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搜狐博客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不仅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也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加。金融危机及其经济衰退必然会对中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会下降。中国入境游客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省、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目前香港、台湾省、韩国、日本等都受到了很深的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正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日前在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到,这次金融危机破坏力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1997的亚洲金融风暴。作为中国最大的入境游客来源国,韩国的经济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韩国财政部10月6日公布的一份65438报告称,金融危机可能会使韩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上台的李明博政府在去年的选战中曾表示要实现7%的经济增长率,但由于经济形势不利,韩国政府不得不下调目标)。中国第二大入境旅游客源国日本的景气指数也持续恶化,股市暴跌,经济下滑。在长途市场上,中国主要的入境游客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的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私人消费普遍减少。在此背景下,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从而减缓入境旅游的增长,甚至降低绝对量。
其次,价格优势减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刺激经济,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严重危及欧洲的信贷紧缩,拖累各国经济陷入衰退,加大了欧元和英镑的贬值压力,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4日人民币对英镑汇率中间价首次升破1至13的整数关口,随后于9月116日突破1至12的关口,达到10。人民币对欧元也在不断升值,达到65438年10月7日汇改以来的新高,达到1对9.328。此外,人民币对日元、港币等货币也呈现持续升值趋势。虽然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中国入境旅游的长期价格优势。
第三,国内旅游支出减少。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a股市场的下跌,使投资者的资产缩水,削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有人说“中国中产阶级在股市中几乎全军覆没”,股市调整的财富“负面效应”将是空前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热点如旅游、汽车等必将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的避险情绪普遍上升,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收入预期并不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好时,首先要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消费。所以国内旅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企业融资趋于困难。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动荡,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一般都不愿意放贷。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对“华尔街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方面的严重漏洞。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收紧银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物价过快上涨,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就决定了短期内货币政策不能明显放松。即使不久前“两率”下调,也只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对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地产等大型项目融资的影响极其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这类企业的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总的来说,在消费方面,金融危机会对中国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和航空业受影响更大;就分层而言,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受影响较大,低端市场受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它将使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
旅游业虽然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从“911”和SARS到海啸和地震都是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事件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而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上述事件只影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源于心理恐惧,而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主要是经济影响。因此,与前者相比,这次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加深刻、广泛和持久。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积极的应对措施,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掉以轻心。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1.入境旅游将面临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2.出境旅游将面临增长缓慢的可能。
3.国内旅游将面临“三降一短”的可能。
4.旅游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的可能性。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1.“奥运效应”在未来几年将长期存在,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时可能会出现。
2.“拉动内需”将刺激旅游投资。
3.“八项计划”将刺激旅游消费。
4.“低价旅游”将刺激旅游需求。
5.“保就业”会提升旅游业的地位。
6.“六十周年”将提振国民消费信心。
7.“台湾省游”将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8.“上海世博会”等活动将可能形成一个“预热市场”。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的对策
1.在国家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企业携手共渡难关。
2.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抓住金融危机机遇,因地制宜解决“瓶颈”。
一是前三季度外贸继续快速增长。
2008年前三季度,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和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外贸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特点是:
1.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外贸顺差减少。前三季度,商品进出口总值1967654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其中,1季度出口增长30.3%,二三季度增速回落。前三季度,出口总额1074.06亿美元,增长22.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年初以来进口增长加快,累计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6543.8美元+0809.9亿美元,同比下降2.6%。
2.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能源进口价格上涨。前三季度,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受经营成本上升和需求疲软影响,传统商品中服装及服装辅料出口仅增长65438±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65438±0.2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出口增速放缓。在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和资源类商品。原油进口同比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石进口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
3.一般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下降。前三季度,我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长47.3%,比去年同期高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放缓,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增长15.6%;成10.7%的增长。
4.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对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中国对发达市场的出口增长放缓。对欧盟出口2204.7亿美元,增长25.6%,对美国出口18965438+3亿美元,增长11.2%,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比如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28.4%,对巴西出口增长90.2%。
二、全年出口增长率可能低于20%。
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个人消费支出和出口增长低于预期,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已从此前的3.3%修正为2.8%。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美国个人消费将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进入至少温和的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二季度已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也开始放缓。主要发达国家第四季度进口可能萎缩,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也将明显放缓。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我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新出口订单的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加。
7月份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期货价格开始下跌。最近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对未来全球经济下滑的担忧进一步挤压了期货价格的膨胀成分。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不排除投机因素导致大幅波动的可能。中国国内通胀率仍然不低,出口行业将继续受到成本上升的困扰。
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对欧元、日元升值也超过8%。近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这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抑制汇率大幅波动有关。这暂时缓解了人民币快速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困难。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全年出口增速可能跌破20%。
第三,2009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第一,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机加深的可能。
虽然各国政府正在采取协调行动修建防波堤,以使金融海啸不会造成像1929那样的大萧条,但预计市场信心的恢复和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很长时间。据乐观估计,发达国家的经济至少要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才会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仍然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长期萧条。目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出现全面复苏的迹象,次贷问题仍可能恶化,使得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浮出水面。所以不排除金融危机加深的可能。
二是初级产品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剧烈波动。
如果初级产品的价格能够回落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对于降低进口国的成本负担,刺激经济复苏,显然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导致近年来能源和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新兴市场的巨大需求和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并没有改变。然而,能源和资源商品的供应受到开采难度增加、生产国投资不足和农业生产耕地减少的制约,因此增加供应并不容易。为了维持高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最近计划减少全球石油产量。各国为拯救金融市场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以及对美元等货币价值下降的担忧,将使更多的国际热钱利用商品期货作为避险工具。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加剧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加。
与1997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多哈回合7月破裂后,虽然很多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一些根本性分歧短期内难以弥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暗淡。而且,贸易量的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将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转向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将会增加。
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主要货币可能贬值,将进一步影响中国。据预测,2009年的外贸形势应该很不乐观。进出口增长都将放缓。
第四,中国有一定的空间应对冲击。
中国对外贸易连续7年实现快速增长。近年来,政府大幅调整对外经贸政策,包括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使企业提前适应了在紧缩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地方和企业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取得积极成效。少数只靠低价竞争的企业被淘汰,而在技术、品牌、客户渠道上有一定优势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大多数出口商品的售价都上涨了。应该说,中国出口行业整体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丧失。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将催生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对于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依然充足。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将带来巨大而长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有效地扩大内需,将支持和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市政府近日决定提高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未来在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方面仍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各地区、各部门将加大对进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拓展新市场。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将继续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有利于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增长潜力巨大。迄今为止,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热情并未减弱。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光明。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未来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未来
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和美国监管体系暴露出的问题,无疑再次给我们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整合金融业务和管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今天,随着分业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巩固,我国建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不可否认,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3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至全球经济。美国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和美国监管体系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再次给我们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 lt/P & gt;& ltP & gt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生活长期滞胀,金融脱媒严重,美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机构逐渐拓宽业务范围,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开辟了“防火墙”。1999《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后,美国改进了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了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新的监管模式,被学术界称为“伞形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根据其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行业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美联储董事会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伞形监管机构,负责评估和监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以及集团风险对存款子公司的潜在影响。此外,美国各州政府在银行、保险和证券方面也有一定的监管权限,尤其是对保险机构。然而,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在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监管制度安排并不能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甚至可能因其内部协调分工不明确而贻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时机,导致金融系统风险进一步积累,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 lt/P & gt;& ltP & gt具体来说:首先,这种“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容易出现监管真空,而最大的真空就是各部门的监管标准不统一,导致监管重叠和盲区。不仅如此,美国的监管机构太多,权力重叠。其次,监管重叠的同时,也有很多盲区。例如,像CDO(债务抵押证券)和CDS(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品至今没有受到任何监管机构的监管。最后,由于多头监管的存在,没有一家机构能够获得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监控。& lt/P & gt;& ltP & gt目前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金融机构创新不足,无法更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侥幸逃脱。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大公司因金融衍生品投资失误而披露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再次表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所以,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因噎废食。只有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支持我国经济增长。& lt/P & gt;& ltP & gt但是,鉴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现实,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更好地适应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由于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规模尚未形成,分业监管的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统分结合,统分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通过在监管机构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来构建我国的监管体系,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集中统一的监管主体,内部构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监管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应特别注意明确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责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将逐步由机构监管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变,最终形成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监管,两者密切配合的金融监管框架。& lt/P & gt;& ltP & gt当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统筹规划,采取措施降低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同时大力推进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金融机构公司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即时风险控制体系。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应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体系,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经济部门,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公示和处罚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促进金融业公平竞争。& 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