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辅助过滤软件
在大众的印象中,医生似乎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职业。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洁癖,注重卫生,带头抵制垃圾食品;他们会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和体面的生活,他们永远不会缺少朋友。面对疾病,医生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毅力,会迎难而上。在普通人眼里,医生是精英的代名词。
但这是真实情况吗?在医生吐槽大会《肖健》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颠覆人们对医生认知的东西:
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解远不止于此。很多时候,在门诊和手术室之外工作的医生,他们的付出是看不到的。人们也很难理解医生在处理人类疾病、衰老和死亡时的真实内心世界。
用垃圾食品犒劳自己。
人们总是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医生。他们穿着笔挺干净,白大褂也是常新。如果是男的,他一定有一头看起来喷了很多发胶的整齐的头发,还有一把每天精心打理的清爽的胡子。如果是女人,除了飘逸的秀发,她还会化着精致的妆,即使晚上回家睡觉,她还是会像半永久一样挂在脸上。
然而,现实中的医生真的是这样的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生李莉说,一个处于培养期的医学生应该是这样的:头发略油腻,但还没到有光泽就一定要洗的地步;眼睛下面有两个黑眼圈,并伴有肤色暗沉,额头和鼻子上有散在的痘痘。你会看到这些年轻的医生们逐渐丢掉帆布鞋和球鞋,换上一双常年穿着的破洞鞋——以丑和难搭配著称的单品。
东直门医院的骨科医生杨继洲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也是时尚绝缘体。“基本上这个夏天,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两条裤子轮流穿。到了医院后都是工作服,也就是说来回路上都穿着。”
为什么电视剧里的医生形象和现实中的差别那么大?如果你知道一个医生每天的工作安排,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有点邋遢。
杨继洲的一天从早上6:10开始。他的骨科属于外科。每个工作日,他都需要7点20分到医院,从查房开始一天的工作。周一周三周五是手术日,一个接一个的手术填满了一整天;周二周四是门诊日,他一天要看几十个病人。按照医院的系统设计,专科门诊大概有30个左右的预约号,但是中午会有一些老患者或者额外的预约号,所以咨询时间会延长到下午2点半。之后,他可以吃午饭。下午下班后,5点,工作还没结束,还要继续查房,开医嘱,然后交给其他医生。
▲?有时候太累了,医生会直接坐在地板上休息。图/视觉中国
甚至当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医生还在工作。很多患者会在半夜上网咨询问题,病房内危重患者的情况需要持续关注。杨继洲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需要集中精力在整个时间内完成。
李丽在训练阶段的工作比较琐碎。早上他要查房,换药,写医嘱,写病历,出院。下午他帮主刀医生连续做多个手术,站三四个小时。他晚上的时间也是留给学习和科研的。没有病人电话的时候,他就收集病例和标本,做实验,写毕业论文,准备考试。
另外,很多医生要上夜班,作息被动不规律。很多医生都处于休息不足的状态,虽然好像每个医生都有洁癖。“有一种强烈的无菌感,但休息室里很乱。累坏了,就歇一歇,在这里睡一会儿,也顾不上了。”
对医生来说,时间是宝贵的。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医院,5分钟或者10分钟吃完都是正常的。医生很难参与育儿。杨继洲的儿子还在上小学。每天早上他儿子去上学时,他都在医院里巡视。放学后,他还在手术台上或诊室里。这些年,他没有送过儿子上下学,甚至不知道上学的确切时间。
麻醉师顾世杰,没时间谈恋爱,至今单身。他觉得医生的疲劳是一种无奈。“我太累了,下班后只想呆在家里看书。”因为没有时间去想怎么休息,怎么玩,吃什么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晚餐是我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我没必要吃得这么快。我就犒劳自己一个汉堡和炸鸡,都是垃圾食品。”
▲?医护人员在小休息室吃外卖。图/视觉中国
许多努力都被忽视了。
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知之甚少,还有那些在医院庞大而精细的体系中很少见到的岗位和付出。
张士民在协和医院检验科工作了43年。在这个国内著名的医院里,各种类别的检查有上百项。每天,他与团队中的五名同事一起检测2000多个样本,包括血液、尿液样本、粪便和各种细菌和真菌。
他还在窗口工作,接收病人的粪便样本。有一次,他看到病人用纸把装尿液的塑料容器“里三层外三层”包好,然后递给他。病人认为尿液是脏的,但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正常的尿液在刚排出时甚至是无菌的。
张士民早就习惯了处理粪便。“我们经常处理完病人的标本,洗完手,转头在旁边吃东西。我们把它当成能反映病人健康信息的标本,不去想其他的。”
在一位检验医生看来,经过几十次检验,尿液可以成为判断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血液,在实验室里,80%的检测都与此相关,涉及上百种。同样可以作为依据的,还有人们不喜欢的粪便。
三年前,张士民遇到了一个有点特殊的情况。在临床医生的描述中,患者感到恶心、作呕并呕吐,粪便中发现金属,还有腹水。这些症状加起来有十几种,互不相关,难以联系,更难以判断问题的根源。临床医生别无选择,只能委托张士民对病人进行测试。
因为病情太复杂,一周后,协和医院召开了全院大会诊。轮到临床实验室报告时,张士民提到他在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三种寄生虫。根据他提供的检查结果,医师确定了病因,患者3个月后治愈出院。
对于医生来说,检验科医生是“医生的医生”。现代医学讲究证据。很多疾病是不能通过看和摸来诊断的。实验室数以千计的检测报告,能以准确的数据反映患者身体的变化,是患者进入医院后接受的第一个诊断。
有时候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况,张士民也会和几个同事一起讨论,为什么仪器显示的图像不一样,和显微镜下看到的有什么关系。他还会和临床医生沟通患者的背景,然后核实报告是否可以发给患者。和实验室类似的还有放射科和病理科,是医生最好的助手。
尽管实验室医生的工作如此重要,张士民发现“收集标本的窗口非常有趣。你会看到有人叫我们‘师傅’,有人叫我们‘护士’,有人叫我们‘你好’,还有人什么都不叫,却叫我们‘医生’。”这些名字直接代表了公众对实验室的印象。
实验室有生物安全要求,不允许患者随意进入。人们很难知道完整的检查过程是怎样的,有多少人参与检查。所以“普通病人去看病,好了会感谢医生,却很少有人想到检验科医生。”
▲?现代实验室,常规血液检测流水线。图/由受访者提供
针对自己体内有三种寄生虫的情况,张士民自费100多元买了5本相关书籍,下班后熬夜学习,才意识到这些症状可能与寄生虫有关。“申请买书审批也很麻烦。我想着100多块钱,就是出去吃个饭,我就直接买了,不过帮了我大忙。”现在,张士民的家里有整整一书架的医学书籍,都与各种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有关。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应迅速开发检测新冠肺炎的方法,实现快速检测,并完成数万人和数十万人的大量筛查。这些成绩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和检验医生的努力。
对于更多的临床医生来说,手术台之外的那些努力通常是看不到的。
在医生面前,人人平等。医生应该耐心地向每个病人解释他们的病情并提供治疗方案。杨继洲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情绪化的事情”
但回家后,他家感冒发烧,他会直接说:“没事,吃药就好。”这两种态度一对比,家里人会觉得“你不把我当回事,太冷淡了”。家属认为医生关心病人多于关心自己。
杨继洲偶尔会遇到一些不容易沟通的病人。即使他有情绪,也要保持自己的职业素养,但有时候这些情绪没有调整好,会被带回家庭。“看到孩子调皮,我忍不住说几句。我说完就后悔了,孩子不容易。我不会生火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在他看来,“医生其实就是服务人员。”
▲?图/视觉中国
医生也有无奈的一面
人们认为医生是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但根据丁香园?丁香人才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院薪酬调查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全国专科医生平均薪酬为25.3万,二三线城市为1.9万,低线城市为1.28万。很难匹配医生的工作量。李莉说,“医生要做的事情多,责任也大。”
几天前,房山区出现了几起新冠肺炎病例。杨继洲的一位同事恰好和其中一名感染者住在同一个社区。同事周五晚上下班回家,到家发现小区关门了。如果他此时继续回家,将被限制外出旅游和在家工作。对于医生来说,这其实相当于一次难得的、名正言顺的休假机会。但考虑到医院里的病人还需要他,他没有回家,转身回了医院,然后住在医院休息室。杨继洲说,“当他需要做出选择时,他首先考虑的是病人。”
大家都觉得医生无所不能。其实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会觉得很无力。
李丽在医院的时候,半夜接诊了一个腹痛难忍的女人。经诊断,她发现小肠破裂。她老公陪她去做检查,看起来很焦虑。经检查,李丽发现该女子腹部有明显钝器外伤。当被问到为什么受伤时,病人保持沉默。李丽推测她可能受到了家暴,但当时不能直接揭发。
在医学生的考题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医德问题:如果你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丈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会告诉妻子这件事吗?正确答案是:没有。
患者不仅是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人。医生的工作是给病人治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医生要时刻尊重病人的主体性。
人们认为医生是在无所畏惧地与疾病作斗争,但在疾病面前,医生更加敬畏。
很多人不知道,很多疾病是不能完全治愈的。人们理解的治愈,其实就是“保养”。一个生过病的人,不可能把身体机能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
比如李丽,已经形成了无法治愈的病理性近视。“近视手术的原理,要么是将人的角膜变薄,要么是在眼中植入人工晶状体,达到相当于佩戴一定度数眼镜的效果。你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你没有被治愈。做过近视手术的人要非常小心保护眼睛,否则很容易再次近视。”
很多疾病一旦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就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后果。
杨继洲在攻读硕士学位时遇到了一个病人。送到医院之前,他没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耽误了几天,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走出手术室,他一整天都没说话。“这一幕对我打击很大,觉得人太小了。”
▲?图/视觉中国
麻醉师顾世杰曾多次遇到“人快死了,送医院抢救”的情况。“医生知道什么叫无奈,但家属不愿意放弃。这时候他们很无助,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绝望的。”
因为职业性质,医生是直接面对人的衰老和死亡的人。李丽的室友在ICU工作。“他照顾六个病人,一周走四个,整个人都崩溃了。”
因为工作压力和强度太大,有些人会离开医院和手术台,从事医疗相关的工作。李丽的同学有的去医学杂志做编辑,有的去药品生产企业做新药临床评价。
李丽觉得自己是个逃兵。分科室的时候,他选择了眼科,因为“这里生老病死不多”。他逐渐学会了在医学上如何面对死亡。在一本书上,他看到了癌症专家的研究,发现患者在面对自己患癌的消息时,心理变化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不敢相信,感觉医院是误诊;第二层是愤怒。为什么是我?第三层是讨价还价。我愿意把我所有的收入都交给上帝,让我多活20年。第四层就是接受这个结果。其实这也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变化。
李莉说:“看了这本书,你会想得更开。”
杨继洲仍然愿意做一名直面死亡、做出果断决定的医生。“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减轻人体的病痛,是一种很大的成就感。”同时,医学是一门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每个医生都必须保持自己的学习习惯,这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快乐的重要来源。“即使站在最前沿,也要勇于更新自己的知识和关键技术,接受新事物。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有一个包容的体系。我很享受。”
张士民上个月刚刚退休,但是他认为他可以继续他的学业。除了时不时与医院或学校的同事交流工作经验,他还开通了微博账号,有空就发布自己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标本照片。
经常有医学生发图片@他,问他:“老师,帮我看看这是什么?”五个月大孩子的粪便涂片。”他仔细观察后会回复:“这不是应该在粪便里的东西。再看一眼。
▲?显微镜下尿酸结晶。图/张士民微博
对他们来说,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长期保持学习和自我更新。
在《无法框定挑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普通人要想成为医生,会遇到哪些更具体的困难。对他们来说,从选择当医生的那一天起,挑战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