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是”的词类演变》一文
评价简要如下:
古汉语中的“什么”字一直被认为是副词。马建忠认为是象形字,用在动词或静态字前,“表示所到之处的深浅。”杨树达认为它是一个态度副词。
吕叔湘认为它是一个表达程度很高的副词。总之,迄今为止关于文言语法的著作,由于“什么”在句子中常作状语,一般都被认为是程度副词。
先秦古籍中,“是”确实作状语,但也作谓语。马建中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他在分析“为什么是郑波?什么郑伯之地是处心积虑,也是杀人。”(顾·)说:“‘极’字与‘极’字同义。
更重要的是,汉语常用词(一类词),读作shèn或shèn,是可以理解的词,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本义是特别幸福,体现在后来的“什么”的分化词“占”;从本义到过度,过分;并引申为严重,严重,太,深,非常,极其,超越;从“非常”“极端”的意思到“确实”“现实”的意思。
什么,认识字。文章开头,从甜,从“毕”形。“比”的意思不清楚。西周晚期,“什么”字已经多了起来,“比”字形逐渐变为“七”字形,中间加了一个简短的“八”字图。到了秦汉时期,又夹杂了“马”字,所以《说文》被误解为“从马”。
“很”字的上半部原写为“干”,但自西周以来一直存为“口”,而“璧”形的“口”与“璧”形的“八”在战国楚文书中已有互换。
战国晚期的秦文,将右上部顶端横向、左右延伸书写“甘”字形。虽未被《小篆》所接受,但为、所继承,所以“和”字与L上的“气”字形似,所以西汉、东汉的隶书常把此处的“甘”字写成“气”字的变体。
东汉时,隶书开始将“甘”字形的左右竖笔画向下延伸,触及近似“皮”字形的顶横,完全看不到“甘”,从而开启了后世“和”字的楷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