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个学校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很多老师白白浪费了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倍增,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人,通过学习学会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实现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1.拓宽思路,利用现有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拓宽思路,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灵活、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发挥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和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的多重功能。例如,在第10册“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据说他的风筝是各种各样的...于是老师把科技活动课上同学们精心制作的风筝请到了班上:有最简单的“屁帘”,还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好的是三五只黑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寓教于乐。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的游戏,都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机会。比如学完《雪中的小画家》这一课,有个学生莫名其妙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青蛙并不熟悉,但青蛙是农村常见的“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收集有关“青蛙”的信息,可以亲自到田间地头,向父母询问,寻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经过收集,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了解到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等等。
3.结合实际丰富课外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和使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比如我们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二,合理利用家庭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也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眼中有资源,心中有教育,处处有课程资源。在利用学校资源的同时,也要发现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民》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孩子们在农场出生和长大。他们熟悉农场里的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自然对它们的外观特征和生长过程有着深刻的印象。而城市里的孩子,可能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前驱”的表面。教第一册第二课的时候,可以把课文中的“禾”字和学生看到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种植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农村孩子有很多知识和经验,农村生活和学习语文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借助学生的经验,使对课文的理解与个人经历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比如:辍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体滑坡和房屋倒塌...他们也有做农活、钓鱼、捕鸟、种瓜果蔬菜的经历和收获。这些经验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能力、形成合作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运用,把学生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例如,在第九册第五课的“拾山者”一课中,提到“当爬山时,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叠尺子的形状...他们每转一圈,扁担就换一个。”城里的孩子不容易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要这么做。农村有些孩子做过一些工作,挑过竿子,能说出来是怎么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讲“这么曲折地爬杆子,让挂在杆子前面的东西碰不到石阶,还能省点力气”,让他们体会到挑山工在攀登中的别出心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唤起学生的纯真情感,将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相比城市,农村的人际交往更加纯粹和人性化。类似于《少年润土》中“观瓜刺”的农事趣味,“乡下孩子”农心,“下午除草”的农活,都隐藏着农村学生的纯真情怀。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流淌着无限生机的“春眼”,精心疏通和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下人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流和张扬人性的交流,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纯真,所以更容易让文本的对话与自己的内心碰撞升华,在口语交流中更有“纯粹”的语境优势。
第三,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材相比,课程资源丰富、丰富、开放。社会课程资源以其特定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学生的亲身参与性,给予学生各种信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不可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生长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鼓起热情,引起重视,给学生现场指导,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际去做,用实践代替想象。比如在学习十一卷口语交际《小记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调查员的身份采访、调查、研究一些有特色的菜农大户和教育家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和用汉语表达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不是无源之水,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2.开发利用农情民情,培养学生乡愁。
作为农村小学,学生要熟悉农业生产,培养他们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都不一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农情”报道。以深入农村生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农味”,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中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差异很大。比如,在讲授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将节日引入到各种节日或习俗中,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节日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还蕴含着如此多的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和运用农业谚语和农业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农民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如谚语和歇后语,既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果是学习第八册,积累?在使用八本书中的“阅读回忆”时,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向长辈求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看的方式,把“农业语言”抄下来。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使学生的习题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色和地方色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努力开发自然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所有区域都包含自然、社会、人文等语言课程资源。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它们。”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使课程开发的领域“宽”,具有区域优势的资源“热”,活跃的课程生长点“链”。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好感。
灵台秀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商周时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全国已发现仰韶、齐家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近400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发掘出土文物近3000件。著名的西周铜鼎已被列入中学课本,玉俑已在国外展出,成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如风光旖旎的商周遗址、玲珑剔透的古灵台、雄伟壮观的灵台博物馆、皇甫谧墓地、武文庙等...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勾勒出一个无穷无尽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改下最有优势的课程资源。比如,在学习完圆明园被毁、镜泊湖奇观等景区文章后,可以做以下课外延伸,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鼓岭台的变化分为交通、旅游和田园风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挂在校园展台上或者编成特写作品集,通过小导游团队进行传播和宣传。有同学介绍如下:“我们学校位于高智山脚下,大溪旁,这里有美丽的高山田野和纯净的溪流;还有一个著名而美丽的景观——景山公园。景山公园,依山而建,面朝深谷,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山水秀丽,景色幽雅。常处于烟波浩渺的海云之中,其美如“蓬莱仙境”而闻名中外。景山公园正在申请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的为此感到骄傲。这样,充分开发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打开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的资源,挖掘当地优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进行交谈和谈话,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地球有一个无私的、有限的深入了解,还可以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和安全,从而把学习语文和关心人类发展结合起来。
3.引用传说和故事,理解传说的内涵。
第十卷《月光曲》写道“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作曲的。”本文通过描述《月光曲》创作的传奇故事,充分展示了贝多芬对贫困家庭的仁慈和同情。“传奇”成为“课程资源”生成中的一个亮点。农村学生的生活简单真实,身边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传说。如:高枝山、和尚泉、牯岭台、博物馆、下河民俗村、树台山、文王花瓜山、牛僧孺墓、交城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长辈邻居请教,收集民间故事,然后进行整理、汇编、交流,开展以“传说”为主题的活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科学。”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们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生命感悟,都是学生受益终身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让我们的农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学生要从语文课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做人。学做人就像握方向盘。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不竭的动力,而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就像高超的驾驶技术,再加上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让学生如虎添翼。这几个方面结合的好,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