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幼儿园对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新课程的实施就像一股清新自然的风,给孩子们带来了更深更广的天空。新课程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根本的理念,突出儿童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注重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个孩子的多元智能发展创造机会。虽然新课程在我们幼儿园实施才一年,但我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我们幼儿园每一个孩子和老师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下面结合实践说说我园的具体做法:

第一,理论学习和提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宗旨是创造优质学前教育,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由于我们园是新办的,大部分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师范生,有些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因此,在开学之初,我们组织教师对新《纲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巩固专业思想。为此,我们开展了学习和解读新大纲的知识竞赛,并交流了学习新大纲的论文,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我们一拿到系列,就组织部分老师参加了昆山教研室组织的“幼儿园综合活动系列教材培训”。之后我们邀请了市学前教育研究员姚芬英来园,给我们讲幼儿园新课程理论,以及如何利用幼儿园的系列综合活动。随着新教材、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教师们深刻感受到新《纲要》更加强调体验,让孩子在自身体验中感受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更加重要。孩子感兴趣或关注的对象,随时都应该成为我们的活教材(生成课程),孩子学比不学更重要。它的重点不是今天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

二、“三结合”的实施和运用

丛树有综合性、活动性、发展性的特点,给老师和孩子留下更多的独立空间,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我们要求教师在学习大纲先进教育理念、熟悉系列的基础上,根据新教材制定活动内容和目标,要更适合孩子的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弹性计划”。然后依托自己对孩子的了解,从孩子之前的生活经历、季节变化、我区教育资源出发,形成适合孩子需求和兴趣的灵活的教学活动主题网络,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对于内容的选择,我们要求老师不要照搬丛书,而是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老师也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挖掘出主题课程。比如印尼海啸后,我们大班的老师抓住孩子关注的热点,生成了“海啸的形成”、“热点追踪”等教学内容。来自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唤起儿童的认知情感,激发儿童的探索热情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儿童关爱生命的情怀。并积极挖掘多元化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活动,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春游;和孩子玩游戏;和孩子讨论主题内容,* * *找资料;与孩子共庆“六一”,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随着系列的实施和使用,教师逐渐树立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不以活动组织者或领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给儿童。在所有活动中执行以下操作:

1.学会理解孩子,积极支持孩子的独立活动。

《纲要》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求,让儿童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比如小班有一个游戏“网鱼”,小朋友很喜欢。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抓小鱼。每当“渔夫”来了,小鱼总是尖叫着跑开。但有一次,当“渔夫”拿着渔网过来时,两条小鱼一动不动地站着,对着“渔夫”微笑,说“来抓我吧”。意外的反应让“渔夫”呆在了那里。这时候我们老师并没有因为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大声训斥,而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启发引导孩子继续游戏,说:“有两条大鱼,你怎么还不赶紧抓?”抓到后,老师说:“我抓到鱼怎么办?”“把鱼鳞刮下来烧掉”孩子们兴奋地叫道。于是孩子们又开始了煮鱼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及时调整预定计划,满足孩子当前的需求,还可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成活动中,既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又凸显了教师对孩子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2.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这两条不怕被抓的小鱼,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利用儿童积累的感性经验,激发其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成为人格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既能满足孩子认知和玩耍的需求,又能保证孩子有适当的时间进行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鼓励孩子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期待“异想天开”的创造。只要孩子的人格能够健康成长,老师都会给予积极的鼓励。

3.能抓住孩子关注的“热点”,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

由儿童关注点引发的教学内容更能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教师对儿童理解和研究的成果。

一天在一次桌上游戏中,初二(2)班的小朋友华春平用废弃的木夹子(运动玩具中不见的带尾翼的小飞镖)做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吸引了班里很多孩子的目光,大家围着飞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午饭后,孩子们对探索的兴趣依然不减。第二天,杜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各种片段。现在孩子们的可乐坏了。他们看了,想了,做了。老师把孩子作为孩子活动的同伴和参与者来观察和理解,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孩子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有机会去体验和探索,也不会因为失败的尝试而失去信心。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技能,还学习如何获取知识。

第三,发挥环境的作用

环境不仅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萌发创新思维、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根据《纲要》精神,“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其各种发展需求,使其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验”,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的体验,得到发展。一方面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的创设中,重视环境随着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进行的调节;在环境的创造中,我们应该考虑儿童的需要,重视他们的积极参与。虽然我们的幼儿园暂时处于小学阶段,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但我们的老师仍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和利用教室里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营造教育环境。在公园的走廊和活动室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都有孩子们设计和布置的作品,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和身心发展体验。活动室设置的阅读角、天气角、音乐角、科学角、零食店、玩偶屋等,让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丰富多彩。在游戏区,许多废旧材料的利用为孩子们提供了表现、创造、发挥才能和模仿生活的机会。在这些小空间里,孩子们无拘无束。他们在玩中学,玩学习,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求知欲,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除了创造美好的物质环境,我们还非常重视为老师和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平等、和谐的环境。教师可以爱、尊重、欣赏每一个孩子,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能成为孩子的伙伴,站在孩子的立场,积极鼓励孩子,努力让孩子成为自信、活泼、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和谐丰富的环境中,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丰富,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第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集体教学往往是老师预设的,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老师该怎么办?消极抑制、忽视或关注生成是体现教师儿童观、课程观和教学机智的关键,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处理好预设和生成行为策略的时候。大纲的“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其需求,及时恰当地做出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中抓住机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预设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在生成中弥补目标的不足?比如小班语文活动《兔子跳过歌》,当老师带领小朋友跳过小沟、小河时,小朋友过于兴奋,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一个方向跳过去,让活动现场有些混乱。这时候老师可以抓住孩子的问题临时产生安全教育和规则教育,引导孩子在自然的氛围中讨论兔子应该如何过河和过沟,才不会有危险。

当然,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种表现,很难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有生成意识,在活动中要眼观八方、耳听八方,养成充分关注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的生成智慧,准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的角色是“为孩子而做”,而不是“为孩子而做”。《纲要》明确指出,“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事先为孩子的学习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如果老师们对孩子的不同表现视而不见,那就永远不能算是“以人为本”。

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丛书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它不能直接为教师提供操作技能。在转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对数列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理解和领悟某一概念实践中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从而促进每一个孩子更好的发展。

3.如何得到父母的积极支持和帮助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幼儿园一个人或者家庭一方面可以完成的。只有双方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纲要》还提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当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获得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指导家长的育儿方法和幼儿园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的幼儿园不能仅仅停留和满足在园内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需要,而是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在幼儿园之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拓展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认真考虑家长的教育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的教育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