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发展概述

目录1拼音2概述1拼音zh ē n ji ǔ xué de f ā zh m: n

概述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专业。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播到国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证明,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制度。这个时期从1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4000年前。它跨越了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先民对自然和人类的认识逐渐加深,石器日益精细,火技术不断提高,为针灸的发明提供了条件。古籍中记载了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有的说傅(或太丐家)“试草治针”,有的说黄帝“欲造九针”...并得到了针灸的精髓”。伏羲代表的是先民开始畜牧业的时期,而泰提是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东部的彝族的首领。太提和黄帝都是氏族公社制度的代表。

针灸的原始工具是石器,叫“砭石”。例如,《左传》记载了公元前550年臧的一句话:“美不如邪石”,汉赋钱注:“石也是石”。《苏文》说:“使卞氏以小而大”,南北朝时,金元开始注:“卞氏是古代外治法。有三个,一个针石,两个卞氏,还有三个?石头,其实也是。古代不可能铸铁,所以用石头做针。”可见,砭石的处理起源于使用石器的原始时代。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如何使用利器、刮刀等石器来穿刺痈、排脓排血、止痛。在新石器时代,由于掌握了研磨精美石针的技术,产生了特殊的医疗工具卞氏,其应用范围扩大到针灸治疗。在中国,分别在内蒙古多伦县和山东日照县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砭石,为针灸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苏文的说法,砭石的处理起源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捕鱼为主的先民,这与太乙发明砭石法的传说相吻合。近年来,在我国山东省发现的一批东汉画像石,以针治病为题材,医生半人半鸟的形象明显来源于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的图腾崇拜。古代东夷人崇拜鸟图腾。至于艾灸,来源于中国北方以畜牧为主的民族。北方地区寒冷冰冷,祖先没有火就不能取暖。此外,它们生活在野外的生活习惯容易出现腹部冷痛胀满,非常适合热疗。据文献考证,先民用艾绒作燃料,以及氏族公社制度后期的骨卜,似乎与艾灸的发现有密切关系。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处于奴隶制时代。卞氏仍然是刺伤疾病的主要工具,但由于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医用针也出现了。在西周时期的殷墟甲骨文和晋中,就有关于针灸的象形文字,有的表示人大腿的针灸,有的表示人腹部和背部的针灸,有的表示人下肢的艾灸。春秋时期,名医擅长针灸。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伊眠曾诊断金龚景,认为他得了绝症,针灸、医学都无能为力。在这个时代,阴阳五行哲学产生了,医学界对脉、血、精、气、神有了初步的认识,人体对应天地的概念产生了,显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萌芽。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医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深化。随着铁器的普及和应用,卞氏逐渐被金属医用针所取代,扩大了针灸的医疗实践范围,带来了针灸的迅速发展。当时有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金属医用针,称为“九针”,包括针灸和手术工具。1968年,在公元前113年河北满城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4枚金针和5枚破损的银针,为中国展示了九针的部分雏形。这一时期艾灸也很流行,都是用艾炷灸。当时的医生都掌握了针灸技术。例如,战国早期的秦越人(扁鹊)曾经给一个患尸体综合症的垂死王子进行针灸急救,这在医学史上被传为佳话。在汉初的《春雨易》中,25人的病历中,有4人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这一时期开始了医学和药学的总结,出现了一些医学著作,包括针灸学术著作。1973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关于经络的专著,写于战国时期,反映了经络学说的早期出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除了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外,还有很多关于经络、穴位、针灸和一些疾病的针灸治疗的文章。其中《灵枢》对针灸的论述尤为详细,故又称《黄帝针经》。

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针灸进一步发展。华佗针刺时只取一两个穴位,非常注重针刺感觉的传导,著有《枕中针刺》一书。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提到针灸、烧针、温针,要注意针药结合。公元256年至260年,皇甫谧将《黄帝内经》、《唐明孔穴志要》等书的针灸内容合并为一册,消除了重复,编著了《针灸甲乙经》一书。全书* * *集349点,分为12册,128篇。按照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针灸、临床病证针灸治疗的学科顺序进行编纂,成为最早的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针灸著作,对后世针灸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针灸专著的数量明显增加,出现了针灸。公元6世纪,针灸传到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著名医学家甄权和孙思邈都精通中医各科,对针灸颇有研究。公元627 ~ 649年,汤组织甄权等人修订针灸书籍。孙思邈著有《备千女方》、《千女翼方》等多部传世之书,广泛收录了前代针灸治疗的经验,并绘制了《唐明三人图》,以五色书写十二经脉,八奇八脉为绿色,三人穴为* * * 650穴,是已知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脉。这一时期针灸专著较多,专病专书也有。比如唐代崔之缇的《骨蒸灸方》,专门介绍了治疗痨病的灸法;公元862年前出版的《辛基贝急症艾灸经》是中国最早的印刷医学书籍,以艾灸疗法治疗急性综合症为主。从7世纪开始,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开始有了“针灸师”、“灸大师”等专业名称。唐泰医学部主管医学教育,设有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学是医学专科之一,有针灸学博士1名,针灸助教1名,针灸师10名,针灸师20名,学生20名。针博士教针学生。

五代宋金元时期,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文献的积累,加速了医学的传播和发展。在北宋* * *的支持下,王考证了354个腧穴的位置及其经脉,补充了腧穴的主要治证,并于1026年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说》,由* * *出版发行,刻有石碑供人抄录。1027年,王设计了两尊铜人模型,外刻经络穴位,内装脏腑,用作教学和考试针灸师。这些成果和措施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针灸专著和著名的针灸师,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派别。有的特别注重针法;有的极力主张烧灸。甚至用全身麻醉来防止灼痛;有的亲身观察尸检,主张针灸应以解剖学知识为指导;有的主张按时取穴。到了元代,华寿研究了经络的循行及其与腧穴的关系,并以《十四经》(1341年)一书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

针灸发展到明代* * *时,研究问题更加深入和广泛。明初的陈晖、中期的凌云、后期的杨继洲都是中国著名的针灸师。明代针灸的主要成就有:①对前代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出现了许多编纂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针灸,内容丰富,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②针刺手法研究。在单一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十多种复合技法,围绕技法等问题展开了学术争论。③艾灸从艾条灸发展到艾条温灸。14世纪开始出现艾条灸,后来发展为艾条加药,辨证施灸。④整理出历代不属于腧穴的穴位,形成“奇穴”的范畴。

到了清代,医生对医学的重视程度超过了针灸,针灸逐渐转入低潮。公元18世纪,吴倩等人撰写了《针灸精要》,该书以歌曲和插图为主,实用性很强。另外,作品虽多,但影响力不大。1822年,清朝以“针灸用火不适于君主”为由,下令太原针灸科永远停止。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灸学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一些西方殖民主义者甚至污蔑针灸为“医学酷刑”,将医用针称为“致命针”。从1914开始,国民党* *多次提出废除中医,并采取一系列反动措施限制中医,致使针灸事业停滞不前。但因为群众需要针灸治病,所以这门学科可以继续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