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最后一枪。
2007年秋,和准备前期答辩,被推迟一年的李准备再次参赛,这是第三次机会。但他告诉郑明,他只写了三章,郑明建议他把三章加长为五章,在征得浦兴祖意见后争取参加预答辩的资格。浦兴祖回忆,这次他跟李凯说“如果能在预答辩前把剩下的卷子拿出来,就可以参加,如果出不去,就再延期半年。”直到那次答辩前,蒲兴祖未能读懂李的论文,李终于放弃了这次答辩前的机会。
据分析,2007年初戏剧性的预答辩可能给李的导师浦兴祖留下了心结。两个细节如下:2007年底,浦兴祖在《文汇报》撰文称,要研究对策,保证现在的研究生论文质量。去世前夕,在元宵节当晚的年夜饭上,李还向参加晚宴的弟弟郭襄诉苦。他的导师拒绝通过他的论文,这就是他不能毕业的原因。
2008年3月的论文预答辩,是李延长两年博士学位的最后一次机会。4月起,他的导师浦兴祖将赴井冈山讲学一年。在此之前,他的同年在职博士生曹,延期1年后于2007年毕业。他的弟弟郑明和妹妹王芳比他晚入学,他们也正式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这段时间里,隐居李,其压力可想而知。
在泰州市外经贸局工作时的同事史金花回忆说,他可能觉得很丢脸。自从延长他的博士学位,李很少与他的老同事联系。2007年底,他在武汉大学读硕士的哥哥田国兴多次打电话到他宿舍,都没人接。他发邮件问他论文进展,没有回复。2008年春节前,田国兴去上海出差,有机会与李见面。田回忆说,在复旦招待所,李告诉他,论文的压力很大。
但谁也没想到,他等不到论文通过的那一天。现在隶属于商务部的史金花在接到一名记者的电话时感到震惊。田国兴第三次见到李是春节后在宝兴殡仪馆。
郑明等人又伤心又叹息,对这位大师兄的论文迟迟不能发表感到不解。郭翔分析,论文出不去有四个原因:对自己要求太高,不想混;假设论文题目难度大,学术能力不够;其他事情都耽误了,包括项目和兼职;我懒得写。郭襄目前能确定的是,李绝不是最后一个原因。
他的导师石教授也很难理解。是什么让这个过去表现很好的弟子,在五年的博士课程中苦苦挣扎,甚至最后把命都搭进去了。
无独有偶,李也是师的第一任师傅,而现在李的博士生导师蒲兴祖则是师在复旦读书时的老师。2007年底,第三次答辩延期后,蒲和史在天津的一个博士联谊会上相遇。蒲兴祖回忆说,在会上,石还关切地向他询问李的情况,感叹李年纪大了,读不了博士了,并建议如果李的论文基本符合要求,就尽量通过,不要要求太高。浦兴祖叹了口气说,其实我的想法也不一样。问题是李能不能拿出一份完整的论文。
清明节前夕,李永弟去公寓502室领取小哥哥的遗物。这份4.8万字的《干部人事制度》初稿至今躺在他的电脑上。如无意外,将被修改为建国60周年献礼,收入明年即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一书。近654.38+万字的博士论文初稿也躺在他的电脑上。仔细看过这份初稿的郭翔说,虽然系统不全,有些章节也不连贯,但资料收集翔实,看得出来花了不少功夫。不出意外的话,这次通过预答辩是没问题的。
这一次他终于接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