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人物研究论文
2006-04-06 15:52:52
中号和小号
摘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年来被反复用作影视作品的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的武侠小说了。但读者更感兴趣和着迷的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和英雄人物。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进行分析,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金庸侠义精神文化研究
来源: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上)
2006-04-06 15:52:52
中号和小号
摘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年来被反复用作影视作品的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的武侠小说了。但读者更感兴趣和着迷的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和英雄人物。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进行分析,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金庸侠义精神文化研究
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解释金庸小说的本质。从地摊阅读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由俗到雅的转变,既与人们或大众阅读标准的放宽有关,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关。陈墨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详细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事实上,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不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如情节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技巧的运用等等,以及人物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作家,金庸的作品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都是以中国古代为背景,人物大多是江湖中的侠客,其表现的主题也是在此基础上流传的侠义故事。因此,侠是金庸小说的精神母题。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侠”字应该分为“侠”和“义”两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部分,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对“侠”的理解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违法,侠以武违禁”;而司马迁却不同意。他说“在厄救人不足以助人,还有仁人”,他拍《游侠传》为侠客歌功颂德;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侠客就算死,也不耻于世。”而“义”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孝”在中国人眼里,一个人如果忠、善,一定是大有信仰的人,一个人如果缺德,也一定是没有忠诚的人。韦小宝说得更明白:“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还不如去死。”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精彩地展示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广为流传也不足为奇。中国传统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洋溢着侠义精神。在宋代,这部小说有一个专门讲侠义的故事。四大古典小说中的《水浒传》可以说是这种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代传奇人物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某种程度上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蓬勃发展的时期,如《平江仙》、《还珠格格》等作家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可谓繁荣壮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正统学者的批判也是不绝于耳,但普通人并不会在意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极其痛苦,贪官污吏、魔女为所欲为,百姓无依无靠,所以希望出现主持正义、帮助穷人的英雄。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有一种“英雄情结”,或者叫“临场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英雄史诗”。很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时,会出现代入现象,幻想自己是书中的英雄,以此来获得“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小说中,侠义精神被重新诠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侠义”可以说是塑造的重点。按照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客和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客可以不顾个人利益,为了正义,为了社会,为了国家,牺牲自己。侠客有一点,就是可以为了别人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利益。”(出版社:根据作者采访金庸先生的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才是各种研究文章中一直挂在嘴边的“真正的侠客”,“忠国、忠友、忠爱”,这是郭靖一生的不方便原则。《神雕侠侣》中,他帮助保卫襄阳,抵抗蒙古入侵。可以说他是在践行他所谓的“报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个时候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江湖的恩恩怨怨框架,完全把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所以江湖上大家都叫郭靖“郭大侠”,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国家。《神雕侠侣》中的陆佑蛟武功并不一流,但大家都称他为“老夏露”,因为他带领丐帮抗击蒙古。在金庸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侠客,关键不是他的武功或者地位,而是他有没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什么贡献,或者他为正义和他人做过什么。由此可见,与传统文化中的侠客相比,金庸赋予了他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侠客行》里有一句话:“三杯吐承诺,五岳轻”。古代的侠客可以舍命来报答遇到的恩情。像荆轲、颛顼、聂政,他们与其说是侠客,不如说是政治势力的工具,为了相互报恩,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荆轲,他从来不认为刺杀秦王可以拯救天下百姓。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
纵观金庸15武侠小说,从《剑侠情仇》中的陈家洛到《鹿山公爵》中的陈近南,每一个可以称之为侠客的人,都曾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不顾一切: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心爱的女人;反清将领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名叫承志,他所做的当然是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胡斐被恶霸冯天南逼死,追杀凶手千里,不惧生死;乔峰是为了制止宋辽国的战争,拯救人民于战争而自杀的。陈近南一生致力于大明的光复。以上事例,金庸在小说中作了史诗般的描写,并给予充分肯定。《飞狐传奇》中的赵半山说得好:“我们学武,功夫自然高,但只要我们的心是光明磊落的,行动是无愧于天地的,那么武功高的人当然好,武功低的人一般受人尊敬。”这句话用一种更通俗的说法,似乎可以理解为“为民习武不如回家卖红薯”,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侠义”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与“侠”相对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那么“义”就是“侠”的灵魂,也是金庸小说最具人性的一面。②围绕“义”,金庸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英雄主义和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的忠诚与主人公苗人凤的相互欣赏:《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郭啸天、杨铁心的忠诚:在《笑傲江湖》中,正教大师刘正风与魔教元老秦晓结拜;直到《鹿山公爵》里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奔波,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做错任何一方。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帮派和社团。他们集会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忠诚,喝过血拜过关羽,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是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卑鄙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以诚相待,欣赏对方信守承诺,不辜负他人。(3)金庸在《韦小宝》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忠诚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友谊当然是好事。。。。。。一群人是和谐的,团结的,互相关心的,在环境变化的时候,努力用合理的方式去适应。这样的群体在对抗其他人的时候自然是无敌的,而且会持续很久。”④
当然,金庸小说里的“义”自然和普通哥们不一样。老派小说一味强调江湖无原则的忠诚,这是金庸小说里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忠诚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这个前提是与正义相关或者基于正义的。有时候为了维护正义,“大义灭亲”是必然的,也是义不容辞的。《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知道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多次试图杀死郭靖,但在得知父亲杨康的恶劣行径后,他立刻放弃了复仇的念头。在《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死了师叔莫声谷,其父宋远桥最终大义灭亲,成就了师兄弟的恩情。
您好,请登录或注册孔董卿看武侠小说。
发件人:单秋生(重庆)
提到武术这个词,你一定很熟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但是,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这个“武功”二字所指的那种人,可能大家都觉得很神秘。“武功”是很难对付的一类人。既需要绝技,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像有点玄机,正常生活中似乎不太容易遇到。所以武侠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喜欢武侠的人真的那么神秘吗?真的离我们很远吗?它真的隐藏在我们生活之外的某个遥远的地方,只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出来吗?其实未必是这样的。其实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武术起源很早,或者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出现,自从国家出现,自从阶级出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出现,从那天起就有了武术。所以这种性格会一直存在于普罗大众的梦里。我们有句老话“日思夜想”。无论我们梦想什么,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空穴来风。
武术起源于何时?如果说学习,那就很复杂了,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讨论。我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武术精神源于墨家精神。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包括儒家、法家、农家、墨家。有学者认为武术来源于儒家思想。有人这样认为,是因为儒家思想中有一种精神叫“知其不可而为之”。比如孔子有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这件事不一定能成功,但因为是正义的,我就去做,哪怕不成功,我也要做到底。这是一种英雄气概。应该说这种侠义精神在儒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不过相比较而言,墨家似乎更有这种精神。墨子提倡一种精神,叫做“兼爱”,这是我们今天的思想所理解的。他的主要意思是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
所以墨家似乎比儒家更有牺牲精神,儒家也讲一点中庸之道,而墨子所提倡的舍己为人,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更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至于它,也有一些作品详细论述了“侠”的概念。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韩非子。
韩非子是知识分子,但同时又是官僚。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给国王提建议。他反对骑士精神。有一篇韩非子的文章叫《武注》,里面有一段话表达了对“侠”的否定,对“侠”这个概念的否定。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儒以文违法,侠以武违禁”。这是一个对立面,把儒家知识分子和侠客相提并论。一个是文字违法,一个是武力违法。在韩非子看来,儒家和侠义都是不好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眼里,知识分子和侠客一样,都是令人厌恶的东西,都属于扰乱社会秩序、妨碍统治者安睡的人。统治者使国家安定团结,但有一种人叫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人叫侠客,整天出来捣乱。知识分子整天抱怨,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堵车,那里不公平,知识分子整天抱怨;而侠客不给任何建议,直接闹事,直接越过“警察”自己维护“交通秩序”。所以这些家伙,在韩非子看来,属于社会蛀虫,应该大力打压。看韩非子的立场,简直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讨论侠和儒。当然,我们今天不能同意他的观点。
但是,他也从反面指出了骑士精神的一个作用。虽然我们不能认同他的立场,但他首先把儒家思想和侠义精神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从韩非子的话中给我们一个启示,侠义的社会功能和文人的社会功能非常接近,都是为社会发声。那么侠客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主要是持批判态度,从批判的角度来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感觉文人和军人好像是两头,相距甚远。在古代宫廷中,文东和武站在两个阶层,似乎是在两端。事实上,不是的。精神相通的恰恰是文人和侠客。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他有一本研究武侠小说的书。名字叫《古代文人之梦》,很好的名字。古代文人的梦,恰恰是文人,最喜欢梦见侠义。侠义,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主要是在小说中看到,小说都是文人笔下的,侠客的形象都是文人塑造的,所以侠客和文学关系密切。如果说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的起源,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些章节,被认为是最早的武侠文学源头。那不是正规的武侠小说,但却是武侠文学的一个源头。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论述“侠”的呢?《史记》有两部传记,一部叫《刺客列传》,一部叫《游侠列传》。司马迁原话曰:“今游侠,虽行不正,言必真,行必有果。他已经承诺真诚,不爱自己的身体,走向学者的困境。现在你是生是死,你不在乎你的能力,你羞于割你的德,你有足够的掩护。”司马迁的论述很好地概括了武侠精神。但是大家注意,司马迁在这里并没有提到武功,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侠客可以没有武功。我们今天说的是武术。看来所有的侠客都要有武功,要有一些过人的本事。其实侠客没有武功也可以。然后司马迁论述侠义的特点,说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言行不符合社会主流。并不是领导说什么,他马上就照做了。但当他们做事时,他们是“言行一致”的。这个人忠诚守信,是个男人。然后就是“不爱他的身体”,也就是不要太在意自己的生活。
今天,我们都视生命为第一要务,不能受到任何伤害。如果我们挤在公交车上,我们会吵架,会太在意自己的健康。侠客呢?他们不太关心自己的健康。首先考虑的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生死”,在救了别人的命之后,还要“不要怜惜自己的能力”,不要自吹自擂,不要老是想着这件事。我昨天帮了你,那天还帮你买菜。上次我救了你孩子的命...我很少提到这些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我做了一件好事,没留下名字就走了。
所以我曾经有过一个“谬误”,我到处传播这个“谬误”。我说,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侠客是谁?是雷锋,雷锋是我们当代中国的“第一勇士”。我第一次在北大发表我的“谬论”时,学生们也不理解。他们说,雷锋怎么可能是侠客?雷锋也不懂武术!虽然雷锋是一名解放军,但他从未打过仗。他是一名驾驶汽车的解放军。然后我就跟同学说,是不是侠客,能不能跟他打,能不能跟武功打都没有关系,只要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谋取利益就行。“雷锋出差千里,好事成火车。”瓢泼大雨的晚上,他看到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就帮她抱回家,帮老太太过马路。把你存的钱送到灾区去。这不是侠客。这是什么?这是夏!为什么人们会被雷锋精神所感动?为什么喜欢矮矮胖胖的普通解放军战士?因为他有侠义精神,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很神奇!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学雷锋,而不是一定要身怀绝技才能学雷锋。
嗯,古代有很多作品——今天看来是“武侠小说”。那时候还不叫“武侠小说”。那时候还没有这个名字。那时候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名字。“武侠小说”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以后我们为了方便学术研究而发明的一个术语。比如唐传奇中,就有很多武侠题材的作品。只是那时候还不叫武侠,有人写了一部神奇的武侠,侧重于武侠的武侠一面;有的是写一种很不寻常的助人为乐的侠义行为。唐以后,到了宋代,宋代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公案小说”,“公案小说”中出现了一些武侠人物。这些武侠人物的精神与唐朝相比,略逊一筹。简而言之,就是武侠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发展,似乎有下降的趋势。其实随着封建国家机器的强大,国家机器越来越强大,夏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小,很多事情都不用你管了。这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警察和军队。然后在明朝初年,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武侠文学资源汇集起来,产生了古代最杰出最著名的武侠小说,这就是《水浒传》。
然后《水浒传》,我们以前管它叫公案,后来文学史也管它叫“英雄传奇”,这都没错。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但如果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来看,《水浒传》也是古代最好的武侠小说的代表。今天就来思考一下。水浒里的英雄都是标准的武侠!它所宣扬的精神,也是正宗的武侠精神。所以《水浒传》给了后世无数武侠小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启迪。一直到清代,武侠小说都在不断发展。
比如清朝以后,出现了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一系列作品。也有比较有名的,比如《儿女英雄传》、《好传》。在小说的这一部分,逐渐出现了一种“英雄加儿女”的模式,男有侠客,女有侠客,或者侠客旁边有美女。但是到了晚清,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或者说是最黑暗的时候,武侠小说也一蹶不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佳作。更何况武侠小说里的侠客形象一落千丈。一个侠客本该是一个自由而辉煌的英雄,但在晚清小说中,武功却成了鹰犬,成了朝廷的爪牙。
我们就想,当初的武功到底是谁的?按照司马迁的写法,他们是社会闲人。我们不应该认为社会闲散人员是一个简单的贬义词。闲人有坏人,但也有好人。这些侠客基于自己的良知,为社会鸣不平。当他看到统治者做了错事,他出来帮助弱者,并拔出剑来帮助他们。侠客一开始就应该是和朝廷和秩序对立的,他应该是和朝廷对立的。这就是为什么韩非子说“侠客动武犯禁”,稍一用力,就来破坏法制。韩非子这样批评他们。正是因为他反对朝廷,所以历代都大力打压侠客,尤其是武侠。然后打压,杀了,死了,一部分被朝廷收买了。买回来之后就被融进了国家机器,国家机器把他吃了。这些侠客成了朝廷人员,成了“捕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晚清有很多小说,都叫“公案”——愚公安、包公安、石公案、公刘安。那么这些公案小说里的第一主角,都是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政府的清官。这些小说里的侠客都被一一招了。在拉拢他之后,他成了张龙、赵虎、王朝和包公周围的马汉。当我们看京剧时,包公从一开始就被称为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所以一旦这些人物变成了“张龙和赵虎”,他就失去了光彩,没有了英雄的色彩。我们今天要去剧院,我们要去看包公的戏剧。谁会关注王朝和马汉在舞台上的形象?没人注意到他站在那里当跑龙套的。今天这个演员病了,另一个演员还能演。我们不做任何评论。我们只特别注意包公的形象,而光荣的人物是包公。谁是包公?包公是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开风气之先,但他是一个清正廉明的高级领导人。他是个大官。那为什么人们会看包公歌剧呢?你为什么需要包公?正是因为社会不公,法律不完善,所以才会经常出现冤假错案。但是,除了冤假错案,民众不是呼唤健全的法律,而是呼唤包公,希望统治集团内部有清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幻想反过来又加剧了法制的不完善。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一套制度,一套方法,一套规章制度。但是普通人不是每天都幻想这个,而是幻想包公。所以我只能满足一个梦的需求。当包公势不可挡时,武术消失了。
但由于晚清中国民族危亡,虽然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一蹶不振,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越来越需要侠义精神。
在清末的革命运动中,比如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这些人又开始提倡尚武精神。包括鲁迅等人,都推崇一种有骑士精神的铁血精神。从武功上来看,晚清革命党人一般都是侠义之士。比如我们知道著名的革命党秋瑾,秋瑾女士。她有个外号,建湖女,人称建湖女。其实很多革命党都打出过这样一个有侠义精神的名字,吹嘘侠义精神。在他们看来,要改变当时中国的现实,就要有侠义精神。
谭嗣同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谭嗣同为了变法甘愿流血。他说,“所有国家的政治改革都是从流血开始的。”中国的政治改革没有成功,因为没有人流血。他说:“这个国家并不繁荣。”如果中国需要这样的人,“请从我做起,谭嗣同。所以他可以逃命而不是逃命,他留下来死的很大方。这种侠义精神很感人。
然后到了清末,侠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开始逐渐复苏,国人意识到中国之所以不富强,与侠义精神的退化有关。国家腐败,没有人出来拯救山河。我们看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是非常悲惨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这些起义大部分都失败了——其实看起来很明显要失败了,但是他们在海外筹了一点钱,然后回来做炸弹,然后找了几十个怀里有炸弹的人,弄了一个小篮子,在篮子里放了一些炸弹,然后攻击总督政府。那能赢吗?如果用统治者的话来说,这不是找死吗?所以这些起义大多寡不敌众,这些革命党大多成为烈士,包括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牺牲,积累了一种思想意义,可以唤醒民众。所以,如果我们去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和辛亥革命的英雄们,我们会非常非常感动,因为他们去了就知道会失败,会死。很多朋友可能都看过林觉民的《与妻》这本书。我们在《妻子之书》中读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知道回不来了,他已经告诉妻子,以后可以复婚。知道自己是在向石头扔鸡蛋,只是想抛弃自己幸福的爱情生活。所以,这些人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骑士。
那么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应该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得以恢复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武侠小说,我们后来称之为“现代武侠小说”。可能有些年长的朋友可能会对这样一个名字比较熟悉。比如在平江,学生不多,可能有些年纪大的朋友读过。还有朱桓的主,他的名字你可能知道。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以江湖奇人传说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后来慢慢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平江这样的文人,本名向凯然。他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现代侠义英雄传》。这部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霍元甲,霍元甲的形象就是在这里塑造的;历史上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叫王五,是一个传说中与谭嗣同来往的江湖汉子。霍元甲和大刀王五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在这部小说里,在平江,不缺学生,霍元甲被塑造成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其中有一个关于霍元甲和三打外国大力士的主要情节。后来很多影视作品都借鉴了这个素材来渲染。霍元甲与外国大力士作战,取得胜利。这个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节,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在这部小说里,他写了霍元甲的三十几个洋豪强,他写霍元甲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中国人民受辱。其实武林中一个正宗的大侠是不会轻易走出来的,也不会轻易走出来参与世俗。他每天经常出来参加各种媒体和聚会。这些人往往不是英雄,有些可能是骗子。不是骗子,也不是修养很高的人。小时候接触过很多武术界的朋友。真功夫男不为人知,不轻易打。当他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他是有耐心的,不求名,不求利。霍元甲这种人,本该平平淡淡过着平凡的生活,可他实在受不了。这个外国强人在擂台上公然侮辱中国人,所以他想为国报仇,不想让人民受辱,所以他出来了。所以他说,如果不是这样,就真的不值得为这样一个被俘虏被驱赶的大力士而战。霍元甲自己也觉得这件事有失我的身份。他瞧不起这些大力士。这些所谓的“大力士”是人养的,来这里表演挣钱。我已经因为和他们打架而失去了自我,不是吗?好大一滴!为什么要出来竞争?实在是受不了这恶气。所以霍元甲在报国的时候并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没有,因为他打败了外国强人,说明中国人强,外国人不行。他没有。所以他不是一个盲目排外的民族自大狂。
霍元甲所说的“报国”不是朝廷,而是中华民族。他说:“至于大清的山河,我们不需要普通人的帮助。”这部小说写的霍元甲的形象非常理性、清晰。我为国效力,为国报仇。是这个国家,不是法庭。因此,在这一点上,它体现了作家卜晓生在平江所倡导的侠义精神。其实是一种人的天性,是一种超越天地之义,报效国家和人民的英雄气概。
现代武侠小说,一开始就奠定的现代武侠精神,后来被梁羽生和金庸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一再表示,梁羽生和金庸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很多基本的东西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们只是拿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