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简介姚鼐属于哪一派?
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起,姚鼐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景福书院、歙县* * *书院、南京中山书院讲学,潜心教育,弟子遍布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是本市的方、、刘凯;上元美曾良、管彤;宜兴吴德玄;杨招罗;楼县姚春;新城卢久高和他的侄子陈永光。这些学生都是遵守老师理论,遵循桐城家法的学者,对桐城派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桐城派古文从鲍方流传到镇川,从同镇流传到姚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有“桐城家法立于此,风行云流水,南极为桂香,北方为赵岩”之说。黎城周树昌说:“天下文章在桐城!”
乾隆四十四年(1779),刘达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姚鼐无疑成为桐城派的核心。最后,他完成了75卷的《古代辞赋》的编纂,这是一部中国古代辞赋的总集。根据文章的应用,分为论辩、序跋、奏疏、书言、序、圣旨、传记、墓志铭、杂注、碑文、赞辞、辞赋、丧辞十三类。选录的作品主要是《战国策》、《汉赋》、《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达等,体现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确立了散文史上“正宗”的地位,体现了姚鼐的文学主张。这本集子很受人们欢迎,至今影响很大。
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辞官。他希望腾出时间来倡导桐城派,并开始了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姚鼐先后主持江宁、扬州、徽州、安庆等地的中山、梅花、* * * *和景福书院,“士门相处,实为幸事”。有许多后来成为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梅曾良、管同、方、姚颖和姚门四大弟子刘恺,使桐城派更加强大。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认为,85岁的姚鼐于9月13日(1815)在南京中山书院病逝,葬于桐城杨树湾。此时,桐城派在古文中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在曾国藩和曾门弟子手中兴盛了一阵,一直延续到严复、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主要成就是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达并称为“桐城三祖”,被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之峰”。他在方、刘的基础上,主张文章“义”、“考”、“辞”三用。所谓“义”就是朱成的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词义、文字的考证;“张慈”的意思是写文章要讲究文采。这些命题丰富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美学中“义与法”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提出用“阳刚”和“阴柔”来区分文章的风格。“阳刚”意味着大胆,“阴柔”意味着优雅。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整,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同时发展了刘达的“师古”思想,提出“神、理、气、味、式、韵、声、色”作为文章的八点。向古人学习,首先要掌握形(形、韵、声、色),然后再重视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撰写了《Xi宝轩全集》,古字汇编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奈对传统文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独创的“阴阳刚柔”说,这是对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理论和文体特征的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不过是阴阳刚柔。作家是天地精英,阴阳也柔。”阴阳刚柔的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奈在继承前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用阴阳刚柔的哲学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征,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思想。
姚鼐文章的核心在于“义、考、辞”的统一,自有其道理。姚鼐是在乾隆时期走上文坛的。这时,清代的考证风气开始盛行。人们把这种考证的功夫称为“汉学”,与较弱的“宋学”相对。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重视多于对汉学的重视,往往导致文章思想性的降低。姚鼐不赞成排斥宋学的倾向,同时针对汉学家、宋学人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提出了义、考据、文章不可偏废的观点。这成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纲领。
“义”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证”是指文章要有确凿的证据,避免含糊不清,主要从汉学入手;“张慈”是指一篇文章在结构、写法和音韵上也要有文学美。姚鼐认为三者的统一是最高最美的境界。“善用之,足矣;如果不好好利用,可能会有害。”当然三者孰轻孰重,考证要为正义服务。姚鼐想调和汉宋,使之融为一体,认为一个作家如果能兼得,就能成为一个好作家。这个想法实际上成了桐城派的文学纲领。姚鼐自己也练过。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工作的姚鼐来到山东,登上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登泰山》这篇名篇。整篇文章只有几百字,内容却非常丰富,是融考证与修辞于一体的典范。文章从泰山南北的文水、吉水入手,涵盖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文字优美,篇章丰富。比如登泰山后“苍山下雪,南烛照,晚霞照,水如画,雾在半山。”
“李逸、考证与张慈”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姚鼐实际上是站在捍卫理学的立场上,试图调和汉宋之争,利用考证的优势充实理学的空虚,从而提高桐城派古文的价值。一方面,如果把这个思路引申开来,可以看作是对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在今天也有重要意义:“义”要求言之有物,思之有思;“考证”要求论据扎实,有说服力;《张慈》要求文字流畅,富有艺术性。
姚鼐以研究宋儒学为治学之本,因此批判研究考据学的汉学家弃书追末;但他在经学上并没有抛弃汉儒的专长。姚鼐的“文学风格简单而深刻,特别接近欧阳修和曾巩。他的论文植根于道德,却源于儒家经典。当其浅薄深刻时,有的古人未曾言及,有的则认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文远姚鼐传·清史稿》)。其散文“以气为韵”(方宗成《桐城鲁文序》),形成了迂腐、深刻、三叹、耐人寻味、寓意无穷的风格。现代学者章太炎称之为“金”,刘称之为“”,都对其文风赞不绝口,认为其文风神韵、质朴、隽永。姚鼐的诗早年仿明代“七子”学唐诗,晚年又兼取宋代诗人,格调和意味颇高。当时他似乎是一位大师,所以后人称之为“珍贵而深刻的诗,够正宗”(程炳鉴《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提拔邓、刘世安、姚鼐为清代顶级书法家,并将姚鼐草书列为奇葩。所以,姚鼐的文学美并非独一无二,其书法对世人也是举足轻重的。奈著有《九经》(19)、《三传补注》(3)、《老子(1)、《庄子(10)》、《Xi宝轩文集》(16)、《侯文纪》(65438)。《登泰山》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了泰山初雪初雪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按时间顺序,以步道为线索,作者依次叙述了游览泰山的过程和所见风景,剪裁得体,细节清晰。桐城派崇尚“雅”,反对“冗”,从这里可见一斑。
轶事典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选进士,庶吉士改任礼部主任,广东刑部官员。他在山东、湖南考取乡试后担任考官,在思图书馆开馆后担任编辑。他在道光十二年(1832)写了91本书和记录。有1卷《Xi宝选四库录教科书书名》。江宁和扬州的书院历史有40年。治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还有儿童史和诗歌。他曾受刘达教育,批评者说他的辞赋接近方苞,理论比刘达更深刻。他们三人都是桐城派,在世界上被称为“桐城派”。家里有一个名为“Xi宝轩”的藏书室,里面有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字、典籍、历史、字画,书上都印着“乃”、“大济世”、“Xi宝轩书印”。著有《爱宝轩文集》。入选作品有《古今词类汇编》、《五七词今体诗抄》。
代表作《登泰山》是泰山的太阳,水往西流;其阴助水向东流。所有的阳谷都在文莱,所有的阴谷都在经济。分南北时,古长城也。最高峰,长城以南15英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乘暴风雪从京城出发,过淇河、长庆,过泰山西北谷,过长城。至于泰安。这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县令朱的儿子英从南脚登船。四十五里,路全是石头铺的,七千多一级。泰山南面有三个山谷。泰安城下一带的山谷里,李道元四面环水。我开始顺着路走,路走了不到一半。我穿过中间的山脊,沿着西边的山谷,然后我到达了它的顶部。古时候爬山,顺着东谷,就是天门。东谷古称天门溪,我到不了。今天穿越山崖的,也叫天门云。这条路有雾,很滑,很难爬。和既,苍山负雪,明烛南。傍晚看阳光城堡,水如画,山有雾。
吴神辉、五鼓、子英坐在亭子里等日出。强风和雪打在脸上。亭东自足,云满。一点点白云,几十个人站着,山也。天空充满了不同的颜色,一瞬间就变成了五种颜色。太阳红如丹,红光晃。或者说,这东海也是。回看日观,西峰,或日,或不日,绛而驳色,无不悲。
亭西有岱庙和袁俊庙。皇帝的宫殿在毕夏袁俊庙的东部。是道观石刻自唐宪清以来古已有之的失传之日。那些碍事的人,都不如过去了。
山上多岩石,但几乎没有土壤。石头是黑的,方的,圆的。杂树少,松树多,原石多,都是平顶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水。没有鸟或动物的声音。天数里没有树,雪却齐膝高。
桐城姚鼐。
DD选自《四大丛书》和《Xi鲍轩选集》
泰山以南,文水西流,泰山以北,吉水东流。山南山谷的水全部流入文水,山北山谷的水全部流入吉水。在阳谷和阴谷的交界处是古老的长城。最高的太阳峰位于古长城以南15英里处。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在大雪中从北京出发,经过齐河县、长清县,越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边界,到达泰安府。这个月的日,我和县令朱(子英)一起从南麓上山。四十五里山路,全是石板铺成,七千多级台阶。泰山正南有三谷,中谷之水绕过泰安之门,就是李道元所说的“水绕”。我们开始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去,走了一小会儿,穿过中间的山脊,然后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到了山顶。古时候爬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路上有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叫天门溪,我们没到。这一次,在穿过钟灵到达山顶后,也有像门户一样的悬崖矗立在道路上。大多数人叫它们天门。一路上雾气蒙蒙,冰面湿滑,爬石阶几乎不可能。当我到达山顶时,我看到深蓝色的山载着白色的雪,在南方的天空中闪闪发光。夕阳下远眺泰安城,文水、徂徕山如画,而停留在半山腰的云朵如一条带子。
那是五申的月末,五更时分,我和子英一起坐在凉亭上,等待日出。风卷起雪,打在脸上。亭子的东边从脚下全是蒙蒙的云。我隐约看到几十个像白色骰子一样的东西立在云端,那是一些山峰。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云层里有一种奇怪的颜色。一会儿,它变成了五彩的彩霞。太阳升起的时候,颜色是像P沙一样的纯红色,下面有晃动的红光。有人说这是东海。回望日关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太阳照着,有的没被照着,有的红,有的白,颜色混杂,看起来都像是弯腰。
亭的西面是戴寺和寺。皇帝的宫殿在毕夏袁俊庙的东部。这一天,我沿途观看了各种各样的石雕,这些石雕都是唐高宗咸清皇帝统治以后的作品。那些年代更久的石雕都已经没有了缺陷。偏僻的,不在路边的石刻,来不及看了。
泰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呈蓝黑色,多呈方形和棱角状,很少呈圆形。杂树少,松树多,长在石缝里,平顶。到处都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没有树,但是积雪没膝深。
姚鼐,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