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论文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自律意识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产生的独特的艺术产品。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论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论中世纪末期的艺术与生活

在研究了《中世纪的秋天》之后,作者通过对中世纪艺术的分析和研究,对中世纪的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盘点和阐释,发现与文学作品相比,中世纪的艺术更能美化生活和历史,更能促进和平。同时总结了中世纪艺术的特点:宗教性和表现性;应用艺术在中世纪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得到了很好的挥发,也寄托了人们的宗教文化和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宗教;美术;应用艺术;中世纪艺术

作者最近研究了约翰&;middot胡伊津加的《中世纪的秋天》是一本研究14和15世纪法国和荷兰地区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的书。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内容,尤其是欧洲文化、古典人文主义、世俗宗教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历史和众多历史人物,对中世纪的人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总结。作者将关注中世纪艺术,尤其是绘画。

首先,艺术美化生活和历史

这两种形象在中世纪晚期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差异。一个体现在艺术上,一个来自历史和文学。

艺术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只有依赖于生活本质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书中提到勃艮第文化,了解中世纪晚期的法国&;mdash& ampmdash勃艮第文化最好的方式是艺术,尤其是绘画,绘画的主题和内容来源于生活,说明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起着引导和决定作用。虽然与艺术密切相关的文学,包括历史作品和小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和诠释着人生,但在历史作品中,比如巴隆的《勃艮第公爵史》,塑造了一个阴郁阴郁的形象,历史总是记录着人类可怕的嘴脸。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mdash& ampmdash绘画,在表达生活、传达情感方面,比文学更直观,尤其是架上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世纪艺术作品中的画面和意象相对平和宁静,对历史的阴暗面进行了改造和美化。

所以相比较而言,“艺术作品中的时代形象总是比诗歌和历史作品中的时代形象更鲜明。”艺术是我们感知历史的主要来源,而艺术作品并不像文字一样哀叹人间疾苦,而是始终保留着悲伤和不满的基调,它会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而逐渐淡去”[1](第303页)。

第二,宗教性和表现性

中世纪艺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的传统,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和感情的特殊表现形式。宗教性和表现性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两大特征。

在中世纪,艺术作品的留存并不多,但在中世纪晚期,艺术仍然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人们追求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更好的生活。“在艺术中,人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平静和善良,以及生活的激情和意义,使他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悲伤。在那个时代,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有固定的形式:宗教、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而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都依赖并源于这些形式。”[1](第304页)“现实生活离不开人,生活的美好因人而异。是人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艺术化、审美化。”[2]人是有意识地从事活动的,人的审美活动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mdash& ampmdash情感、愉悦、想象等。人总是在精神世界寻找安慰,总是追求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居住状态。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种种不公,他们也在逃避,宗教信仰成为人们坚定信仰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把命运交给上帝,成了他们逃避世界的最好方式,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骑士精神和宗教爱情都是释放和束缚。从表面上看,骑士精神是一个人礼貌和英雄行为的表现,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和教养。说到底,是很多君子的无奈。这种程式化、标准化的行为,是对人的自由行为的一种约束,是对自己信仰和忠诚的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强制的统一,无异于今天人们所说的。宫廷爱情到底是不是真爱很难说,可能有真感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追求利益导致的包办爱情是宫廷爱情中的普遍现象,有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感情归宿?恐怕答案是更加否定的。这种没有基本人权的生活,幸福快乐又如何?在艺术中,需要反映和表现这些现象和事实。这种_ _ _艺术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是强调对所谓精神世界的表达。为此,它往往采用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手段来达到强烈表达的目的。

第三,应用艺术的挥发

在中世纪,人们对艺术的感受并不是艺术本身的美。当时的艺术大部分都是应用艺术,甚至那些我们认为因为自己而存在的艺术作品都是应用艺术,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对艺术的渴望也是来源于生活。在15世纪伟大艺术作品的欣赏中,特别是在祭坛艺术和墓地艺术的欣赏中,中世纪的人们远远不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的。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实用功能远比其艺术性重要。它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神圣或者有崇高的实用功能。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痕迹和物品,既是人的审美需求,也是精神需求。

我们所说的精神,就是把它在自身意识中所呈现的形式,上升到意识本身的形式,并且把这种意识形式放在自身的前面。工匠放弃了综合的工作,也就是放弃了混合思想和自然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工作。当这种精神形式赢得了自我意识活动的形式,它就成了精神工作者。当人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时,意识形态引导他们去寻求精神寄托。生命是万物的承载圈,而宗教和上帝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宗教势必成为当时艺术家探索材料的首选,宗教艺术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通常是供人欣赏的,但也有一些作品主要是供人使用的,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应用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美观,还有实用功能,比如宗教艺术、雕塑、印刷品等。

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各方面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力、艺术家自己的内心和思想、现实世界的事件和人物、雇主委托的意见。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最贴近的生活和现实世界。

文中还提到,在葬礼的过程中,生者将死者装扮成“模拟死者生前的情景”,从而满足哀悼者对已故亲人出现的渴望。可以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再现生活的行为艺术。可见,行为艺术并非当代艺术所独有,早在中世纪就已流行。

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一部作品,几乎都有特定的目的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目的。但遗憾的是,大师和一般艺术家的作品,至今能保存下来的只有极小一部分,而且是能流传下来的非常特殊的那种。这些作品主要是墓碑、祭坛、肖像和微缩模型。

中世纪晚期,法国&;mdash& ampmdash勃艮第文化是那种用五颜六色的花朵代替美丽的文化。这一时期的艺术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精神,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中世纪晚期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热烈的情感,认为所有细节都是独立实体的倾向,投入对象的多样性和多色调的描述。相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和生活的新感知抵制了中世纪人的这些特征。中世纪的人们常常将美的概念追溯到完美、比例和华丽。中世纪追求奢华的味道,对今天的人来说是很惊艳的。即使在现存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也不难发现奢侈的倾向,从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当时生活中的奢靡和炫耀的成分,对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生活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今,人们可以在自己的闲暇时间确认自己的人生观,享受生活的乐趣。然而,在那个精神享受分配极不均衡,很多人难以享受精神享受的时代,为了焕发新的活力,社会需要一种群体行为:节庆活动。欢乐与日常苦难的反差越大,节日就越有必要,赋予生活以美的手段就越有力。人需要美的享受和欢乐来照亮现实的阴暗面。15世纪是一个萧条和完全悲观的世纪。困境中的人们不仅需要天堂里幸福的反复许诺和上帝慈爱的目光,还需要光明、庄严和社会团体不时肯定生活的美好。生活必须借助美而崇高,必须固定在生活欢乐的社会表达中。而美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容,更受人们的欢迎。

参考资料:

约翰&;middot郝一金哈,何道宽译。中世纪的秋天:14和15世纪法国和荷兰的生活、思想和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基。“美即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美&;mdash& ampmdash解读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思想[J]。文教资料,2010,(33)。

& gt& gt& gt下一页带来更多关于艺术和生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