诚然,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学术写作,如果你从事研究,写专业文章,那就是对的。但如果你不是,这其实很有启发性。因为它的理念是“优秀的写作是与他人的对话”,即“总结他人的观点,从而构建自己的论点”。
想想吧。你写文学评论,发表热点话题有见地的文章,分析经济形势,搞科普教育。哪个不是学院派?更何况,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要想让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出类拔萃,没有一点学术气息,怎么写得有深度,让人信服?
有的作家会觉得:都是套路!我讨厌套路,所以只想自由发挥。为什么给我介绍“模式”?
我很佩服这种狂妄的宣言。如果你已经能自由流动了,就没必要看这本书了。但是,如果你还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想快速写出一篇高质量、学术性的稿件,这本书值得一读。
《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的封面副标题直接写着这一行:美国65,438+0,500多所高校指定的写作教材。已经重印了很多次了。有两位作者,一位是杰拉尔德·格拉夫,另一位是凯西·伯肯斯坦。两位作者都在伊利诺伊大学工作,一生都在研究写作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好评,并多次再版。英文版已售出数百万册,亚马逊好评如潮,长期销售。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况一向对老师吹毛求疵的大学生?受到学生们如此热烈的欢迎,说明这本书不是商业包装的产物,而确实是“知识性”的。
这本书的素材在哪里?
如题——高效写作的秘诀。这个秘密就是这本书的主轴:“他说/我说”模式。
“他说/我说”模式就是别人怎么说,我怎么回应,然后把这些回应放到一篇文章里。这样,有三个步骤:他说,我说,融入写作;这也是这本书的结构。第一部分讲的是倾听的艺术,第二部分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回应,第三部分介绍的是“融入”的方式。
(1)“他说”
“他说”是别人说的。别人说的叫“引用”。所以第一部分从“先引用”开始,主张先引用别人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
不知道怎么引用?别急,作者已经送你法宝了。
法宝就是一系列“引用”模板:引用他说的话,引用标准观点,从你为他说的话引入假设或推论,引入争议。最后,我给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他说的话”记在心里。
引用完了,还得总结。作者随后开始介绍“他想”,这是归纳的艺术。
怎么做归纳?
首先,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
你需要暂时抛开偏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心目中,先玩“相信游戏”。
第二,知道自己的方向。
归纳就是准确的呈现别人的观点。如果你归纳错误,歪曲了别人的观点,就会损害你的学术声誉。别人会批评你说:“原文我都看不懂,你还在这里胡说八道!”“但是,除了忠实于原文之外,也要和自己的整个计划保持一致,所以总结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准备好自己的观点。
虽然说好的归纳一般会在忠实呈现别人的观点和作者自己的意图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但有时候,反讽式的归纳也能暴露出归纳出来的观点的丑陋,所以作者还特意谈到了反讽式归纳的模板。
最后,将动作倾向与指示语统一起来。
什么是指令?表明你态度的话。例如,“显示,索赔,这是一个声明;认可,支持”,这是表示赞同;“被证实和否认”是一种怀疑或反对的表达求情,上诉”,这是一个建议。在总结或者直接引用的时候,使用准确生动的指标会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如何引用和总结会议?
作者开始向你解释“如他所说”,也就是引用的方式。
对于引语,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类比,他说:“引语有点像孤儿:它从原有的语境中分离出来,然后又融入到新的语境中。”
因此,本书特别介绍了整合语录的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仔细选择引语,注意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你的具体段落。在选择语录时,一定不能“掉出书袋”,要确保它能支撑自己的论点。
第二,对重要的引文加上“匹配”,如原文作者、引文含义、与正文的联系等。需要强调的是,引用“他说的”一定要和你自己的内容有关。如果要匹配引用,需要放在一个“引用三明治”里,即“最上面的那片面包”是引用语句,“最下面的那片”是后续解释。
②《我说》
“我说”是我对那些“他说”的回应。在这一部分,书中谈到了各种回应方式,解释了“他说”和“我说”之间的转换,介绍和回应异议,以及如何回答“有什么意义”和“谁在乎”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首先,作者提出了三种最常见、最易识别的回答:“是/否/是,但是”,即同意、反对以及两者的结合。
回应时,不要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具体意见。相反,你应该使用直截了当的、不容置疑的常用用法来表达你的立场,比如“我同意”和“我反对”或者“我有一些观点是同意的,.....;但也有反对的声音.......”。一旦你给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命题,读者就会对你的立场产生强烈的理解,然后顺着你的推理思路去理解后面所有的微妙之处。
赞同,但不能亦步亦趋,否则对读者毫无价值。同意的主要观点是表明你的观点和你认可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或对比,而不是照原样照搬。
反对是写文章最简单的方法:确定一个话题,找一段别人说过但你反对的相关段落,归纳总结,然后给出论点。
既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经常遇到。学术界重视周密的考虑。你直接宣布自己原创的想法可能会一鸣惊人,但总有一些问题你拿不定主意,拿不准。这也是一种意见。
既然优秀的学术写作是与他人的对话,那么在任何时候,你都需要让读者区分你自己的观点和你对他人观点的陈述。
其次,在从“他说”变成“我说”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读者把两者混淆?
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语音符号”和“插入引号”。
一些微妙的暗示可以表明作者在说谁的声音。这样的词就是“语音符号”。养成了使用“音标”的习惯后,读者就不会那么困惑了,你可以在阅读复杂的文本时多注意一下类似的符号。
在提醒读者你所阐述的观点属于谁的时候,不一定要用“X想”来解释论点。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句子中插入对X的引用。
再者,有没有介绍和回应异议的技巧?
如果你想让你的话站得住脚,就加入反对者的角色,告诉读者他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批评你。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写作方式。
优秀的写作不是在真空中积累无争议的事实,而是意味着加入对话或辩论。一旦你把写作当成进入对话,你就应该看到针锋相对的观点对你有好处。
比如书中给出的模板就很有用:“虽然有些读者可能会反对”你的某个论点,但你“给出了答案……”。
最后是关于论文意义的写作技巧。
谈论文的意义,就是要回答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意义是什么?谁在乎?”“谁在乎”要求你明确谁或者哪些群体会在乎你的想法;而“有什么意义”是关于这些观念的实际应用和后果,也就是接受这些观念会带来什么变化。
(3)“整合”的方式
既然是模型,自然就总结了“集成”的方法。如何整合?书中有三个要点:
首先是流畅度和连贯性的问题。
最好的文章会给出各部分之间清晰的联系,形成一种“势”和方向感。每一句话(或段落)不仅为后面的文章奠定基础,也为前面的文章做铺垫。当你写一个句子的时候,你在读者心中创造了一个预期,即下一个句子会以某种方式延续和扩展当前的句子,即使下一个句子会以一个新的方向开始。
要使文章通顺连贯,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实用的方法:
a、使用连词(如“所以”、“所以”);
b、添加指标(如“这个”、“这个”);
c、为每篇文章设置一组关键词;
d,换句话说,一定要有一些变化,避免冗余。
然后,就是如何混合书面语和非书面语。
学术论文与象牙塔外的日常口语并非水火不容。“我不这么认为”和“缺乏可行性”是两种风格。当然,你可以根据听众和目的灵活运用它们,保证你不仅能说出自己的心声,还能写出有力的学术论点。肖畅的英语口语往往能让学术文章生动活泼,甚至让用词更加严谨准确。
最后是澄清问题的“元评论”。
所谓“元评论”,即评论,表现的是如何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并告诉他人如何理解这些观点。
无论你写得多么清晰准确,读者还是有无数种方式误解你。通过使用元评论,你可以阐明你的想法。“元评论”的主要形式有标题、副标题和小标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也可以用于元评论,比如讨论观点、加连词、给引文加支持词、回答“有什么意义”、“谁在乎”等问题。
但是,你以为这就是秘密解释的结局吗?
不要!作者写完方法告诉你:“别急,你刚写完初稿,还需要修改。”
修改是最重要的写作环节之一。你应该通读初稿,检查论点是否完美,是否可以改进。难的是发现哪里需要改进,然后怎么做。
如何发现?作者给出了本书按章节顺序排列的问题列表,你可以对照检查一下。
这还不算完。你已经掌握了秘密,明白了方法。作者说:“等等,我有礼物送给你!”"
哈,太惊喜了,居然是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还有全书的模板索引和五篇范文。
好吧,坐下来写,你不会只是翻翻书。
高效,在这里就是:套用模板,然后快速写出你的“深度论文”,对照范文,修改完善,搞定!
就这么简单。你还在等什么?学着点!
(本文结束)
一生致力于读经典的书,写厚重的文字,过深刻的生活。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从事IT 20多年,学过英语、计算机、美学、心理学。早年出道,后供职于多家世界知名IT外企。现在他在一个研究所工作。书虫是闲时码的码字。也是多个平台的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