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细节?

徐志摩(1897-1931)徐志摩(1897.1.15 ~ 1931.65438+)汉族,浙江海宁市石霞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原名张一,在美国留学时改名为志摩。用过的笔名:南湖、施蛰存、、顾、、、仙鹤、删我、信寿、荒沟、桓等。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1918去美国读银行。1921年赴英国留学,并作为特长生加入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深受西方教育和欧美浪漫唯美诗人的影响。

文学生涯剑桥(剑桥)月光

志摩诗歌

一夜寒玉

老虎和云游

《奔跑的野马》散文

小说、戏剧和翻译

“新月”活动

作品成就

婚姻感情

与张友谊和林在一起。

和陆小曼在一起。

相关性评估

徐志摩墓

徐志摩——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婚姻话语记录

精彩语言集

告别剑桥诗选

沙扬娜拉——日本少女十八首歌之一

偶尔

翡翠之夜

相关文学生涯剑桥(Cambridge)月光

志摩诗歌

一夜寒玉

老虎和云游

《奔跑的野马》散文

小说、戏剧和翻译

“新月”活动

作品成就

婚姻感情

与张友谊和林在一起。

和陆小曼在一起。

相关性评估

徐志摩墓

徐志摩——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婚姻话语记录

精彩的语言和诗歌集

《别了,剑桥希安娜拉》——在一个偶然的寒夜,赠送给日本女孩相关文学的18件作品之一。

文学生涯

剑桥(剑桥)月光

徐志摩和诗歌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个人爱好。但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他一反常态,不止一次写作,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虽然这期间他写了那么多诗,但是现在只有二三十首散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部分都失传了。不过,从现在还能看到的有限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及其思想。这个时候,徐志摩为什么会像着了魔一样写诗?他是怎么迸发出诗歌的?首先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正是他生活的剑桥环境引发了他的诗歌兴趣,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说,“我在剑桥真的很开心,我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么甜蜜的洗礼了。”吸烟和文化。所以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夏天》、《夏天的田野》这样的作品。其次,此时他的个人生活“闪耀着奇怪的月光”。在1921的秋天,他遇到了“艳女”和“才女”林。徐志摩和她有过亲密关系,然后谈过恋爱和婚姻。因此,徐志摩于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两人不应继续没有爱情和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离婚,停止苦难,预示幸福,是徐志摩朴素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他觉得生活好像“被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他想表达,他想歌唱。所以把爱情和爱情表现得像《爱死了》《月夜听琴》《青春杂记》《春风吹破春梦》。此外,他倾向于用不同的语言写作,因为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和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和哈代的作品令他着迷。他吹的是这股“怪风”——欧洲风,他走的是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歌,他的思想感情就“怪”了。所以徐志摩特别怀念在英国剑桥的这段生活。他充满了激动和兴奋。他写了很多诗,他的诗境体现在他的长诗《草地上的露珠》中。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他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当时的志向和志趣,又形象地传达了他诗歌的动荡状态。他打开创造之泉,用喉咙歌唱。因此,他将成为一名诗人。这些早期的诗,总体上是基调清新,意境高远,体现了“青春的呼唤,希望的光明”(徐志摩:春天)。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从多方面探索新诗的形式。诗歌形式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诗,新格律诗,西方诗,甚至无标点的诗歌。但他们强调音韵、节奏、格式的对称工整,要求“语气流畅愉悦,形式轻盈柔和”,这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贯追求。英国剑桥的生活当然令他着迷,但他的乡愁和怀旧之情萦绕心头,于是他于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回家途中经停新加坡香港日本两个月的旅程,6月65438+10月65438+5月到达上海。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他会感到精神上的厌倦和焦虑。于是他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志摩诗歌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歌继续写作,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志摩诗集》是徐志摩自己编纂的第一本诗集,其中大部分是1922至1924年间的作品。这本诗集的出版使他出名了。在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回国初期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溢于言表的感情”。大致是:表达理想,表达爱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哲学;和对风景的抒情。他在英国充满剑桥式的人生理想,希望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幸福》是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可视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描写了雪花的美丽形象,用俊秀的文笔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幸福。这首诗节奏轻快,音调清晰,意境优美。别人如寻星,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我有爱,宝贝,谢谢你!我的心又飘动了,其他的文章,像雪花的幸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也是爱情诗,表现了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对爱情自由的渴望。要求生活和爱情的自由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所以两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的爱情破灭,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社会无法实现,使他心情抑郁,意志消沉。因此,这些诗也不同程度地被一种悲凉的气氛所笼罩,成为“一股不着边际的压抑和愤怒情绪的洪流”(茅盾:论徐志摩)。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在那些小诗中更为明显,比如《新闻》、《一颗弱小的星》、《问谁》等。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对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名苏西玛。五月底,泰戈尔离开上海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诗集》中的《诗岸娜拉》这首诗,是他在日本期间写的。徐志摩擅长抒情诗,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志摩的一些诗是描写贫富悬殊和穷人痛苦生活的诗。这类诗歌数量虽少,但内容相对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里也有一些关于风景的抒情诗,比如上海杭州的车。总的来说,这本诗集不够生活化,内容不够深刻,思想感情也不都是那么积极健康。但从其表现技巧来看,“几乎都是系统的输入和实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作品》)。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诗风的实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歌风格的实验期,也是其诗歌技巧的磨炼期。通过探索和实验,他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徐志摩写诗很注重意境。他在《志摩诗集》中的大部分诗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幸福》。作者将追求理想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从而将现实景物化为虚拟景物,创造出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此外,他的诗生动、感性,这是由于他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和比喻力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能把看似抽象的东西变成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如《毒药》、《白旗》、《婴儿》这三首蕴含哲理的散文诗。他还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通过这种特殊的感受力来描述事物。志摩的诗歌有自己的特点,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不足。不考虑内容,就表现形式而言,有些诗比较粗糙做作,用韵用韵有不规范之处,诗歌的技巧也不是很成熟。

一夜寒玉

《一夜翠绿》是徐志摩的第二本诗集,也是他的1925至1927诗集。在这期间,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爱上了她,引起了社会的非议和家人的反对。但他们忽略了这一切,却一时难以解决。徐志摩怀着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于3月1925,11日启程前往欧洲进行出国旅行,希望暂时摆脱生活中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住过一段时间。他把自己的悲伤和感情托付给纸和笔,写了许多诗。因此,这本诗集被命名为《翠中一夜》。这本诗集除了哈代和罗塞蒂等英国作家翻译的诗歌外,还包括《西伯利亚》和《在艾凯莎的教堂前》。他也写了许多爱情诗。《寒玉之夜》可以看做是对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他的温情和他无法摆脱的伤痛的叙述。1925和1926年,中国革命运动风生水起,五卅事变和三·一八惨案引起了他的“愤慨”和“悲哀”。为了纪念三·一八,他写了《春天的薛梅》,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百姓,甚至十三岁的孩子也被杀害。在《元帅》和《人变禽兽》的诗中,揭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人灭口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经历了“曲折”和“怀疑与颓废”,他认为那是一个苦难的时期。所以很多诗歌失去了乐观的基调,反而染上了一种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命,赞美死亡,告别尘世去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本诗集里也有几首基调积极明朗的诗。这本诗集,正如闻一多所说,在艺术技巧上“真的进步了”。更注重诗歌的形式技巧,除了更多元化的诗体,什么对话体,夯歌体,豆腐干体;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他都对诗歌的音节和韵律着迷。

老虎和云游

继《一夜冻玉》之后,徐志摩还出版了两本诗集,一本是自己主编、1931出版的《老虎集》,另一本是别人主编、1932出版的《云旅行》。这两本诗集收录的诗歌,大部分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1927之后,徐志摩的思想经历了“波折”,他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感到恐惧和抗拒,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这一时期他的大部分诗歌都脱离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自己的“心灵的微妙秘密”。有些诗无病呻吟,充满悲观情绪。而且他的思想立场是反对进步的革命潮流,不顾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把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到诗歌里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极度幻灭绝望的时候,靠尼采的哲学来鼓励自己。在《老虎》和《流云》中,内容和形式并不统一。大部分的诗歌都是那么的空泛,内容贫乏,却越来越追求摆放整齐,追求形式美。无论是在诗句的安排,韵脚的响亮,节奏的清晰,用词的推敲,都比以前的诗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一句非常贴切的评语:“醇厚的外表伴随着几乎无话可说,而这种极轻的内容,无非是感伤的情绪——轻烟般的忧伤,神秘的象征性的依恋和追求:这些是发展到最后阶段的现代资产阶级诗人的特征,而志摩是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论徐志摩)。

《奔跑的野马》散文

徐志摩不仅写诗,也写散文。在他所有的创作中,他的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除了诗歌,散文恐怕也算吧。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奔跑的野马》比他的诗歌更好。徐志摩已出版散文集《树叶》、《自我解剖》、《巴黎的尺度》三部,单篇散文《秋》,共33篇(目前仍有多部在集)。除了《秋》是1929年写的,其他三部集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1925到1926之间完成的。他的散文也涉及面很广,从对人生理想的评论到对时政的评论。有对过去的留恋和追忆,也有对艺术的见解和评论,有关于一物一议的速写,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哲理与诗意的融合,诗化的散文,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他散文的“另一个世界”。第一部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洪水”时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达思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聊生活,聊社会,聊政治,聊艺术……毫无拘束。第一篇《落叶》是1924年秋,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期间,应北师大邀请所作的演讲。他试图回答年轻学生提出的关于如何解决无聊和压抑的生活的问题。“情”字贯穿整个落叶归根的故事,宣扬了人情和“真人情”的重要性和作用。为了让生活没有痛苦,我们不得不“唤起人类最轻微的同情”来修补这个贫穷社会的大网。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徐志摩相信人的感情在生命本体和自然中的无限作用。”他认为,人要想摆脱世界的苦恼和压迫,就必须争取一种自由发展的“真实而纯粹的人格”。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大自然中生活和沐浴。所以有人说他的诗《落叶》充满了浪漫的告白,充满了对剑桥时代的期待。(穆:论徐志摩)继《落叶》之后,1927和1928年,徐志摩先后出版了《巴黎的尺度》和《自我解剖》两部散文集。这两本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1925年在欧洲出国旅行时的所见所感,解剖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所以,无论是“自我”还是“情怀”,都比《叶集》更加突出和暴露。巴黎的鳞与爪,翠山庄的八卦,我所知的剑桥,天目山的笔记,抽烟与文化等。,属于写景抒情散文的范畴。浓郁的情趣和鲜活的情感在笔端集聚,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郁达夫曾把散文家一路写徐志摩散文的* *特点归结为“自传性传记的色彩”(《中国新文学丛书?两篇论文的介绍)。徐志摩的《自剖》,自剖系列的第一部,共六章,大部分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在这些自我剖析的散文中,作者思想开放,文笔生动。然而他的语气低沉,理解虚幻。徐志摩的一些散文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富有哲理,充满诗意,使哲理和诗意融为一体,构成了他散文的又一特色。作者在独自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一直在宣扬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很明显。徐志摩散文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的许多散文和诗歌很难严格区分。他把诗歌和散文粘在一起,很难分开。这是他“自己的另一首诗的散文”(赵家璧:致飞翔的志摩)。它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或者说诗意的散文。徐志摩散文诗的这种倾向是他“急躁”情绪的反映,这种情绪是他在接触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思想的震动和停滞所造成的。

小说、戏剧和翻译

在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徐志摩不仅创作诗歌和散文,还创作了一些小说、戏剧并从事翻译工作。他先是在2月1923,11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一个不重要的回忆》,然后断断续续又写了一些,* * *十一篇,然后出版了一本名为《轮盘赌》的文集,这是他唯一的小说集。他的小说无非是写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和国外的一些社会时尚。同时,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题材不广,容量有限。他的小说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探索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小说中,作者还运用了诗歌的句式、华丽意象的对比和抒情风格。所以他的作品浪漫抒情,具有“绝艳”的风格(《沈从文:轮盘序》)。他的一些小说过于简略,接近速写,不那么“完整”;有的只是“写的直白,没有曲折,变化很少。”必须指出的是,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普通爱情,很少触及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尖锐问题。徐志摩还热情倡导戏剧活动。1923新月社成立时,他积极组织戏剧活动,创办戏剧杂志,演过戏,但很少写剧本。他只写了一部戏,边坤刚,是和陆小曼合写的。没有大的影响。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翻译和创作几乎是同步的。他写诗和翻译诗。他写小说和散文,也翻译小说和散文。短篇小说集有《花园俱乐部》和《幸福》两部,20余篇。其中8本由徐志摩选译,从英国剑桥翻译到中国上海,上海北新书店1927出版。1925年,他在编《晨报副刊》时,翻译了伏尔泰的小说《甘迪德》,在副刊上连载。由上海北方新书店于6月1927出版,被列为欧美名著系列之一。同年8月,他与沈兴仁共同翻译了英国作家詹姆斯?狮身人面像的小说玛丽?玛丽》,同样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外,他还翻译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译也有他的偏爱。他说,“除了曼斯菲尔德是我的最爱,其余的都可以算是偶尔的翻译。”(《玛丽·玛丽序》)

“新月”活动

人们看徐志摩和他的作品,总会联想到新月派。他们视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领袖”。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和消亡都与他密切相关,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作品反映了新月派的鲜明特点。从新月社成立到逐渐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大约用了十年的时间,徐志摩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成立俱乐部,编话剧,逢年过节开年会、灯会,还背诗、画图。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的兴趣,徐志摩提名借用“新月”一词作为俱乐部的名称,新月俱乐部因此得名。1925之前,徐志摩本人不仅写诗,还联系新月社成员搞戏剧活动。0925年6月65438日至0926年6月65438日,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0926年4月65438日至0926年4月65438日,创办《晨报诗刊》。此时闻一多已从美国归来,参与了《诗刊》的编撰。除了闻一多主编的第三期、第四期和饶孟侃主编的第五期之外,所有期都是徐志摩主编的。徐志摩还写过《诗歌杂志》和《诗歌杂志假期》。《诗刊》的作者们致力于创造中国新格律诗,探讨诗歌艺术,因此,《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其宗旨是“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芷墨诗)。1927年春,由于政局变化等原因,新月社部分成员聚集上海。这个时候,徐志摩也和陆小曼结婚,搬到了上海。徐志摩外出走亲访友,联系闻一多、胡适、邵、梁实秋、余、久等人,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山庄创办新月书店,胡适任董事长,余尚深任经理,久为接班人。1928年3月,徐志摩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任教授,同时创办《新月》月刊。《新月》共四卷四十三期,6月1933结束。它不仅出版了新月派成员的作品,还出版了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作家的作品。然而,这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虽然成员不同,但就其整体政治倾向而言,日益反动。但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似乎这条研究新诗的“主线”并没有中断。1931 1 10月20日徐志摩、陈、邵等。推出另一本季刊《诗歌杂志》,共出版四期。1931年9月,陈从《晨诗》杂志、《新月》杂志、《诗刊》开始。19311年6月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新月派以梁实秋、胡适等人为主。1933年6月30日《新月》四卷七期出版。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建立到新月派的形成及其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活动),徐志摩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他的确是新月派的代表,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他们过分追求形式和格律,误入歧途。特别是徐志摩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出现了危机。他感叹:“一年又一年,新月看起来圆,圆看起来不完整。”(《爱的启示》)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整个新月派的活动暂停。

[编辑本段]作品成就

诗集有《再别康桥》、《志摩诗集》、《冰玉之夜》、《老虎集》、《流浪》,随笔有《树叶》、《巴黎的鳞片》、《自我解剖》、《秋天》、《轮盘赌》、《我所知的康桥》、《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滩上的幻想》。其作品已被编辑出版为《徐志摩文集》。徐石的诗歌清新、节奏和谐、比喻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思想高雅、富于变化,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整齐华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是独树一帜,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我解剖》《想飞》《我所知的剑桥》《玉山居聊》都是传世佳作。

[编辑本段]婚姻感情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相遇的那一天,一场讨论已久的婚礼在1926北京北海公园举行。

和张友谊在一起。

1915年,政治人物张俊立向姐姐张幼仪求婚,徐志摩娶了一位素未谋面的新娘。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女性美德。她尊重丈夫,尊重公婆,贤惠稳重,擅长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可以互相教。

林玉·银辉

林周游了欧洲。在英国期间,她认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那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出众的才华和美貌所吸引,苦苦追求林,即使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离婚。但经过理性的思考,林随父亲提前回国,没有和志摩告别就走了...徐志摩写给林的著名诗句《偶然》中写道:“我是天上的一朵云/偶尔投射在你的波上/你不需要惊讶/不需要快乐/转瞬间就消失了/你我在漆黑的海里相遇/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这是徐志摩对林感情的最好告白。一见钟情,理智的走自己的路。这是一种世俗难以理解的纯情。

和陆小曼在一起。

徐志摩留学回国后,经常和朋友王赓聚在一起。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很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传播界相识相恋。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他们刚结婚的那段日子里过得浪漫而舒适,尽管徐的父亲和母亲仍然对陆小曼不满。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徐神如的拒绝接受,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来越粗心,懒惰,贪玩,失去了恋爱时的激情。似乎她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了。她每天中午过后起床,在卫生间摸索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画画,写信,会客。晚上大部分时间是跳舞和打牌,去看歌剧。徐志摩为了讨好妻子,一味地迁就她。陆小曼虽然经常被口头委婉警告,但收效甚微。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神如对陆小曼极为不满,在经济上与夫妻俩一刀两断。徐志摩从父亲那里拿钱是不现实的。所以他要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讲学,还在课余写诗挣钱。即便如此,还是不够陆小曼挥霍的。1929起,徐志摩从东吴大学、大夏大学辞职,继续在光华大学任教。从1930还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并担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理事。上海和南京来回奔波。1930年秋天,陆小曼29岁的时候,徐志摩干脆辞去了在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在胡适之的邀请下,他成为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以谋生。1931前半年,徐志摩在上海和北京之间往返了八次。当时人均年薪五块钱,而徐志摩一年能挣几百块钱,但即便如此,还是满足不了陆小曼在狂欢中的奢侈开销。

相关性评估

徐志摩是曾经活跃在中国文坛并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没有主导意识形态,或者说他是一个超越阶级的“无党派诗人”。他的思想,他的创作的面貌,他的发展趋势,都表明他是一个资产阶级诗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其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创作前后期的不同情况,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特点有关。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做了各种实验和探索。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和一定的艺术技巧。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国家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和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和陆小曼的婚姻掺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而他和林之间淡淡的情愫是最尴尬的。

徐志摩墓

徐志摩墓地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变迁:第一次:徐志摩墓地原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早年,这座由胡适题写的徐志摩墓园在动乱中消失了。第二次:徐志摩的父亲徐神如觉得胡适先生题字的墓碑太短,邀请徐志摩生前的红颜知己,被称为世家才女的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字。凌叔华欣然同意,她的题词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意思,转化为“冷月映诗魂”。这块墓碑也在动乱中丢失了。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为动乱已经被破坏了。家乡的人为了纪念它,用政府的资金把徐志摩的墓地搬到了西山北麓的白水泉。徐志摩的表弟,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设计并撰写了《移动墓》。西山墓园古典典雅,白石铺地,青石为台阶,半圆形墓台如月牙,有诗中“月牙派”之意。墓碑沧桑,海宁书法家、西陵印刷社原社长张宗祥先生根据胡适之原文补充题字。墓碑两侧有一块白石制成的书形雕塑,刻有徐志摩《告别剑桥》等名句。

/view/14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