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阳先人物介绍

乔阳贤

乔阳先,男,盐城建湖县人,乔炳义子,汉族,曾是一名教师,毕业于上海卫生学校。上海华东医院主任医师。他的父亲乔于冰有三个儿子和一个中年儿子乔阳先。在乔冰的培养和教育下,每个人都取得了成就。养子乔阳贤,全国名医。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上海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委员,闸北区第一、二届人大及区委委员,区卫生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静安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乔阳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盐城建湖县

出生日期:1914

死亡日期:2004年

职业:医生

毕业学校:上海卫生学校

代表作: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急黄症(血清肝炎)。

个人简介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血液病、肝病、心脏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尤其对血液病、肝病、心脏病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除了日常的诊断和治疗,他还负责高倩官员的医疗保健和外宾的治疗。曾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金匮要略》等讲座中授课,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主办的结核病继续教育大学讲授中医治疗结核病的课程。上海市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文献馆主办的1 ~ 5届中医研究班担任老师,全国第一届名老中医专家学术传承导师。

荣誉成就

发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黄疸型(血清性肝炎)》、《冠心病的辨证治疗》等论文40余篇。合著《结核病防治》、《当代名医临床精要(血瘀》、《冠心病》、《怪病》、《不孕不育》等十余部著作。),以及肝病防治新理论。198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表彰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为医学发展作出贡献”;1989年入选《上海当代名医传》;1994年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1995年入选《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词典》;并于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老中医”。

科研成果

采用凉血止血治标、温肾健脾的方法治愈急性危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治疗幼女性早熟,从手淫给肝肾男孩降火开始。2月,1997,65438第二次参加“华佗杯”论文大赛,获得特等奖。

滋阴扶正,宽胸祛湿,治疲劳,饮1998获“华佗杯,新医药的新药”国际论文大赛金奖

学术观点

第一,注重医德

虽然医术过硬,但是没有医德是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虽高,但没有医术是不可能治愈所有疑难杂症的。所以作为一个卫生工作者,用医术攻道德是不可或缺的。这个论点不仅是每个后人的第一课,也是他要求和对照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重视脾肾

肾是先天的,脾是后天的,补肾应该是健脾的第一步。气为帅血,血为气之母,所以补气应先于益血。

脾肾论

肾精属阴,肾气属阳,肾阴也叫真阴,肾阳也叫真阳,肾阳充足,肾阴不足。而且肾的阴阳在人体内不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还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所以肾精是骨髓的生化活动,肾精不足是骨髓的生化不足。

李钟郁说:“谷入胃,陈溢入六脏,则气出,与五脏相和,则血出,而人力资源以为生者也。”说明脾胃消化使血生气。五脏生成云“肾骨合也”“其主脾也”。即表明脾肾关系,与现代医学“肾主骨”、“血生于骨髓”的论点相同,表明脾肾是气血的主要器官。

精血交替,精血充盈,精气贫乏,所以贫血患者脾肾的盛衰是主要关键。

2.论气血

气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五脏阴阳升降,除非气不升。”宋说:“人以气为主宰,阴阳盛衰也是气。血受欢迎的原因也是气。荣威运化之所以也是气,五脏相托之所以也是气。从杨所说的话中,人们认识到气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临床治疗中可以看出,补气补血的关系是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是内虚补血的常用方子,但这个方子中黄芪的补血作用比当归大5倍。为什么?这就是“阳同阴”、“失血者益气”的说法,也就是“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从气的动力来看,化气之品,对祛瘀之力贡献极大。例如,如果在活血化瘀方中加入行气舒肝剂,祛瘀的功效会更强。比如血府逐瘀汤除了桃红四物汤,还有疏肝理气的四逆散。临床上,本方对因瘀血引起的头痛、胸痛、经行不通、口唇紫暗等症颇有疗效。,说明活血理气的产品对祛瘀有很大的帮助。

3.“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虚为主,主要与脾肾(尤其是肾)有关。我们将其分为“阳虚为主、阴虚为主、阴阳两虚为主”,有时伴有血瘀或血热等。治疗上,以调理阴阳为主,滋补气血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如果有并发症,要标本兼治,做到祛瘀活血,清热凉血(调理阴阳主要指脾肾,尤其是肾阴肾阳)。

“白血病”在外表上多为实证,实际上本质上是虚,实质上是实,尤其是后期。其症状非常复杂,一般分为温病型、血热型、血瘀型、肝郁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等。在治疗上,根据症状的复杂程度采取辨证的方法,或先治疗症状和体征,或标本兼治。

4.湿为血瘀,血瘀为湿郁,利水有化瘀之力,活血有渗湿之力。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既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相互转化。尤其是一个人正气不足的时候,就会乘虚而入,而湿邪是六淫之一。它不仅可以单独造成危害,还可以与其他邪恶结合。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脾(包括肾和肺),所以脾阳虚会造成“湿困脾”而致病。重型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湿瘀为主,故常用活血渗湿。利尿和活血是有一定区别的。湿重于血瘀者,以利水法为主,血瘀明显者,以祛瘀法为主。但湿重血瘀不明显者也要加用活血药物,血瘀不明显者也要加用嘉利湿剂。这就叫“利湿有化瘀之功,活血有渗湿之功。”从病理上来说,凡是湿蕴者,必致血瘀,血瘀者,亦必致湿蕴,所以在治疗上必须兼顾两面。

用药特点

利胆化瘀,巧用大黄;益气养阴,巧用二参。颜某某,男,31岁。首诊1988 3月31。主诉:黄疸持续了十周。

自述肝区疼痛,食欲中等,食欲偏冷,但吃后感觉腹胀,口苦,睡眠不好,皮肤瘙痒,出汗不畅。大便小而难闻,稀而黄,表面油滑,尿暗黄色。

诊断;情绪低落,苦脸,暗黄色的眼睛,黄紫和干燥的皮肤。第二个手指按在肝大肋下会疼,脾大肋下不疼。心肺、舌苔粗糙、脉弦数无差异。

辨证:肝胆湿热,血瘀。

治疗:清肝利胆,解毒化瘀。

处方:茵陈15g、大黄(下)5、炒栀子6g、龙胆草15g、当归15g、红藤20g、败酱草30g、甘草6g、柴胡5g、赤芍9各)、枳实5g。

二次诊断:4月7日:服药后腹胀缓解,肝区疼痛好转,皮肤仍痒,舌苔厚腻,脉细。

处方:四川大黄增加到8g,喜树增加到18g,然后服用14帖。

第三次咨询:4月23日。肝功能复查总胆红素11mg%,1 min胆红素3mg%。谷丙转氨酶和浊度试验正常,肝区肿痛和皮肤瘙痒不明显。舌苔薄腻,脉细。如果提前达到了效果,就要依法进行益气养阴的治疗。

处方:茵陈15g、大黄(下)9g、栀子(各)6g、柴胡5g、赤芍(各)15g、生地12g、枳实5g、甘草6g、米仁30g、龙胆草15g、当归65g。晒干的人参2g,西洋参2g,另一种煎汤泡茶,一天两次。

服用7剂后,总胆红素为6.2mg%,1分钟胆红素为2.1 mg%,再服用7剂。服药后黄疸逐渐消退,睡眠变好,肝肋骨刚到,皮肤瘙痒消失,排便也有所调整。复查总胆红素降至5.7mg%,1分钟后胆红素降至1.2mg %。要求出院治疗。出院后门诊随访时,采用三种方法增加损失,其中四川大黄用至12g;;7月21复查,黄疸全部消退,肝功能全部正常。半年后,我将恢复全职工作。

注意:胆汁淤积性肝炎是一种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症状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三次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虽正常,但胆红素逐渐升高,最高达33.2mg%以上。会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黄疸持续;(2)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明显偏高。表现为肝胆湿热,如黄疸、肝大而痛、口苦口干、恶寒、腹胀、皮肤瘙痒干燥;大便不舒服,量少而稀,颜色发黄,表面像油;尿液呈暗黄色;舌苔粗糙,脉弦数等等。其病机为湿热脉象,肝胆郁滞,肝气不泄,胆汁不循常道,渗血溢肤。故用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凉血退黄。病人今天大便稀,是否能用。其实大黄有攻郁化瘀、凉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重的病例。在实际治疗中,大黄以祛瘀凉血、利胆通腑为主,且用量逐渐增加。生大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排便不畅、色黄量少、面油的特点,加上腹胀、舌苔粗糙、脉数、湿热阻肠、腑脏不畅,但用大黄也无妨。不仅没有拉肚子的坏处,反而使大便由难受到清爽,由稀薄到有形状,其他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实验室检查1分钟总胆红素和胆红素逐渐下降,这不是一味大黄的结果,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大黄还有另外两个作用:一是与赤芍、当归配伍,活血化瘀;其次,配合喜树凉血、祛风止痒。用此药既能利胆退黄,又能化瘀活血改善肝郁。总之,一味地用大黄,有利胆通腑,化瘀活血,凉血止痒的功效,在方中画龙点睛,真是妙不可言。

晒干的人参和西洋参以汤代茶,两者合用,有很强的益气养阴之功。他们合煎的剂量比例取决于疾病的需要。口干、心烦、睡眠不好、异常疲劳都是因为气阴两虚,所以要扶正补虚,紧急用生晒参、西洋参一起补气养阴,强身健体。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医学理论

乔洋治疗血液病的经验

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因造血功能低下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根据其症状和体征,可见于血证和体虚。初诊时目睹血虚,重视血虚的治疗,从第一天开始,调理脾肾,辅助活血化瘀之品。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骨髓造血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和成熟释放。如果气虚,血液循环缓慢,也会造成血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止血和出血过多时慎用活血化瘀法。一方面,出血后有经血析出,祛瘀可以促进再生。另一方面,出血停止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常采用温补脾肾的药物治疗,活血化瘀药物通过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有益于骨髓,促进造血。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病情凶险,如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俗称“血液学癌”。根据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白血病属于血证、劳伤、积病范畴。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属于温病范畴的,按温病处理。临床虚实互见。白血病为“邪物”,治疗以攻邪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破其神。犀牛角(水牛角代替)入血,能凉血散血,降低白细胞。血证患者常选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马兰根、射干等具有解毒抗癌作用的中药。白血病也是常用药。

乔阳贤老中医治疗血证的经验。

来源:陕西中医1986;7 (1): 447摘要:一、新病多由火引起,火气盛,逆血而行。病位在血,病因常为气。然而,区分气虚和气虚与火有关。太热则为火,过度则为火。如果是热的,那就是真气,但实际上气会逆乱而行,逼血而冲。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同时辅以降气药或降逆药。上出血多以降逆药物治疗,意为“血下之行顺”。比如肝火过盛,肝气上冲,血运上运,导致吐血、鼻衄,请选用秦艽、黄芩、牡丹皮、生地等。如阳明因气火上升而吐血,常以泻心汤为降胃导血主方治疗。黄芩、栀子、车前子等。常用于清肺药,如薤白散,热伤肺络,气上而致血咳出血。在火感炎的检查中,用大黄清理实火,使其能引血下行,活血凉血,止血。

第二,久病多因虚热气虚。出血久了容易排热,出血就降热。所以血热出疹,热久随血,气损随血。临床上以气阳两虚较为多见,或者热像较少。用药趋向温性,治血要理气,先补血益气,气吸血,脾主血。采用温中、健脾益气、滋养生血之源的方法,是血证补血法的关键,也是热少气衰血证的有效方法。

第三,血证多见于湿瘀互结的患者。除出血表现外,常伴有痰湿象。湿滞易致血瘀,血瘀易生湿。活血利湿,利水祛瘀。只要有湿浊的邪气内涵,就有可能采用瘀湿兼治的方法。服药时,他认为血证湿时不宜骤用涩药,血多时不宜纯用油腻补药。相反,在祛湿、活血、止血的产品中,往往使用益气养阴但不油腻的药物。

四、大出血的早期预防是指出血多,或热入血,或邪毒血瘀深等等。早期预防可以大大降低大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所谓“早”是指:一是早期发现急性综合征的症状,主张失血病人脉搏慢,预后好。如果脉搏紧、急躁或有力,则是不祥之兆,要注意防止再次出血。第二,早期截断,控制出血,或防止出血进一步加重。如急性白血病伴有大出血证,火毒邪重,临床表现似热病,宜攻实为主,补虚为辅。实证研究中要泻火,釜底抽薪,火消则养血安,宜早用大剂量寒凉之品。取清热解毒,清理真火之力。只要看到热毒严重伴有烦躁,或者精神状态稍有异常,在清营、凉血、活血、解毒两方面都可以用,防止证候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