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统一的政治论文(2)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民族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各民族利益相通的新风尚,揭露和批判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丑恶行径,营造促进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浓厚舆论氛围。民族团结的报告历来受到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对民族团结报道的研究从主题框架和民族意识的生成两个方面展开,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报道对民族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和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C957文件识别码:A物品编号:1006-026 x(2013)12-0000-02。
序
我国对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始于20世纪末,随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一直延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这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研究》中提出的?什么是民族团结意识?“为他而自觉为我?这成为一个民族团结意识的界定问题,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重心转变为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和实质。改革开放后,面对复杂的内部民族团结问题和复杂的外部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焦点转变为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实质。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由民族团结意识转化而来的一种精神意识。他在《解读民族认同——与北京一些同事的对话》[1]中阐述了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理由,民族意识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表明,民族意识是一切群体存在的前提。同样,廖洋和覃卫国[2]走得更远。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在一个民族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的,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前提是民族团结意识的普遍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集中在一些概念和理论体系上,对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例、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民族团结意识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各类报刊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舆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发展。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社会的结构和形态。但是,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发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对民族团结报道研究如下。
1.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转换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国家统一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只有国家之间平等,国家内部才能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告中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就是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与种族歧视有关的政策的废除,种族群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已经实现。党和政府也用了很多手段来消除民族偏见和不信任,使得各民族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有关国家领导人发表了民族团结的言论。毛泽东反复强调:?毕勋深刻地批判了我们党内许多党员和干部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的反动思想。重点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应该反对,但这一般不是重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然后呢。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极大地促进了国家间的联合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统一,中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从目前国家统一的形式来看,毛主席的话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平等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谐发展。
1.2民族团结报告主题和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者受霍夫曼社会框架理论的启发而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条框框是人们将社会现实转化为再现的标志,即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读和思维结构。作为社会现实的主要渠道,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构建一个主观环境,以实现其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新闻框架是记者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再现社会现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建立的意识形态结构,即对事件进行定性。是吗?选择并突出事物?的作用。一般来说,框架有三个内部结构:高层定义了事件的主题(事件和事件所表达的意义);中层对主要事件、既往事件、历史过程和后果进行属性和评价;低层用语言和其他符号来表达书写的本质。
框架理论在1.2.2民族团结报道中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社会主义大团结的相关报道,在公众和政府媒体之间形成思想长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赞歌,推动民族大爱在民众中发扬光大,达到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中层:以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体多元信息
在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中,民族团结一直是相关报道的核心。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互动,既体现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又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民族团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报道,使信息的接受群体通过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对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水平的国家报告不同,中级报告更注重建立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并改变了相关主题。实现了从单一报道主题到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级:从小见大,以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和认同,媒体需要在相关公众的自觉下对民族团结进行报道,从而获得最佳的公众声音,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普通人与普通事物接触最多,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和谐成为民族团结报道的主旨。任何单纯的人和事都上升到了民族团结的角度和高度,相关的报道题材被完全取代。小事情,比如抢救外国病人,外国同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在报道中很常见。但是这种小事一旦涉及到民族团结的问题,就可以写进民族团结的报道里,成为一个政治框架。显然,国家认同也将成为报纸和媒体报道的重点,它将在标题中得到强调。这种报道民族团结的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报道方式,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的民族意识分析
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一般的社会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族之间相互的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从一定的社会关系来看,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助琐事成为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所以造成了新闻报道中很多典型的民族问题,大肆出卖民族团结来引导。
主流社会价值观实际上只报道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在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更常见的是听到不同民族的人被不同民族解救。而相关事件是否真的能体现一种民族意识,则不在考虑之列。相关记者也表示,一些善举的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不同。可见相关的简单社会报道都收录了?民族团结?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的事情的发生,是因为对自己处境的即时意识,而不是对民族意识的深刻理解。
相关新闻对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解读和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于是,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典型的同一个家庭之间的事迹不是?民族团结?意向挖掘特征不能贴?民族团结?大标签,所以宣传小很多。这个标签类型呢?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
民族团结制度化的报道方式,不仅会让社会对一些非正常事件产生好奇,也会慢慢让读者的注意力从相关的民族团结回归到生活的现实,普通人和普通事就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只是一句口号,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并不是民族团结的本质。
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报道泛滥后,不仅让相关公众产生了阅读的厌倦感,也得到了相关记者的思考,相关报道也逐渐回到了正轨。然而,一种高调的民族团结宣传并不新鲜,这让相关记者对这篇报道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的形式似乎已经超越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刻意突出民族团结表达的新颖性和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初衷。关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含泪报道,反映出的是对民族团结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共处,促进各族人民的互爱和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但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制度化,是通过一些民族之间简单的社会关系对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误解和认知偏差。民族意识的产生是族群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不是个人关系。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因民族团结主题而回归原来的主线。
参考
[1]龚永辉:族群认同的解读——与北京部分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6。
[2]廖阳,:论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论中国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9。
[4]白润生,编辑。《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阿齐齐?《阿布扎比木易报》应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维吾尔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分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