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幼儿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摘要:儿童的生活既是他们的活动,也是他们的经历。要使儿童生活与儿童教学有效结合,首先要充分关注他们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及每一个发展过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尽量做到生活化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获得积极健康成长的良好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经历;教学策略
由于传统学前教育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包括学前教育目标偏差、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幼儿教育专家主张,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就要让幼儿教学活起来。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贯彻的宗旨。
一,幼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儿童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教育知识和方法,既要全方位了解儿童,又要避免脱离其认知范围。任何知识的基础都是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保持他们轻松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幼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让孩子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符合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心理。还能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观念,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实现生活化的学前教育,首先要在课堂上再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化学前教育的定义是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教育中合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将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幼儿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策略
(一)挖掘儿童生活素材
生活不分昼夜地进行,幼儿生活中存在大量具有生活教育价值的素材,需要幼儿园教师合理挖掘。比如,在孩子洗手吃饭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彼此谦让。当他们的朋友洗手时,迟到者应在他们旁边等候,以免发生争执。并且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可以带孩子去参观食堂,或者帮忙整理蔬菜,学习制作零食等。,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劳动体验,然后学会勤俭节约,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把饭吃的很仔细。
开展生动的区域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角色游戏和学科教学的模式,逐渐增加了区域活动和综合课程的比重。这种教学无疑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促进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课程更加注重儿童的生活实践,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鉴于我国幼儿园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较强的生活能力。基本上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不能独立洗漱、吃饭、上厕所。说到底,是因为幼儿的父母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照顾孩子,节省了自己的时间,直接帮助了孩子;或者有些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经常宠着,管教不严,严重增加了包办代替的现象。为此,开展生活的区域性活动,围绕孩子的生活组织活动,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通过创造适合儿童的活动区域,将日常生活渗透到活动中,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成人劳动,发展和提升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让他们自然、独立、快乐、创造生活。
(三)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同时在游戏中能保持积极的状态,对儿童各种心理、运动器官、人格素质的发展和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游戏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占用时间最多、发生次数最多的活动,而且不包括基本生存所需的活动。因此,学前教育应该与生活和游戏充分结合,充分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他们的身心发展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众所周知,游戏具有社会性、虚拟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这与儿童的学习和身心特点不谋而合,也能体现儿童的各种特点,满足他们的社会性、生理性、情感性和生理性发展要求,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自我肯定和表现需要。游戏既能满足孩子的诉求,又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使他们对游戏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两种情感体验的不断作用和补充下,充分促进和支持他们玩游戏。由此可见,儿童最好的学习手段就是游戏。比如组织孩子玩纸箱,鼓励孩子想象如何玩,充分丰富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钻纸箱、摇纸箱时锻炼和发展孩子的肌肉和动作,然后引导孩子往纸箱里放物品,分组抬纸箱,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四)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作息习惯包括作息能力和作息规律。后者主要是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最好相对固定,培养科学的作息时间习惯。前者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休息前洗漱,这是一种作息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脸盆毛巾、牙刷、牙膏、洗发水的摆放和使用方法。而且早起后要穿自己的衣服,但要注意避免穿错衣服,合理铺床,独立叠被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享受其中的乐趣,还能充分理解什么是良好的作息,并通过动手操作实现类比。另外,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其中。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童的生活化教育对于儿童理解和掌握生活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推广这种教学模式,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孩子养成合理科学的生活习惯。
参考资料:
[1]冯军.儿童生命教育探讨[J]科学公(科学教育),2015,(6): 120-120。
[2]杨琼。论儿童生命教学的价值取向[J]都市家庭教育(上半部分),2016,(6):228-228.264。
[3]王娟。浅谈如何实现儿童的教学生活[J]教育,2015,(28):161-16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