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文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日益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意义重大。这是我给大家的就业指导论文,仅供参考!

论大学生职业指导(上)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逐年增加的就业压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如何在高校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成为当前大学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就业压力,职业指导

一、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大相径庭。所谓职业指导,笔者认为是基于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所学专业,帮助学生选择升学或就业的途径;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预期,努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过程能力和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努力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停留在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上的辅导。《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压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2.高校的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1)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格格不入。调查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后,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学校的培养却跟不上需求的步伐,造成了热门专业供不应求的局面。

(2)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供需矛盾加大。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后专业需求饱和找不到工作。

(3)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社会需求。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7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求职时专业对口机会少,能及时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所学知识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知识已经过时,无法转化为工作上的实践能力。

3.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不足。如今,职业指导的理念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但高校专职职业指导人员较少,大多是辅导员或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员流动较大,从事职业指导十年以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职业指导是一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果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构成长期以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就业指导教师为主,很可能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无法得到质的提高。

二、关于推进高校职业指导的几点思考

1.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

(1)建立高校职业指导领导体制。学校职业指导的力度和有效性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态度,这不仅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且从思想上和制度上解决了执行力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就业领导小组,都是由学校分管领导和各学院党支部书记组成。“一号工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教职工对就业压力的充分重视,增强了就业工作的执行力。职业指导应充分借鉴现有的科学经验,建立高层次的领导体系,促进职业指导的顺利开展。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力量。职业指导机构要整合管理、指导、服务三大职能,更加重视和强化服务职能,在管理上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2)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在职业指导体系中,应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应是由学校领导班子组成的领导小组;第二层次是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第三级是高校学生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第四级是就业指导老师,第五级是学生代表。上述工作制度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能够保证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大学生阶段的全过程;确保充分参与就业指导;确保学校和大学各级机构的协调和互补;有利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2.加快职业指导的整体发展。学校的职业指导要避免过去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只注重高年级学生的指导,重心前移,从招生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服务。

人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上升的过程,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因此,职业指导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大学生职业指导应分阶段进行;

(1)入学教育。高考结束后,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高校时,往往只考虑什么样的学校成功率高,容易被录取,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大学里的学习氛围和高中很不一样。很多同学因为自由度高,一下子就放松了,还没有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职业指导教育非常重要。

入学职业指导教育可包括以下内容: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就业压力、奖、助、贷奖学金政策;介绍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介绍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介绍一下我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通过新生集中入学教育、专业老师专题介绍、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鼓励学生学行爱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2)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学校努力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加大各种实践训练和实习力度,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融合。

学校应坚持引导学生专注学业的理念,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注意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可开展各类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专业技术活动。同时鼓励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考取物流证、文秘证、项目管理师证、电子商务证等各种技能证书。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就业指导(下)

就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需要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原因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开展高校就业指导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综合素质,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0.介绍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逐步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社会需求,为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合适职业,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扩招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用人单位选择余地充分,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和就业难确实有关系。从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出现了大学生过剩,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逃离序列。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是蛮大的。与其他国家相比,6543.8+0.3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还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50%以上,比如美国在70%以上。那么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作?扩招?体,是不合理的。

2.2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很多应届毕业生不停抱怨:?企业都在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创业者表示,并不是排斥所有应届毕业生,而是部分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敢恭维自己的职业操守。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专科生敬业;而且,有几个大学生是不能委屈的。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抱怨连连。的确,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整体水平下降,教学质量下降,逐渐形成了* * *学问。现在,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爱情游戏上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下降。其实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找个好工作相对容易。

2.3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显得十分落后,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从源头上来说,这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大学的专业和课程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客观现象。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扩大了专业和课程的盲目性,专业趋同严重,造成供需结构失衡。许多学校的专业划分太细,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往往仅仅依据自身的师资条件,导致学校没有特色,教育没有特色,学生没有特长。这样一来,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2.4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期望值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有些同学认为,上了大学,自然就成了国家干部,应该有一份待遇不错的固定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能体现人生价值,实现理想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乏拼搏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国内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只是观念问题。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和县城,尤其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实际劳动力市场差距较大。换句话说,还是大学生观念的问题。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吸引就业的前三名。但是,城市再大,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内容单调,漫无目的。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授求职技巧和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大致介绍就业情况,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就业指导缺乏统筹考虑和安排,就业指导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对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其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因此,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出现了临时性应对、指导内容肤浅化和泛化、指导实效性差、理念教育缺失等问题。

3.2缺乏专业精神

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匮乏。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没有配备专业人员,专职指导教师数量少。很多导师自己也在高校承担过其他学生的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缺乏专业机构。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体系中有专门的毕业生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取代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大量就业相关的日常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在信息占有和知识储备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面对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效果并不好。

3.3开环闭合的存在

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职业指导、培训、咨询和信息反馈的系统网络。首先,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换制度,没有与公安管理部门建立危险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高校内不同区域的招聘会组织者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分割的就业指导与学生跨区域就业不一致。其次,高校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学生求职材料的证明机制,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商学院和用人单位之间?供需基础?深度和广度不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高校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生的吗?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高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尽早涉足就业市场,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4.2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加快,大学毕业生必须适应工作变动、知识更新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可以尝试按专业类别招生,不用一开始就细分专业。同时,他们可以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课程,使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正规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收集、就业政策和职业咨询、择业技术和技能指导等职能;其次,要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和沟通,形成高校内部的指导网络。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特别是当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

4.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放性。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在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还可以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就业需求和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高校应该向国外学习吗?合作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雇主应该提前参与培训和寻找人才。

5结论

职业选择对每个大学生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该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坚持工作的持久性、专业性、预见性和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教育过程长、对象全面的特点,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参考

【1】冯京。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业教育. 2006 (3)

[2]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 (7)

[3]郭玉栋。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J].2004年人口与经济(10)

[4]梁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和社会发展,2004年,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