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比较论文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浅析中西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翻译不仅是沟通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桥梁,而且为文化和文学影响的传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媒介。此外,翻译本身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再创造。创造性叛逆?它的应用一直是国内外文学界非常重视的话题。
比较文学学者认为,超越原作的关键是翻译中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因此,翻译中的创造性是指译者通过个人能力创造性地使译文回归原作的本质。相对而言,叛逆是指译者未能忠实地反映和传达原作的精髓,从而违背了原作的理念。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西文学翻译中,译者经常会思考是按照源语言规范直接翻译原文,还是按照规范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使之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事实上,创造性的本质存在于任何文学翻译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文的再现,而且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为此,?创造性叛逆?这个术语是法国作家罗伯特?Escarpit首先提出他认为?翻译永远是创造性的叛逆?并提出?翻译是叛逆,因为它把作品放在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参照系中,它是创造性的,因为它赋予作品全新的面貌,使之能够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全新的文学交流,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寿命,而且赋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创造性叛逆是文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它不单纯属于文学翻译。换句话说,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密切相关,两者密不可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叛逆在接受者、译者和接受环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家都对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翻译界的领军人物谢天振先生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一般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类型,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个性化翻译、误译与省略、删节与编译、误译与省略、翻译与改编等。创造性叛逆中的无意识表现,如误译、省略等,都是译者自身文化知识背景、品味修养等因素造成的误读误译。据此,不能简单称为?创造力?。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个性化翻译。表面上用自然流畅的语言阐述了原意,但在深度上却融入了原著的文化。如果翻译完全符合原文文化,句子就会乱。
(2)删节翻译和编译。《外国文学作品选》中存在删节翻译和编译的原因有很多:为了迎合读者或便于传播,为了符合接受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当地的道德政治因素,这些都是有意识的叛逆。
(3)误译和省略。比如英译者把陶渊明的《责任之子》?阿苏二十八了?翻译成?舒十八岁了?,他们认为呢?28?什么事?十八?这个错误。误译,也就是对原文的错误翻译。在文字和思想的意义上偏离了原文。虽然误译在翻译中是不可取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意识的叛逆。
(4)翻译与改编。翻译是最叛逆的,是翻译过程中无事可做时采用的方法。翻译和改编是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特殊形式,其独特性在于对原作的双重改变。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改编、删节、省略是不一样的。改编是指改变整个内容情节或反映体裁的变化。翻译删节是有意识的行为下对内容的大规模改变。漏译是指不自觉地改变一小部分情节。
对于中西文学作品,译者永远无法完全表达原作者的真实思想,这在于他们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译者自身的知识内涵和文化素养使他实施翻译?创造性叛逆?译者的主观判断受到其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1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
(1)文学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本质是通过媒介将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学翻译是让读者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特征,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报道表达。然而,大量的翻译作品表明,翻译水平和要求与文学翻译所定义的标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文学翻译的叛逆。如果说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依靠自身能力创造性地表达原作的精华,那么翻译过程中体现的叛逆就是译者为了实现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偏离。但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和谐共存的。
2创造性叛逆的可接受性
创造性叛逆应遵循两个原则:充分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形式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目的地控制,创造性叛逆是保证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手段。充分性原则要求创造性叛逆要达到翻译目的,而忠实性原则限制了译文的合理应用,要求译者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以确保人们能够接受文学翻译作品中体现的创造性叛逆。
因为隐含读者存在于所有中西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外部环境作为他的直接对象,隐含读者是他的间接对象。但就译者而言,当他阅读原著时,以前的间接宾语此时变成了主语。虽然原文是阅读的直接对象,但通过阅读了解的是作者心目中或眼中的世界。因此,译者阅读理解活动的间接对象是原作者,这种主体间的交流就是话语对话的过程。翻译不是固定的语言转换,而是两种话语相互协商的产物。由于译者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不同,翻译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应该以一种多元的、综合的评价体系存在于现代复杂的社会中。
从接受者和译文接受环境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
(1)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所谓接受者,是指阅读翻译作品的读者。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素养,不同的读者在分析读者时会形成自己特定的评价标准。即使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视野和结构,他们在文本阅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进行主观上的再创造,从而促进了异质文学作品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断呈现。
(2)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从译作的接受环境分析,不同的文化习俗、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使原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语的影响和限制,从而接受和融合译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
纵观翻译研究的现状,中西文学翻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研究,其研究范围还包括许多其他因素。翻译的好坏一直是由?忠诚?原则是其评价的标准,但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文学翻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特别重视创造性叛逆的应用。传统翻译研究否认创造性叛逆的功能和功效,而在比较文学领域,他们积极倡导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广泛应用。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发展而来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基于源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最高标准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无疑为研究这种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视角。
参考
【1】谢天真。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钱利华。文学翻译与创造性叛逆[J]。广东农工商职业学院学报,2002(1)。
[3]勒戴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A]。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宋·虹影。论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
[5]吕军.跨越文化障碍?巴别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西诗学比较简论
摘要:让中国诗学走向世界,在世界诗学中发出声音,是用生动的形象打动人,还是用严谨的语言和逻辑征服人?研究中西诗学的差异,对于中国诗学在世界上的定位和认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特点出发,比较了中西诗学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诗学差异,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宗教和科学特征
?《诗学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文学理论和美学巨著,它包含了许多内容:诗歌的类型和性质,史诗、悲剧和喜剧以及音乐的研究。虽然叫诗学,其实应该是文艺吧?中西比较诗学?是从理论高度辨析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审美特质,并深入探讨其根源的研究。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科学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西诗学的差异。
1.中西社会经济和政治特征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西方古代文明的爱琴海地区和中国古代文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截然不同。古希腊的海上贸易促进了手工业、航海业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导的古希腊社会经济的商业特征。相反,黄河中下游,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农业生产非常有利的地区。?八百里秦川?陕西关中平原,平坦辽阔,土地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社会几千年。以农业为导向?它的农业特色一直稳步延续。可以说,中西方社会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西方社会经济更商业化,而中国社会经济更农业化。西方的商业社会和中国的农业社会都对中西文学、艺术和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1中西文学形式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抒情文学。根本原因之一是农业社会生活是自然的,人们每天都在农田里劳动。他们渴望什么?八月剥枣,十月得米?。人们整日与田园山水相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让诗人们无话可说,只剩下一缕情丝要表达。这里没有海上的挣扎和冒险,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在这种情景交融中,出现了一种以感受事物、抒发情感为基础的文学艺术传统。在《诗经》中,爱情诗和农事诗都充满了抒情魅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在个性不张扬的中国,抒情诗之所以能成为正宗的文学,恐怕也是这个原因。与中国相反,西方商业充满了冒险和不可预测的波澜,这让他们看到了更深刻和不可预测的东西。这些探险活动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事件,与自然风光相去甚远,于是叙事成为文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1.2中西价值观不同
西方社会的商业特征和中国社会的农业特征对其民族性格和价值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商业经济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平等,个人奋斗,个人财富,个人爱情,个人享受,个人英雄主义。自我是西方表达内涵的核心,与外界隔绝。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以自我为核心,以利己为基础,以享乐为目标的开放性民族性格。
与西方相反,中国的农业经济让人心胸狭窄,贫穷保守,不愿意冒险。严格的男权政治压制了人的个体自由,更谈不上民主平等。所以文学作品不具备自我表现的意识。他们所说的与社会和宇宙是联系的、相通的、一致的。他们追求的不是对立,而是和谐。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天人合一。
1.3中西爱情观不同。
在西方,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和商业经济模式,使西方人养成了崇尚个人爱情和个人享受,以人为本的思想。甚至把爱情当成个人认知、生理、心理的需求。所以西方文学虽然以叙事为主,但却提倡情感宣泄,以求获得一种舒服的心情。
中国的诗学主张抒发感情和志向,但主张控制情绪。崇尚情感,温文尔雅,崇尚平淡的文采和风格。比如《诗经》中有305首诗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封建正统的困难较少。天地之音?新鲜,但这首审美价值很高的男女情诗算什么?更多的礼貌和放纵?并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比如“汪锋?葛彩》:
他挑的是葛Xi,他一天不见你,比如三月Xi。
他带着小,但他一天没见他,就像的一样。
一天不见,就三岁了。
诗中主人公大胆表达一日不见?三月,三秋,三岁?文字虽简,却生动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深情,即使在当代中国也不多见。这种诗词与后世诗词中异性之间求偶的微妙表达格格不入。另一个例子是唐代中期的《结缕草》:
劝你不要爱惜金衣,劝你珍惜青春。
当花该折的时候,我们应该赶紧折,不要等花凋谢了才折一枝。
这首诗的主题是劝人们及时行乐,大胆追求爱情。但由于表达过于直白大胆,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敢担此作者之名,所以作者只能成为无名英雄。虽然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爱情颂歌,但一味歌颂爱情是与男权政治格格不入的。什么更好?乐而不淫,悲而不伤?。
2.中西宗教和科学特征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西方社会强调宗教。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宗教改革到现代,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其宗教氛围都大大超过中国。中国的宗教主要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中,儒教和道教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宗教。中国的宗教再现于世,追求这个世界的满足和完美。基督教回归来世,以彼岸永生为最高目标。儒家?任?与基督教不同?爱情?。西方宗教的爱有强烈的平等意识,而中国宗教的爱是贫乏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贫富贵贱,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儒家强调一个?任?词。孔子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不平等的。
2.1中国人和西方人眼中的自然
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是什么?贸易是商品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商人们常常在山中跋涉,在茫茫大海中搏击风浪,可怕的大自然似乎处处与人为敌。古希腊神话中,主宰自然的宙斯处处敌视人类。他把偷取人类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秃鹰残忍地啄食他的肝脏。还让潘多拉打开盒子,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瘟疫,然后调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毁灭全人类。所以天人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这就迫使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自然和战神。因此,冒险、奋斗和进取成为西方民族的显著特征。这种思想成为诗人宣扬个人意志的无意识温床。而西方人不断追求的是超越自然的理性存在,认为一切都只是自然存在,必须以人的意志为标志。
中国的天人关系是怎样的?因为农业丰收靠的是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民生靠的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星可笑,带月莲回家?我听到的是蝉鸣和鸟鸣,而不是呼啸的风声。而且中国的神和英雄与古希腊的神正好相反。他们很友好,热爱人类。这些都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因此,中国人总是对自然充满感情、尊重和感激,这是为什么呢?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和诗学理论注入了一些生命,使中国人懂得了情景交融。比如?过去,我不在了,柳树是伊一。现在,我正在考虑这件事。下雨了吗?这种情景交融的诗歌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西方人已经意识到,是时候重新拾起人与自然之间固有的脐带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然后回归自然。所以,当代西方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就是反对人本主义。
3.中西思维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经济类型使得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商业社会里,人是外向开放的。在向外扩张中,为了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必须向外征服自然,这就造成了西方人外向的心态。中国的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封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玩得开心吗?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内向的心态。
3.1内外
西方?想事情?,中国?想我吗?。中国人最关心自己内心的东西,所以有?三思而后行?,?我一天三个省?(《论语》)。但就是这种知识?想我吗?不知道想事情?中国人无视世界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极大地阻碍了古人的逻辑思维,感性思维盛行。比如孔子?儿子用四川话说:?它就这样过去了,日夜不停!(《论语?子涵)追求直觉。这种自省思维和直觉思维而忽略思辨思维会产生混乱的结果,能说吗?道可道,非常道;出名,非常出名?。这种直觉思维是中国古代思维的一大特点。
相反,西方开放的商业社会造就了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外向思辨。古希腊人并不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而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理解和改造自然的外向性?想事情?行为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商业经济的繁荣。
3.2直觉和逻辑
西方的逻辑思维和中国的直觉思维对中西诗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王昌龄的《从军》:琵琶舞新声,永远是旧情。我听不到耀眼的边缘,高秋的月亮照在长城上。?说到。缘愁?用过?听不全?三句话,读者需要有顿悟,才能理解古老雄伟的长城,秋月高照,无限悲凉的壮丽景象。中国有句话:?沉默是金,雄辩是银。?沉默比雄辩更珍贵。在中国文化中?你知道什么不该做吗?被视为对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态度?你知道什么是不能说的吗?但这是徒劳的,被认为缺乏逻辑和合理性。其实中国的人并不缺乏逻辑分析的能力。也许这只是中国人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话?沉默是金?结果,中国人失去了对逻辑分析的兴趣和爱好。
西方史学一般用分析逻辑思维来创作?《诗学》亚里士多德,本名亚里士多德,运用零碎分析的逻辑思维,建立了他庞大的诗学体系。他写诗的原则是什么?根据自然的原理,我们从第一个原理开始?(诗学)。他从基本原理出发,从上到下,从一般到特殊,一层一层地剥笋,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严密的逻辑方法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其他相关对象区分开来,找出它们的异同,再逐步从阶级到农耕,加以界定,找到规律。
参考资料:
曹顺庆。中西诗学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储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钟灵。美国诗歌与中国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中西诗歌比较欣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