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晋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达,成为当时的一种审美理想。风流名士崇尚自然,超脱于物,为人真诚,自得其乐。晋朝多次邀请历部官员王右军,但屡遭拒绝。我想,正因为有了精神上的超越,才能造就《兰亭序》这种“举杯为胜,遥赞故人”,“以轻为济”,爱饮酒,不做人情世故,以隐逸为重的人的哲学。
而魏晋风度之所以历代常被贬损,是因为这些名士饮酒过度,活在死亡的梦境中;然后就是出格了,违背常识,另外就是说错国家了。相传“竹林七贤”之一的刘玲,嗜酒如命,经常抬棺豪饮,赤身裸体在屋内。大家对他嗤之以鼻,他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家,以房子为内衣。你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这些名士为了长生不老,服用丹药炼丹,穿着宽大的袍服和长袖,长时间不洗,因此得了虱子,所以“谈一谈”在当时是很优雅的举动。"
事实上,以魏晋风度为开端,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但魏晋风度也带来了弊端。很多人赶时髦,心情没有嵇康、阮籍那么沉重,但也学他们。其实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发现和肯定,与东汉末年魏晋风度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现在年轻人追求美与雅的个性与魏晋的审美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广陵散》(注)今天已经灭绝了!"
“安能白尘?”
——屈原《渔父》
几百年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赞美他们入侵芜湖,曹魏集团与司马氏家族的明争暗斗,乃至在经济萧条、民怨沸腾的动荡社会中所特有的独立与闲雅。然而,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哀叹一个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悲痛。
多亏嵇康,广陵散才得以流芳百世。感谢广陵散,嵇康才得以唱出人生最后的挽歌!
听广陵散,有一种在金戈铁马的厮杀与征服声中感悟人生的感觉,嘈杂而孤独,压抑而悲凉。但人们可曾知道这首《广陵散》作为一种持久的遗产,在哪里响起?!
《世说新语·梁娅》写道:
城中判我东市,态度不变。索琴演奏它。玩广陵。歌的最后,他说:“袁小妮努力学这种小品,但我不认同金谷,广陵小品绝对过时!”
难过就是难过,坚强就是坚强!“广陵之歌已死,三尺七弦琴不再奏。”!
我看到了...
刺骨的风和刺骨的雨。
断头台上只有几只脚,几个魅影,看上去阴森而狰狞。
嵇康正走向他心爱的古琴,放在台上。
宫商角的羽徽排列整齐。这一刻,琴弦似乎弥漫着某种忧郁的气质,庄严如仇人。
它从未想过,它成了衡量一切和沉默、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主宰的尺度;衡量人类内心真实和生活真实的标尺!
它不曾想,琴声停止的那一刻,正是主人从容离世的时候。
琴韵的铮铮声,伴随着钢琴昏暗的天空,突然响起。鼓动性很高,很尴尬。在那一瞬之间,我清晰地看到,他是健忘的,诗意的,陶醉的仿佛在山川之间。秦嘉(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边、短边四首钢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坊”,与蔡邕的“蔡氏五坊”一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组钢琴曲。)一生致力于音乐的演绎,音乐的高亢唱腔也为这个濒临绝望的生命充分诠释了它应有的高度!
“斯里兰卡人已经去世了,黄鹤楼自由了,白云在飞,永远没有他。”在刽子手的刀落下之前,伴随着这缠绵悠扬的余韵,嵇康的灵魂早已逃离,冲破尘嚣,在纯净蔚蓝的天空中打转,让生命回到最初的拱顶。广陵散也因此成为嵇康的《安魂曲》和生活之声。
独特的声音也在生命的尽头响起,并把它交给了永恒的死亡。或许,这是一种对死亡的牺牲和嘲讽,或许也是一种以死亡为导向的拒绝,让“消极的生命”与“积极的死亡”彻底失去联系。
唉,一切悲剧性的反抗,都源于这种“羞耻和魅力赢得荣耀。”自然!已经很久了,你为什么不来?数字之间的计划是什么?“超越。(据《太平广记》,317引自《桂苓志》)
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守望和对理想的执着,嵇康在鬼魅的“乱世”中“宁取其直,不求其乐”,至死也不会向统治集团妥协,最终酿成灾难;嵇康才华横溢,雍容华贵,清高超然,但也有着“士”所具有的“入世”的强烈情怀,“搞活讲台,振兴百姓”。可惜最后还是一个断弦断曲的歌手唱了歌,让很多文人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和遗憾。这种自身命运与现实政治的疏离与矛盾,以及骨子里的这种反主流的个体人格,必然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这也决定了他无法成为主流而被淘汰的悲剧命运。
“英雄的无奈是感伤”也是“英雄的结局是结局”。
“堂吉诃德式”浪漫救世英雄嵇康“委身于主,死时为国丧。”士大夫的精神历久弥新,企业以绝技报天下,但可悲的是,他面对的却是另一条苍凉的英雄之路?!
感叹只有感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政治中,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先例?无非是“天下无英雄,所以竖子出名!”
历史也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嵇康在太行山问的时候,道士没跟他说什么,很可惜。嵇康非常失望。他当天就从太行山山顶下了山。黄昏时分,山上的树木沐浴在晚霞中。疲惫的鸟儿工作了一天,从远处回到了家...嵇康再也忍不住了,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突然,他听到一声长啸,从远处传来,像是大自然的声音。声音穿过高山、溪流、丛林,从远处传来,从道士那里传来。正是在这个时候,嵇康的内心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了生命本身的意义。那是道士给他的答案。
知生死,不该造成莲花杀。但世间的烟火和情怀,对他来说是那么的迷人和执着。他一生研究老庄到死都不明白的是“天有道,则为官;天无道则隐。”儒家的道理,必然是《广陵散》在今天已经绝对失传了!“哀叹和鲜血四溅的断头台的结束...
有,“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塔烟雨。”复杂的历史如何让人们看得清楚?生死可以实现,但历史不是这样的...
这段奇怪的历史我看不透,也不想看透。但我看到了嵇康和广陵散的故事向我展示的一个人生命题——
有一个价值,
破坏价值的价值。
它揭示了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评价一切的前提!
呵呵!“凤凰,凤凰,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辞狂》)。
灵魂回来了!嵇康不死,广陵唱!
注:1,《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停》。有两个来源。首先,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朝鲜大臣晏仲子与宰相夏磊有世仇,而聂政则与晏仲子交好。他为晏仲子刺杀韩翔,体现了一种“士者自知必死”的情怀。其次,东汉蔡邕写的《曹勤》中,说聂政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的父亲因为铸剑被韩国国王杀死。聂政没能为父亲的遇刺报仇,却毁容进山学琴10多年。我带着绝技回韩国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于是,在寻找机会入宫为韩国国王弹琴时,他从琴肚中抽出一把匕首,将韩国国王刺死。当然,他自己也壮烈牺牲了。(现在普遍采用这种认知。)
《广陵散》总谱四十五篇,分为指、小调序、大调序、正音、乱音、后序六个部分。郑铮过去常常对聂政的不幸命运表示同情;在肯定的声音之后,它表达了对聂政英雄事迹的赞美和歌颂。积极声音是音乐的主体部分,集中展现了聂政从愤恨到愤慨的情感发展过程,深刻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整首歌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发展和变化。一个是《正音》第二段发现的正音主题;另一种是先出现在大序结尾的乱调主位:正调主位多在段落开头,突出其主导作用。混乱的主题多用于段落结尾,使各种变化的曲调归结为一个音调不变,具有标示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广陵散的旋律激昂大方。它是我国现存唯一带有与猫哥战斗气氛的古琴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战斗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魏晋所谓崇德,是为了私利。这种崇拜只是偶然的。比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和不孝有关。(注:的心腹陆彬强奸了哥哥陆安的妻子,诬告陆安不孝,嵇康为陆安辩护,于是钟会趁机怂恿赵以不孝之名杀了他。不过,曹操和司马懿的确是有名的孝子,只是把这个名字怪在反对自己的人身上罢了。”(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的关系)
二、“膏体自炸,多了有害(注)”
“沧浪之水清,可以舔我的流苏;汹涌波涛里的水是浑浊的,你可以舔我的脚。”
——屈原《渔父》
竹林七贤中,唯一能与嵇康相提并论的是阮籍,他被誉为“活于世的大圣”(金毓中《阮思宗诗序》),“百代香花引诸圣贤”(李京重修阮思宗祠碑)。
提到阮籍,自然让我想到了酒。
悲剧哲学家尼采说:“艺术家不应该以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事物,而应该看起来更快乐、更简单、更坚强。为此,他们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一种活力和春天,并有一种永久的葡萄酒感。”(悲剧的诞生)
《晋书·阮籍传》对此有生动的解释:
这本书有帮助世界的雄心。魏晋之时,世间原因众多,鲜有名人拥有众人。原因是与时事无关,所以酗酒是常事。当初文帝想向梁武帝求婚,醉了六十天,欲罢不能。时钟会问你时事,你要因此有罪,就以醉酒免罪!
或许是因为酒的缘故,狄俄尼索斯的疯狂是阮籍的真实写照吗?也许就像狄俄尼索斯一样,阮籍的醉酒会不会有他最疯狂的另一层含义?
与嵇康的肯定不同,关于阮籍的历史,有很多说法。
历史学家对阮籍最痛恨的“罪状”有两条:一是阮籍为郑冲写了一张劝降王进的纸条;第二,他因为废除了政策而被封为侯,后来又奉之命当了特务(政策特务见《归归乡公纪》)。叶梦得说:“(阮籍)要为官员写《劝进表》。嵇康若有心,就该一棍子打死。”
历史总是以主流的态度下结论,从来不问出处!
黄侃在《怀诗补序》中这样告诉我:
阮公对玄理了解甚深,其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敬仰,所以包罗万象。迹其穷路,醉十日,盖已等南国临天,镜井如镜,大悲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以诗写之。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最复杂的人,他的精神状态也是最微妙的。他不像嵇康笔下的人物“君切”那样暴死,也不像单涛、王戎、湘绣那样投靠司马家,做了大官。他不躲也不做官,也是做官,但不是真的做而是敷衍。谨小慎微,弄巧成拙,比起散在中间,可谓“全身而远祸”。
这是在掩盖历史!
魏晋时期,正是儒道玄学与老庄玄学难分高下的时候,竹林七贤大多信奉玄学。任在《中国哲学史》中说:“他们以宇宙的最高本体为追求目标,希望自我与本体融为一体,获得某种境界,以安身立命,对抗苦难的现实。他们追求的本体是自然。”这也是嵇康提倡的,“越出名越自然。”说道。在意识形态上,他们无疑是边缘化的,是异己的。所以,不满足于才情,沉溺于山河,享受杯中之物,是他们表达个人情感的唯一出路。“我讨厌低空,大鹏也飞不高。”不言而喻,这是一种怎样的心酸心情?其实,阮籍在汉魏并不孤单。荀在前,在后。生在乱世,知道什么不该做,是道家的一种无奈,一种痛苦和悲哀,经过批判就能理解?我深深理解他,那个失望的英雄!
混乱而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人们做出两难选择,要么沉默,要么反抗。嵇康选择了后者,阮籍选择了前者。阮籍开始追求一种由儒入道的庄子式的精神境界。“承人间之美,希达节之度”。疾病的折磨,生命的短暂,政治的勾心斗角,仕途的险恶,构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忧患意识。“不过怨了一下,魂气飘了。一生如履薄冰,谁知心中焦急。”就是它的真实写照。他别无选择,只能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每天喝着它,醉醺醺地“住在别处”。
还有一个关于阮籍喝酒的故事:
孝顺。在我生命的最后,我在和别人下围棋,我想阻止它,就让它去赌了。然后喝了两桶,举了一号,吐血好几升。而且会下葬,吃个蒸午睡,喝两杯酒,然后背诀,直言自己穷,养个状元,因为吐了好几升血,把贫瘠的骨头都毁了,差点毁了。
越是失去生命意义的人,越是对生命乃至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最有可能转化为对生命的独特审美处理。
阮籍有多痛苦,从吐血就能看出来。他不愿随波逐流,又缺乏在政治上挑战司马集团或划清界限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或许是摆脱政治困境的最好办法。所以他骨子里的那种压抑所表现出来的颓废生活,可能也是他最深刻的生活,这种矛盾加深了他的痛苦,这种痛苦一直持续下去。他虽在司马氏集团,但仍依附于曹魏政权,仍体恤天下百姓与国家。他是一个“游子”,一个自己的“游子”。总的来说,它不同于那种忧国忧民,负重前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读书人。旅行者对现实和人生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汉末魏晋流民的作品,都源于文人对生死的体悟和生命意识的“自觉”。阮籍是这样,但又与此不同。他表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在他旷达的外表下,他见证了乱世的混乱。面对好友的斩首,他内心感到无比痛苦。除了笑和哭,他还能做什么?历史是不是对他太苛刻了?
如果说《与聚源山绝交书》给嵇康带来了荣誉,那么阮籍因为《郑冲劝晋王笔记》而遭受了最大的误解,这是阮籍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他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墨迹?不是没根据不写,而是全节本身?但一切都与想象相反。如果历史可以被人设计,那它就不再是历史了。然后死亡的消息传来。据史书记载,本该受到书信青睐的何,却在这封信中一两个月后死去?!这么短的时间距离,我不得不把死亡和字母联系起来。或许也不是不能猜测他因为违心的话而深深后悔自己;或许“为郑冲谏晋王”成了他生命的临时保护神,同时也是对他死亡的提醒。这是命运,还是造物弄人?历史的逻辑有时会在权力的威胁下失去严谨性。暂时不需要研究我这种不合理的历史猜想。人死了就白了。一个人死了,一切都会空。最终因抑郁症,阮籍死于靖远四年。
学者对世界负责!发誓对世界负责!这是历代文人的最高目的,也是现实社会中文人的基本认识。而阮籍没有?他自己能感受到的只有悲伤和苍凉。正如我为嵇康之死叹息一样,阮籍也应该被哀叹。微妙晦涩的人生轨迹,任其流而不浊的落寞与孤独,只能让阮籍醉生梦死,终生吟诗,轻叹“小人计其功,君子知其常道,不惧死而吟诗。”老死。
我认为...
阮籍以醉态闻名,嵇康以沉默致远;阮籍醉酒避祸,嵇康被寂静之声屠戮。那些通过不同路线达到同一个目标的人的体验是如此的不同!
如果人生从阮籍的《醉酒》往前走一步,就是嵇康的《广陵散》,如果人生从嵇康的《广陵散》往后退一步,就是阮籍的《醉酒》。这次撤退其实是一条生死之路!
太可惜了!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一代风流人物就这么烟消云散了。生者隐于迷幻,死者融于苍穹,留给后人无尽的坎坷...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的七位名人:阮籍、嵇康、单涛、刘玲、阮贤、湘绣、王戎。他们无拘无束,经常在竹林下,唱歌喝酒。最著名的饮酒者之一是刘玲。刘玲说:“生刘玲,以酒之名,一饮一迎,五斗解”;& lt& lt葡萄酒谱> & gt刘玲经常随身带着酒壶,骑着鹿车,边走边喝,一个人拿着挖掘工具跟在车后。当她死的时候,她会就地掩埋。阮贤喝酒更不要脸。每次和宗仁喝酒,他总是用一个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子。大家围坐在酒盆旁,用手喝酒。猪来喝水,但不急。阮贤也加入了猪群一起喝酒。刘玲曾经写道& gt一首歌,大意是:我走得无影无踪,住得无房,行动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我是停下来还是走着,我总是手里拿着酒杯喝酒,但酒就是生意,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别人越想评论,自己就越想喝酒。当他们喝酒的时候,他们会睡觉,他们会精神恍惚。在寂静的地方,即使打雷,他们也听不到。他们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道天气是冷是热,也不知道世间的欲望和感情。刘玲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和长期分裂,统治者对部分文人的政治迫害,使得文人不得不以酒消愁,或以酒避灾,以酒后的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据史书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想为儿子向阮籍的女儿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让司马昭没有说话的机会,一一作罢。这些东西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