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与工业和企业标准化原则相一致,是这些原则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农产品市场巨大,市场必然存在竞争。没有产品标准,很难衡量质量。农业标准化实施后,也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强化规模效应。因此,要提高国家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本文重点探讨了标准化农业经济效应的评价范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介绍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体制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国已逐渐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结构也在不断改善。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不仅是资源约束,还有市场需求的增加。为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标准化水平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目前,国际产品的进出口标准在不断提高。为了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标准水平,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

一,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范围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是:1)农业标准化功能是由整个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来实现的。2)目的是获得经济、生态、社会和最佳技术效果。3)直接受益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名字,但纵观全局,受益者是整个社会。

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往往分为三类,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1)经济效益指数,用于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果,包括农产品质量提高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单位耕地的劳动量和节约的成本量。这些指标是由没有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和农业标准化后的经济效益计算出来的。2)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是能够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社会效应的常用指标,如劳动养活的人口数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等。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一般用植物光能利用率、农药利用率或肥料投入等指标来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生态效果。

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内容与科技进步的提高相似。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标准化程度的评价,即标准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宜性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科技成分的评价;评价农业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的程度。

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不等同于工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农业标准只有在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情况下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标准无疑是经济效益的增加。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技术标准提高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方面,而且可以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就业和就业不足、社会整体进步、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来评价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效应。比如农业科技水平标准对农业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和影响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能否促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能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高就业率或改善生态环境。

二,衡量农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包括许多行业和广泛的标准化内容。大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评价结果难以实现,也难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首先,是农业标准化的综合经济效应。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率是各种农业技术标准综合实施和影响的结果。技术标准之间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抑制,即综合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果的整体提升可能优于单一技术标准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简单相加,使得综合影响效果低于单一标准。因此,在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果时,必须知道评价对象是实施综合性技术标准带来的整体经济效果,还是单项技术标准带来的经济效果。

其次,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不稳定。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因此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没有绝对有效的实施方案,因为只有在某个环境下才能获得最优方案,在不同的环境下或者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很好地评价经济效果。

此外,农业标准的经济效应是持续的。选育新品种时,选择当前作物中性状最好、技术标准或质量标准优良的品种作为候选新品种。其他品种的产量、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等品质指标超过当前候选新品种,才能通过审定成为新品种,然后淘汰老品种。因此,候选新品种的质量直接影响新品种的质量要求,其他指标,如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具有技术上的可持续效应。同时,行动时期也需要明确。

最后,标准化还有许多经济效应。根据技术标准的特点,可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是通过生产标准的实施间接产生经济效应,而不是直接产生经济效应。根据其范围,分为不同层次的标准,即地区、企业和国家农业标准。在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应时,需要准确界定评价标准化效应的类型。

三、经济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影响

对于对农业投入品需求很大的农户来说,一方面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也要相应降低,降低了农户获取农资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标准,方便了农民选购农产品,可以节省农民搜索农产品的成本,降低农民购买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保证质量。因此,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加速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民和企业之间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企业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高低,将农产品商品化,以最低的质量标准和其他等级标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销售到终端市场。因此,由于以技术标准为载体,链接企业、消费者、农民利益的产业管理模式,避免了市场信息的不透明,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是一种外生的贸易限制措施,出口国经常因为进口国制定或修改新标准而遭遇出口壁垒。但另一方面,如果出口国的农产品符合目标市场新技术标准的要求,那么进口国消费者的信任度就会大大提高,产品也就容易进入目标市场。这充分说明技术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具有双重作用。进口国或发达国家制定新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同的长期和短期经济效应。

规范投入品,避免过度滥用投入品,控制生产成本;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证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能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四,总结

农业标准化原理是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农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因此,本文通过衡量农业技术进步的方法来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经济效应,最后介绍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以及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