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人物称谓的翻译策略

文化渗透语言,语言承载文化。称谓是语言的典型体现,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向西方读者部分介绍了中国的称谓文化。在处理某些称谓语的翻译时,林的翻译注重目的语通顺的原则,导致了源语中称谓语文化的缺省,失去了向目的语读者介绍中国称谓语文化的机会。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缺省人物称谓翻译策略

1简介

称谓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称谓,是人类社会长期规则和长期既定习惯的产物,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社会机制,因而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写的一部自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调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沈复和妻子云的生活最为感人。作为一位精通中西文化的大学者,林语堂曾说:“一位喜好做月亮的朋友评价我说,我最大的长处是给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给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种意图并不是偷袭的侮辱。我以为评论是真的。”林语堂认为“云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我擅长《浮生六记》,并希望将其翻译成英文,让世界了解一对中国夫妇安静可爱的生活。”《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已经改了不下十次。有很多值得欣赏和借鉴的地方。本文仅对书中涉及的称谓文化翻译进行赏析。

2翻译策略

2.1归化和异化

1813德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论文《论翻译方法》中提到了文化翻译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使作者尽可能长寿,引导读者接近作者;另一种方式是让读者活得尽可能长,引导作者走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这两种方法分别称为“异化”和“归化”。因此,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被提出。归化认为翻译的目的地应该是目的语或目的读者,异化则认为翻译应该是源语或原作者。

2.2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一生发表了许多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但最系统、最有分量的翻译理论是《论翻译》这篇长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翻译标准的三个原则,即信、达、美。第二部分详细讨论了忠实标准的各个方面,指出直译和意译的名称不妥,并提出了单词翻译和句子翻译两个概念。他主张句子翻译,反对单词翻译,强调“忠实翻译非单词的单词”。在第三部分,作者主要讨论了流利性,强调了译者对国内读者的责任,并主张译者应根据中国人的心理来写作。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即第四部分,作者讨论了美的问题,并尖锐地指出,文章的美不在于质,而在于体。所以翻译艺术文章一定要翻译出作者风度的魅力,并对体裁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体裁有内外之分,翻译时要充分注意。文章最后,作者引用了克罗齐“翻译即创造”的观点,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从林的翻译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保持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又要尊重外来的“不同”因素。这两种态度的结合是译者实现“忠实”翻译的基础。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以原文为中心,随波逐流,或直译,或意译,或加注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处理各种语境和内容。

《浮生六记》中称谓的翻译

中国是一个称谓大国。由于封建社会的影响,汉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庭亲属制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称谓的数量也增多,语义清晰。在赵元任对中国人的各种称谓中,列出了114亲属称谓。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包惠南详细解释了中国人称谓系统的特点,如强调辈分、强调性别、划分血缘等。在西方国家,由于结构简单,成员较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明了。而且西方更注重“以人为本,名为用”,称谓比较宽泛[4]。比如表弟,在汉语中可以指八个亲属词,如堂弟、表妹、堂弟、堂妹、堂弟、堂妹、堂弟、堂妹、堂弟、堂妹。看似简单的称谓因中西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翻译。翻译时,译者要看具体语境,具体翻译。以下是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详细赏析。

(1)给孩子选老婆,就不娶非蜀妹子。(P4)

如果你给我选一个姑娘,除了苏表姐,我谁也不嫁。

(2)云和玉牙齿一样,十个多月大。从小哥哥姐姐就互相称呼,所以还是叫舒姐姐。(P6)

云和我同岁,比我大十个月,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叫"姐姐"和"弟弟",所以我一直叫她"苏姐姐"。

(3)突然,表姐余恒叫了一声:“舒姐姐,快来!”(第8页)

云的堂弟玉亨喊道:“苏姐姐,快来!"

(4)现在我光鲜亮丽了,姐姐可以从此戒掉吗?(P10)

现在我的脸干净光滑,没有痘印,我亲爱的妹妹,你要开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