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意思?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外在形式的统一。文章由三个要素组成:中心意思、材料和结构。

有四种常见的方法来组织文章。

并排: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先后顺序。比如在培根的《论阅读》中,分三部分论述了阅读的目的、方法和益处,即采用了平行结构。

总分公式;先总结,再分。这种关系也可以演变成“小计”或“总计-小计”的结构。比如《从物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总说“量物”、“从物知”,指的是现代治学的基础,即田野探索,现在称之为实验。那么,第一,儒家曲解了“师事”的含义,埋没了“师事”的精神。然后解释为什么科学发展需要“敬事”和“知事”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敬事”和“知行”精神的重要性。

对比:文本的两个部分或者进行比较,或者用来对比另一部分。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去信心了吗?,前一部分反驳了敌人论不能证明论点的论点,即中国人失去了信仰,养成了自欺,而不是自信,直接反驳了敌人论;后半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信心,间接反驳了敌人的理论。

递进: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逐层深化。比如《不求甚解》一文中,首先探讨了“不求甚解”一词的由来,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第一,他要“好好读书”,第二,他提倡带着理解去读书。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阅读应该着眼于阅读书籍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找章节和句子。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不求人解”在阅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