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篇普通的论文。
本人纯文科生,文史哲专业。这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好,这是社会现实。我对此极为焦虑。当我担心过度的时候,我的焦虑变成了后悔。为什么我当时非要考研?尤其是半夜来临时,这些想法冲进我的大脑,无限膨胀。我感觉自己被吸进了一个黑暗的漩涡,每一秒钟一切都好像要窒息。那些夜晚,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痛苦。
还好我没有迷茫到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晚上被情绪的恶魔控制,白天还是会做自己该做的事。现在回想过去的两年,终于不再懊恼,敢说不后悔。我对得起这两年,因为这两年改变了我很多。
本科的时候,我做过功课。我审视了自己的心情和注意力。愿意认真写,认真做,但这种认真只是相对的。不想写的都是应付。
读研后,我遇到的每个老师对学术都很认真。平时很随和,有说有笑,但是只要学生犯了基本的错误,老师肯定会指出来,包括标点符号错误。错误就是错误。有些错误仅仅是因为不严重而犯的。没有借口。正是因为这种熏陶,薛学长为了一份外界认为已经遗失的文件,走访了云南的一个小村庄,在那个小村庄找到了这本书,并亲手抄了回来。
写期末论文的时候,因为颈椎疼,没怎么认真写。如果按照我的态度打分,我会给自己打9分10。我以为9分不低。毕竟那时候我正受着病痛的折磨。没过几天,老师把我的作业打回来,让我再做一遍。因为有一些标点和断句,所以我解释了一下。老师说要好好休息几天,但作业还是要改。
原来对自己手软,对自己不严,完全可以体现在交付上。我给自己9分,对方可能只给我5分。在各种作业中,我开始以老师的标准为准,从学术术语到标点符号,尽量不出错。这期间,我习惯了用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
我把这当成了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做法,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直到我去实习,我才开始欣赏那种学术训练。
实习的时候,客户让我从不同角度写三份,我和另外两个实习生负责,一人一份。这是我第一次写文案,没想到被直接肯定了。另外两篇稿子,客户指出了问题,其中一篇让我们大吃一惊。"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有问题。"因为没想到业务客户会像学术老师一样严格,所以在写文案的时候很高兴延续了对待论文的严谨和认真。文章的标点、格式、错别字都经过了认真的检查和修改。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习惯,即使极其讨厌,我也绝不会放过这些错误。
因为客户的肯定,老板开始给我布置更多的书面工作,我在公司感觉有点存在感。
实习前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理工科的朋友和我差不多。他们每天在实验室里相爱相杀,直到下午10。在别人眼里,我们耐得住寂寞。
在图书馆度过的那些无聊的时光有什么用?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利益和收获吗?当然,算了。这是自我训练。
和朋友聊天,问你有没有看过推荐给他的教程。他说晚上下班都9点了,还没看到。9点很晚吗?周二晚上9点,这个专业的学生还在开读书会,晚上10的学校图书馆依然挤满了人。如果你没有早睡的习惯,9点钟还早呢!
习惯了每天在图书馆的日子,习惯了晚上10后在安静的校园里散步,学习真的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会有“已经9点了,不用学习了”“周末不用学习了”“春节不用学习了”之类的想法。我学霸一年只有春节前后三天不看书。读书写论文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别人觉得很难坚持,但对他来说却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这些积累,边工作边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方式。不像其他同事,我不会喊“每天下班好累,回去什么都不想做。”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我看手机上的软件教程,下班回来锻炼放松,然后看文章,码字或者练习白天看过的教程。除了工作中的稿子,我还在下班后和周末写了一万多字。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这两年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老师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强调这个任务。第一节课听到毕业论文这几个字,我有些措手不及。
我的导师是一个对自己极其严格的人,对学生也是如此。第一年研究刚开始,就让我确定研究方向。我习惯了马虎,但是感觉导师在使劲催我,后来就渐渐习惯了。上学期,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决定了题目,就是小说的内容。导师带着我一遍又一遍的整理原文。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仅记得原文,连做梦都记得。当我提到我想写的东西时,我一时间感到恶心。
老师一直强调“做事要快,毕业论文要早写,不影响毕业计划,不然总会拖你后腿。”她每个月都会检查我论文的进度,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她的催促下,我的论文已经基本写完了,实习期间感觉很踏实。我的一些朋友还没有写信。
导师是个有计划的人,她的每一步都会为下一步考虑,解除后顾之忧。正是因为她快速、准确、稳健的风格,即使作为大学老师,她依然具有女强人的特质。特别庆幸遇到这样的导师,帮助我改掉了懒惰和拖延的毛病,能够尽早做好准备,轻松前行。
有些朋友和我在一起感觉很舒服,因为我可以无形中驱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这可能和我慢节奏的性格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归结到我的专业上。
我急得睡不着觉,但我看了古代作家的经历,体会了他们年轻时被人赏识、出人头地的愿望,看到了一些官员从巅峰跌落谷底的过程,听了他们因为党争被降职几年的苦闷。我渐渐明白,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很正常,寻求出路也很正常。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和人生的起伏也是正常的。这位千古留名的作家,还是躲不过这些。作为一个无名小卒,我为什么要反抗现实?为什么要让自己淹没在无用的焦虑中?我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实,摆脱焦虑,把事情做好。这些道理虽然听了一万遍,但是只有把你个人的感受内化了,你才能真正理解。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一段话:“今年越,二十有六,古人开始做官也就十四年了。是不是太晚了?”做到你死为止;今天得不到,古代一定得不到。体内没得,以后肯定得。“这是他26岁时写给一个官员的信,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寻求兼职。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我感慨良多。我被韩愈笔下的气势所感动,又因为我离26岁不远,所以在类似的年纪能体会到一代作家的心声,还是挺欣慰的。每次想起这段话,我都会信心满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韩愈,26岁的时候也在寻找出路不是吗?
经常有人问我:“你学的专业有什么用?”之前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人问我,我的回答很直白,“没用”。因为不管有没有用,我都不需要跟别人解释,只要我觉得有用,就够了。
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很感谢读研经历的重塑。也许我将告别学术,但导师的指导,读书会上同学们的激烈争论,讲座中获得新知识的喜悦,都将成为夜空中的繁星,照亮我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