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物论文的格式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作为汉族官僚,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悲剧人物。他一生疲惫,洋务运动做的最多。最后,他落得个被当时的人和后世的人唾骂的汉奸。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夫手吴钩,友谊高于百尺。谁写历史一万年,欲封侯三千里。”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只要了解晚清三个人,就能找到晚清历史的枢纽和重点。这三个人是:慈禧、李鸿章、赫德。慈禧代表了清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官员崛起。湘、淮、北洋。其中李鸿章时间最长,工作最多。赫德代表外国人和西方势力。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分量。

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说起。甲午战争使他的事业名誉扫地。他也承认自己是少年,壮年是军人,中年是政府,晚年是洋务。没想到甲午战争打碎了我的纸灯笼。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李鸿章并非出身于大地主官僚家庭,祖上直到祖父也没有两种倾向。李鸿章24岁就是秀才了。过去有一种说法,五十个读书人年轻,二十个人老。也就是说,50岁做一个学者是很了不起的。喜欢小说的人不断涌现。可以说李鸿章在程朱理学上是很努力,很有修养的。

19年50年代,太平天国席卷中国南方,清朝八旗绿营不堪一击。只是通过汉人官员的整顿才得以平息。包括李鸿章的淮军。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他的“罪证”之一。我觉得这是因为过去的思想影响。镇压农民起义的都是反动势力,尤其是文革时期。不“革命”的都是反动顽固派。当时“革命”其实被理解为“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对的。所谓“造反有理”。历史作者伊美(赫连勃勃国王)在他的新书《福佑的诱惑——太平天国的兴衰》中评论说,太平天国是世界的“祸根”,没有什么先进的。虽然很多起义军追随太平天国,认为有田有粮的理想国是可以实现的。不幸的是,“人们对天堂的渴望往往导致他们最终坠入地狱的深渊。”

经过太平天国和捻军两次大规模内战,李鸿章军事实力崛起。这时,英法公司烧毁了圆明园。让李鸿章看到了西方船只的强大和不可阻挡。他立即将淮军现代化,用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此后30年间,淮军基本上充当了国防力量的主力。北洋水师成立,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颗明珠。这两支队伍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国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得到肯定。

类新是李鸿章的特点。他意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不仅仅是向外国人购买武器,所以他积极参与西化。作为晚清五大洋务集团之一,他开启了近40年的“洋务运动”和“同光复兴”(也是他谢幕)。一方面,他开创了工业、铁路和海防。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工、民用工业和电报,据说创造了47个第一,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光有制造机器的机器是不够的,还要有制造机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所以他派了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均由李鸿章派遣,但留学周期过长,洋务急需人才,于是聘请洋人,聘请本地科学家如徐寿、华等。另外我们还设置了翻译,翻译了很多科学和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了一个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办了军工,发现国家不富就不能养兵。于是他成立了民用工业、船舶投资促进局和外国人争利,开煤矿。没有足够的钱来经营民用工业,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政府出一份,民间资本出一份。一般来说,国家持股,政府监管业务。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系统。

事实上,李鸿章的洋务非常艰难,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大叛逆者。例如,建造一艘船,它需要大型机器来生产。当时很多顽固派反对,很厉害。他们以为建国之道在人心,孔孟之道不在机器。那是一种奇怪的技能。学外国人就是搞乱中国,就是把外国人变成夏天。至于铁路建设,是19年70年代初提出的,最后由慈禧1889年的一道诏书批准,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拖延了20年。在此期间,李鸿章修建了70公里的铁路运煤,当时遭到反对。结果我不敢跑蒸汽机车,用骡子在铁轨上拉。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当时没人愿意学,以为只有孔孟才是正道。比如严复,本来只想走成名之路,后来父亲去世,家里穷,就进了福州船政学堂。在历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对孔孟的违背。中国人有一种泛道德化倾向,这是一种悲哀。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克服重重困难,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一点来之不易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鸿章是一个爱国的士大夫。

李鸿章最受指责的是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1874年,李鸿章说:“泰西虽强,犹在七万里之外,日本近在咫尺。是中国永远的大灾难。”他在创建北洋水师时指出,“今天不遗余力创建海军的人,大部分是为了牵制日本。”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下令不打,原因很多。首先是慈禧六十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打扰。其次,他知道中国30年的军事革命不过是破破烂烂的房子,实际上不足以打败日本人。其实李鸿章知道自己军队的腐败,他也斗不过。他只能发展一只山中之虎来威慑日本。李鸿章在电视剧《走向* * *》中对荣禄说的一段话,不一定是史实,但很精辟。他说他只是个清朝的裱糊匠,把破房子画得很鲜艳,一些小风小雨破了几个洞再贴上去。但一旦遇到暴风雨,它倒下来是必然的。这场风暴就是日本。在多灾多难的中国,他无法独力补天,被日本人打败是必然的。我们过去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不能说繁荣革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屈辱的历史是几个“贼”和“汉奸”创造的!李鸿章成了一个没落国家的替罪羊。

至于后来《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没有责任,李鸿章没有参与战争和整个过程。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建立了“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完全激怒外国人,另一方面给了谈判一点起码的资本。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为国家呕心沥血,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强盛鞠躬尽瘁,说他是“汉奸”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李鸿章在强国的同时,也有很多失误和不足。比如他对军事工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在军事制度尤其是军队方面没有太大的创新,没有形成军官团及其精神。还有就是他任人唯亲,特别是对老乡的照顾。淮军1300军官中,有700多人是安徽人。那么我们只关注器物的变化,而没有政府体制的变化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即使在淮系内部,也没有现代管理体系,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李鸿章作为新旧交替的任务,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眼光看世界,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官僚作风,但我们不能苛责古人。在那个年代,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

通过对李鸿章的了解,我觉得当今中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洋务运动时期设立了官督商办,我们的改革一百年后还在用。我们今天的国企改革也是国家控股。这可以在改革之初刺激民间资本的投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实际掌权的还是官员,商人没有话语权,导致企业还是死气沉沉,官商难以融合。结果洋务运动的官商企业都垮了,如果我们现在的改革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实现私有制,那就很危险了。更有甚者,只着眼于对象层面的改革,而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今天,我们的改革至少应该消除一切限制经济自由健康发展的政治性东西。此外,李鸿章的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使他在与顽固派的争论中始终处于劣势。最后他还能低头自己做事,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系统的思想支撑。而且李鸿章的改革是在制度最高层进行的,很便宜。如果是革命性的改革,会对人民和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李鸿章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并没有阻止军队的腐败,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关注的。最后,李鸿章有恐外症,非常“恐外”。今天和外国打交道,要站出来据理力争。对于个人来说,李鸿章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先是抨击学术资本,获得后又马上转向实力和道德资本。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顺序不能颠倒。这也是个人需要学习的东西。

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世纪讲堂-翁飞:李鸿章

雷伊——晚清改革的动力和空间

江明-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