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白马藏族聚居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的藏汉文化交汇点,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 * *出生,* * *存在与其他民族叠加的综合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白马河谷和文县民保沟的高山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其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村落布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住宅建筑;结构;区域文化
特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丰碑,是集艺术、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也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风格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质等环境因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同时,相邻民族之间的建筑文化也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些* * *特色,所以必然会积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聚居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的藏汉文化交汇地。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条走廊上,所以白马藏族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 * *出生,* * *存在和与其他民族叠加的特点。因此,他们的民居建筑不仅是陇南秦巴山区特殊地貌和气候的体现,也是陇南多民族聚居繁衍的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民族文化的长期传承和融合,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以收文日期:2011-O8-28.90显示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
白马藏族作为古氐族的后裔,很早就进入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在这里生活。《华阳国志》记载“地险有桑玛”,反映了目前陇南白马藏族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状况。据史料记载,苗族的居住形式是“土坯房”,而《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树,民以板为室。”《南齐书》描述得更为详细:“宫果园仓位于上平原,所有房屋均为木墙,所治之地名为洛谷。”“九落古”即现在陇南市西和县丘迟山附近的“罗瑜”,是古代边政泉阳的核心区。关于白马藏区板房的形制:在《清道光年间龙安府志》中可以找到一个具体的记载:“范敏(这里的范敏,也就是白马藏人)居住的房屋,四周都是土墙,高两尺,上面竖立着小柱子,上面铺着松木板,分一层和两层。下面一层都是牛羊,中间一层住人,三伏天就搬到顶楼。”可见“板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木板覆盖屋顶。
目前,陇南白马藏族民居的结构形式仍体现出“土墙板房”的一些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的三层结构的民居风格早已被淘汰,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多为二层土木结构。由于板房屋顶寿命短,容易漏雨,随着白马人居住条件的改善,在保持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屋顶已基本铺上了瓦片。目前,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一带的藏族村落,仍保留着大量的板房,当地俗称“叠板房”,反映了生活在同一地域、居住状况相同的各民族居住文化的趋同性。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北岸的山区,以及石基坝乡民宝沟的雪宝寨、宝子坪村。村落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平均海拔约1.700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使其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色和村落布局上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1)内部结构。
陇南白质藏式民居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特征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中国南北方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和环境,形成了古代窑洞和窝巢两种基本形式。窑洞是北方民居的雏形,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居住形式也从“窑洞屋顶”逐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巢居是南方民居的雏形。南方气候潮湿多雨,蛇虫多。因此居住形态也由树上搭窝转变为干栏式建筑,最终形成了南方的“斗穿”木结构民居。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通过有效利用干支式建筑的下部空间而形成的。陇南白马藏族的居住地虽然海拔比较高,但是地处甘肃南部,气候比较潮湿多雨。因此,南北气候的过渡带特征使得其住宅建筑的内部结构也融合了两种传统建筑结构。
“土墙板房”是南北建筑融合的见证。经过历代的演变发展,形成了斗穿结构的两层木结构建筑。屋顶向两边倾斜,一层用来居住,二层用来存放食物和杂物。据当地白马人介绍,陇南白马藏民的木结构建筑以前是三层,下层用来饲养牲畜,上层用来存放食物和杂物,中间用来居住。但根据笔者目前对白马村的调查,基本都是两层的木结构建筑结构,三层的木结构建筑已经完全淘汰。一方面可能与三层木结构建筑的难度和材料消耗有关;此外,还与卫生条件和保暖性能有关。在下层圈养牲畜时,由于空气对流,在人居住的中层形成空气污染。同时住在高山的人在低层取暖,所以两层的木质建筑更适合人类居住。
陇南白马藏式民居内部木构架体现了斗式建筑稳定性强的特点。各种木质构件纵横交错,紧密相连。主要的木质构件是柱子、檩条(横梁)、椽子、阁楼木和地板。与北方民居相比,突出的特点有:一是柱多,每个房间之间有5个空间。二是充分发挥“檩条”的串联功能,每个隔断中竖向排列的五根柱子由特殊构件“檩条”连接,檩条为方形木构件,与柱子榫接,将柱子竖向连接成一体,体现“通斗”住宅建筑结构的独特性;第三,檩条多。陇南白马藏式民居的檩分为中檩、次檩和檐檩。中间檩条位于屋脊,檐檩条位于前后檐,第二檩条以中间檩条和檐檩条为界。上下两层之间有很多阁楼木,阁楼木上面铺着木地板,把上下两层隔开。阁楼木不仅具有分隔上下楼层的作用,还具有水平连接和稳定立柱的作用,从而使整个木框架形成一个更加密实稳定的整体。由于这种独特的内部结构,各种木构件都有榫头,相互之间连接紧密,更符合稳定的力学原理。因此,与北方抬梁楼相比,它不仅建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而且抗震性能强。
(2)分离式组合结构。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与陇南汉族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异。陇南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多为三房组合式结构,院落多为三合院、四合院组合式结构。但由于高寒地区建筑基础狭窄,造型较小。正房多由三间组成,桥台较高,整体高于左右厢房,主次分明。主要房间的进深一般在3.5-4米左右,间隔4.5米左右。主房一楼多由两间房相连,层高约2.5米。卧室西边隔着一个房间,两个房间由门厅相连,也有三个相连的结构。在大殿中央,通常有一个供奉祖先的深柜(又称神柜)。东边有个壁炉,壁炉旁边有个大木柜。厅堂既是白马人聚会、讨论、祭祀祖先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取暖、做饭的生活场所。左右厢房相对较低,多为两三房形式,以卧室为主。中期,一间厢房的下层往往留有一扇房屋式的门,与房屋有机结合,形成灵动独特的空间结构。
白马村很少见到完整的四合院式的复合结构,也没有倒挂的房子。大概是高山当地条件的原因,倒挂房屋的建造会使庭院更加狭窄,不利于采光。所以它的院落比汉族人家的四合院更加紧凑,房屋之间紧密相连,把院子紧紧围在中间,小巧而安静。目前陇南白马村主要房屋多为四房、五房或六房,视家庭经济条件或基础条件而定。左右两侧的两个房间多以“山围檐”处理,即把走廊的左右两侧和相应檐下的空间围在左右耳室的空间内,使左右耳门相对并垂直于正门,当地也称之为“窝檐”,一个是厨房,一个是卧室。外部走廊上设置木楼梯连接二楼,厢房内部设置部分木楼梯,中间留有宽敞的走廊,前面有开栏。内部一般用单间隔开,中间的房间是客厅,间隔4.5米左右。大多数现代住宅建筑将两个房间连接在中间,使大厅宽敞而宏伟。因为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厅里没有火坑,演变成了现代民居的客厅。
第二,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征。
民间建筑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实践场所,也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营造的精神文化空间。通过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传达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意蕴。“土坯房”不仅反映了白马藏族居民的特殊生活状态,而且传达了一种朴素自然的审美特征,而-92独特的内部空间结构和装饰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建筑装饰的内容从性质和功能上可以分为建筑结构和材料本身所呈现的抽象形式,以及通过雕刻和描绘而装饰在各种建筑构件上的具体图形,共同构成建筑的整体审美特征和民族文化意义。传统的“土墙板房”白马藏式民居是白马人利用居住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而建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建筑形式。厚重坚实的夯土墙,轻巧灵活稳定的木结构建筑结构,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屋顶门窗,自然有序的叠层木屋顶,既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功能,又通过其结构和材料传达出来。
在一般的住宅建筑中,装饰部分主要集中在门窗、山墙和屋顶。陇南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对外山墙处理自如,一般无装饰。一层山墙为夯土墙,上层山墙由木板和竹笆构成,直接承托屋顶,形成自然简约的“悬山式”结构,因此没有顶部装饰;因为屋顶用木板覆盖,所以没有砖纹装饰。前面的门窗和纵横交错的木墙成为装饰的主体。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大部分白马藏族民居基本没有装饰图案,经济条件较好的则在门窗上雕刻动物和花卉图案。白马藏族传统民居的门窗结构相对固定。整个屋顶都是封闭的,门窗周围用木板装饰。下层的正门多为两扇组合门的形式。左右窗户用窗花装饰,上层没有门。只有中间或左右两边留有装饰窗花的窗户。展馆的整个屋顶部分形成了有序交替、均匀变化的平面形式,而窗台上多变的抽象图形打破了展馆的单一性,产生了巧妙的形式对比和丰富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基于建筑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一些传统民居的门窗上雕刻有动物花卉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多位于门扇中间的框格板,以及门楣、过梁上。白马藏族信仰自然神,因此其民族图案的形式和文化内涵与汉族不同。在内容上,它们大多表现生活环境中的自然花草和动物,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而不像汉族的装饰图案,通过谐音和双关,包含更多的伦理文化意义。在造型上,这些动物花卉图案表现出鲜明的写实倾向,而不像汉族花卉图案那样表现出鲜明的程式化因素。动物花卉图案在造型上简单朴素,在雕刻技法上大胆粗放,注重讴歌和赞美自然物,而不注重对花草树木的精雕细刻,因此图案物的造型呈现出简单生动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意味。
三、陇南白马藏寨的村落布局。
作为一个地理范畴,它既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也是生活在这个空间中的群体。这是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村落,重点是村落文化的主体——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陇南白马藏族的村落布局结构是由其生活区域的特殊地貌、自然资源、民居建筑形式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和变迁,但其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因素。由于古代长期的民族矛盾,白马藏族被迫选择环境险恶的深沟、深山、密林作为栖身之所。
这不仅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板房”建筑结构,也促成了他们村落布局的基本形式和格局,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由于陇南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山地区,他们的房屋主要是根据山势而建。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村民居基本都是南北朝向的统一布局。这种朝向的房子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有些村子的房子也不是南北朝向的,而是根据地形布置的。由于高山地区坡度大,平地少,白马藏寨的房屋不仅院落狭小,而且距离较近,高差较大。而且房屋为两层木结构建筑结构,在布局形式上形成了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有序排列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实现了房屋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是自然雕刻的自然美,而不是人为的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白马村的发展,白马藏族民居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马村交通、通讯、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与中国文化融合的步伐,其民居建筑在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白马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一种是改善和修缮传统房屋,另一种是彻底拆除和重建旧房屋。在基本结构上,现代住宅依然延续了传统住宅的两层木结构建筑结构,但在造型上比传统住宅高;在组合结构上,现代住宅多由四、五、六个房间组成,中间的客厅采用两室相连的形式;传统的“土墙”逐渐被砖墙取代;在门窗结构方面,我们大量借鉴了当地汉族人的房屋。大部分的正门都是由六门或八门组成的。白马人家的门窗大部分都涂上了各种颜色,有的完全是现代感的玻璃。容易腐烂漏雨的“板房”屋顶换成了瓦顶,屋顶上还有屋脊装饰。瓦沟用白漆填平,衬托出蓝白相间,呈现出干净活泼的现代特色。白马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在不断提高,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也在不断弱化,这不断给我们研究和保护白马文化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继承白马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科技文明,促进民族发展,是我们研究白马文化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资料:
【1】徐万邦,齐清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光华。先秦时期甘肃的民族(1) [J].西北民族研究,20133,(3)。
[3]刘智扬。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以白马藏族民居变迁为例[J].民族研究,2011,(3)。
[4]袁智慧。洛古市武都县遗址的初步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86,(3)。
[5]刘俊祥。中国艺术通史原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刘·。村落——民俗传承的生存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