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议论文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说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不如教人已有的知识。原因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可以解决一时的饥饿,却解决不了长期的饥饿。如果你想永远有鱼吃,你必须学会如何捕鱼。一个孩子,有人会叫他神童,但也有人说他聪明。有一天,一个小孩来到河边,看见一个老人在刘下钓鱼。老人的鱼篓满了。孩子很喜欢,老人看到孩子就决定送给孩子。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孩子并不想要。你知道孩子对老人说了什么吗?他对老人说:“把你的鱼竿给我!”。

古语有云:“送人鱼三顿;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曾经无意间看过一位语文老师的黄冈中考经典。我看过一篇文章:一首菊萍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新儿歌在央视少儿节目播出,菊桑平姐:“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他们怕在家里迷路!”我非常惊讶: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和奇妙啊!但是,菊姐桑平:“不好回答,不好回答!”我突然觉得:一个想象力丰富的春蕾被理性的成年人无情地扼杀了!菊萍姐姐和孩子们还在唱问答:“为什么小猫总是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住老鼠害羞。”“为什么气球会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想抓鸟。”“为什么不能边吃饭边看书?”“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你们会一起吃书。”我在惊叹孩子们奇特想象力的同时,感觉菊萍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回答不好!回答不好!”

都说西方国家教育孩子的时候,学校总是想尽办法去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的教育却要求学生遵循规则,理性冷静地思考,以至于学生在“正确答案”面前往往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被老师斥为“烂答案”!不好回答!学习态度平淡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根本没有灵活的理解,只有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久而久之,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所有的学生都变得呆头呆脑,百依百顺,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变成了学习机器,在这里不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我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也可能我是一个刚走上讲台不到三年的激情教师。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课上,我认真的看着我的学生,肯定他们的每一句话,就像抱着一点点稚嫩脆弱的想象之火,生怕一不小心就熄灭了。因为我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们会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看得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有能力;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会说话;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社会和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这些告诉我们,教育要教会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自学,让他们终身受益。

什么是“方法”?“方法”是指思考、说话、行动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程序。学习是思考的问题,要注意掌握思考的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择其善者而从之,改其不善者。”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授人以鱼。毕竟传统老师传授知识解惑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学生处于求知状态,需要正确的认知引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师要授人以鱼。也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让他们跌跌撞撞地爬,在跌宕起伏中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独到的想法,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边做边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一切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到好奇,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够看到成功的机会,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感到有挑战性,感到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氛围。

结合我的思想品德课《感受青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的同时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1.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并导入它们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内容简单,知识通俗易懂。如果还是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更别说培养思维能力了。于是开学第一天,我就告诉我的学生,我的班级主导思想是“快乐自由”,快乐地享受上课过程,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自由表达自己。因此,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采取“小鸭子”的活动让学生模仿,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展示和表演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角色,感受跳跃的青春。

2.在课堂教学中,我变“灌输”为指导教学。

多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放开手脚,代替学生思考,告诉学生思考的结果,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和因材施教,尤其是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对待同一个问题,因为个体差异,老师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我决定在我的课堂上改变灌输。

《感受青春》一课,学生在青春成长过程中误读了青春。我用三个具体的案例,分别是校园绰号糟蹋风景,衣服让我酷,李姣的困惑,来营造教学场景,让学生发挥作用。如果我是主人,我会有什么感觉?通过思考、讨论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来获得灵感...在猜测和推测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是一个热情的鼓励者。学生不必担心犯错误。每次学生回答问题,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次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信发言,自信体验,快乐学习,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主学习,自悟自满,自悟自悟。体验尝试与合作的快乐,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角,甚至最终的答案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达成的,老师也没有直接说出正确的方式。在这样一种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3.允许差异教学,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感受青春》的课程中一直安排了六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验,在教学中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第一次和谐共处的游戏,要求男生和女生握手,对视三秒。当被问及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愿意和异性同桌玩这个游戏时,有的同学回答因为他的手太冷,有的同学说因为他的手太脏所以他很丑。其实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所以你忍不住要让他们回答男女授受或者不亲的答案,这是你老师想要的。在书信思考环节,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肯定自己的观点,肯定自己的思考,升华和完善自己的答案,这都是我们老师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升华自己的理论的方法。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牢记一句古老的格言:授人以鱼以渔;授人以鱼,终身受用。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天赋,而差的方法可能会阻碍它们。”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运用学习方法并积极获取所需知识的人,还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死读书人”和只被动接受知识的“死读书人”。在这种自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合格人才。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实践。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第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这样我就告诉大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日常教学中体现新的理念和思路,同时如何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实践。

第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

想要解决任何问题,首先要有深入理解问题,清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比如二年级的思政课,“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的讲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我们只通过一个标题就可以读出两层意思,即“法律是一种行为准则”和“法律不同于其他行为准则,有其特殊性”。同时,在对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这节课的重点:三性一法性,使之能清晰地告诉学生。

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结构为大单元来组织的,这使得贯穿教学的认知脉络逐渐复杂化。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除了掌握基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结构。因为掌握结构比单纯掌握知识点有更强的组织和迁移能力。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时,就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近年来,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联系知识点的能力。所以我拿自然界的树做比喻,表示它有树干,然后是树枝,然后是树枝,最后是树的叶子,以此来对比我所学的知识体系。每节课学完后,启发学生独立总结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结构,使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确实有帮助。

第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

学习任何知识的前提都必须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心理学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不断发展,人的记忆策略会逐渐从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记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枯燥难记,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不好。他们往往只是记住了,却用不上。

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提高记忆效率和运用记忆策略的方法。因此,工作之余,我花大量时间认真研读有关记忆策略的书籍,并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比如在初一的政治教学中讲到“建立真诚友谊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助理解、* * *追求一致”时,通过观察,我让他们分别记住三个词,分别是“真、互利、相似”,用谐音记忆法与大家日常熟悉的广告中的“护童”联系起来,附加一个解释,就是“真”。再比如:初二在讲法律的显著特征和主要特征时,学生往往会混淆两者。

法律的显著特征——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征——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因此,我启发学生观察“普遍约束力”这个词和“明显特征”这个词。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普遍约束力”这个词上面是“因果报应”,而“显而易见”这个词下面是“因果报应”。这样利用一些特征进行记忆,一组巧妙搭配,另一组自然不会出错。

再比如:初二第五课用联想记忆法记忆环保法规名称。我们的母亲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藏在土地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土地上有丰富的水资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住学过的东西,这只是其一;其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何使用记忆策略,所以我利用自己的活动课时间教学生记忆策略,让记忆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第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诗歌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描述感情、场景和事件,还包含诗人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我把诗歌这种文学作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讲“友谊”的时候,我把李白的一首诗《赠王伦》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初一讲“情感”的内容时,用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今日葬花不知是谁”,并结合她的厄运,说明了负面情绪对人的危害,不利于身心健康。我带着感情和风景讲故事,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仿佛空气都凝固了。那一刻,既展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也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我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大胆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讨论、问答、讲授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教学的职责在于帮助,目的不是教,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取向,发现、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明了的框题,我大胆地安排学生提前准备,体验“我就当一次老师”的感觉,把课程内容告诉你,然后我会在课程的最后几分钟进行补充和总结。

此外,我还积极尝试将小品引入课堂。比如初二,我讲了“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课。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写小品,以短剧的形式生动地浪漫化了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四个方面。这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精神。在区级公开课的展示中,受到了各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新课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新一轮课改到来之际,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