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写过论文,在论文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达到讨论问题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如何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对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能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突破口。改革高职教育专业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件大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可以从增加技能教育课程比重、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化等方面入手,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认识
师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比较特殊。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建国后,师范学校的师资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的培养。教育部明确规定,培养学校教师的学校是师范学校,可以独立设置,培养大量教师,满足正常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师范教师,教育部还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条例》,指出师范院校教育系要成立学前教育集团,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我市范围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有创新精神,对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学前教育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对这些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教师教育专业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增加技能教育课程的比重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较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缺失、学生技能训练的缺失密切相关。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师范生艺术教育技能的先天不足。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以高考文化课成绩为主,而忽视了对其美术等基本艺术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有很多学生不懂音乐、绘画、舞蹈,语言表达能力差。这给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其次,技能课程比例失衡导致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获得性营养不良。与师范学校相比,师范学校的技能课程一直贯穿于整个三年教育之中,而且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师范大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只开设两年四个学期。在学生三四年级见习、实习期间,一些低年级学到的美术技能,长时间不练习就变得生疏。美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很多老师排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因素。
第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有很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师范教育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师范院校开设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师范教育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高师教育实习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师范实习看成是培养师范生备课、听课的技能,而不注重培养师范生参与全方位的教育活动。见习和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使得高师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师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改革后,高师学前教育教学必须从“教”向“学”转变,从“知识传授与接受”向“问题解决”转变。师范院校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根据师范教育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师范教育活动的实际。
通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见成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才能稳步发展,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然而,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化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教育学和心理学一直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成为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2.缺乏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前的中师教育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是成功的,因为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在书法、笔和粉笔、口头表达和演讲方面都训练有素,打下了扎实的技能基础。但是,在各地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后,这种培养教师的好传统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当前教师教育的特色不明显,最突出的一点是学校对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够重视。
3.练习的时间少了。学生实习的机会和时间就更少了。一般学校只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除去准备时间和往返时间,只有20天。在这二十天里,学生要听几节课,准备教案,还要能亲自上讲台讲课,最多五六节课,最少一节课。这样学生还没找到老师的感觉,实习就结束了。等到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老师的时候,已经面临毕业,没有提升的机会了。(二)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一些建议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师专业的特点,使得广大教师教育理论基础差,教学技能低,直接导致我国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因此,教师教育必须体现教师专业的特点,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教师,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程建设。
教育学等公共课程的开设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学好这些课程,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以理性的态度处理问题,而不是靠经验或者想当然。学校应重视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学校所有学科中的地位,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考试课,增加和保证教育学的教学学时比例,增加教育学的相关课程。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比如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让学生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学习更多、更广、更深的教育学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成为其他专业课的陪衬。
2.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掌握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重要。作为老师,你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能力,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开发一定课程的能力,等等。表面上看,只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是,因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从多方面培养人,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教育应加强教师各种技能的培养。
3.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教师技能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弥补。学校每学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让学生到中小学或采取模拟的形式亲自实践、亲自上讲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他们在象牙塔中枯燥的学术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一线发挥作用,提前感受教师的角色,提高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和自信。
总之,师范教育改革必须在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是教师教育改革要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二是职前教育要与职后培训和职业指导有机结合;第三,把师范教育和学术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把课程知识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将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构建集师范性、学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开放的新型师范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
林崇德李玉华。从教师专业化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金希斌,黄,。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3]孙建华。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4,(24)。
[4]刘杰。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纬教材与教法,2003,(4)。
[5]陈云。教育理论文章要增强可读性。文汇报,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