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学发展观论文2000~3000字。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根据美国营销研究所(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情感、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是人类在生活中执行交换功能的行为基础”。[1]感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他们的消费行为体现了追求新潮流、新时尚、新品味的特点,比其他群体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在实用性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总体而言,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最大限度满足其情感需求的商品,其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满足。他们用敏锐的感官感知和认识世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仅仅因为同一件商品颜色略有不同或者包装略有不同,大学生就可能看中然后购买,也可能看一眼就忽略。换句话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感性。当外界的某种东西被他们感知到,激起他们的情绪,他们就会心醉神迷地跟着它走。所以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被情绪主导,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依恋和从众心理不断减少。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情感和直觉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发生碰撞时,通常以情感为主,容易情绪化。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心理也非常明显,是否有把握也比较明确和强烈。一种商品只要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激起了积极的情绪,就会形成对该商品的偏好和追求;反而会产生一种消极矛盾的情绪,对商品的厌恶和排斥。
(二)不可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还有另一种价值属性,即符号价值。商品的象征价值是它显示社会阶级和区分社会的功能。一件商品越能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越能把消费者与他人区分开来,其象征价值也就越高。这种“注重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称为象征性消费”。[2]这样一来,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就成了自我表达和彰显个性的工具,成了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和加分的标志。因此,符号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种是“趋同”,一种是“差异”。所谓“趋同”,就是通过消费的方式,表现出与你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或小群体的认同、一致和统一。消费者看到别人买什么东西,自己并不需要,但也会跟风去买。“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学生穿耐克鞋,我也穿,别人有斯沃琪手表,我也有..趋同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有了群体归属感,就像拿到了一张“时尚社交圈”的门票,从而摆脱了“落后”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通过消费来展示你的与众不同,与他人的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经用手机了;你只是用了一个3000元的手机,我却已经用了5000元甚至1000元来彰显我的与众不同。
(三)“不真诚”的形象消费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代表什么?没有任何意义。他能是什么?一切,或者几乎一切。因为他独自和数百万孤独的人在一起,他受所有利益的支配。”[3]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对窗外事充耳不闻,专心读圣贤书”的儒生了。他们追求新奇,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自发,但又忍不住冲动消费。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在他们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过去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和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不择手段。在他们眼里,护肤品、美白祛斑产品、修眉、洗牙、隆胸产品、身体护理产品、减肥产品等等的消费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高价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的梦想。正如吉登斯所说,“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也是大学生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外貌歧视”的用人政策。比如,很多公司、单位的招聘广告中,都公开宣称35岁以上的应聘者不予招聘,有的甚至对身高、外貌有苛刻的限制,超出了工作角色的需要。因此,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短板,增加形象魅力,身处象牙塔和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二,不安分的需求——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20岁左右,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舒适的环境和条件下,心理应变和承受能力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影响下进行的。
(一)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大学生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者和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4]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包括感觉、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它们不是孤立起作用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就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某一点上,可以认为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者的某种情绪反应状态(如愤怒或惊讶)、某种认知反应状态(如对某品牌的认可或评价)、某种行为反应(如消费某品牌),都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换句话说,不同的消费个体或群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可能会有不同的消费行为。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的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的外部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还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自身特征,如文化教育、心理素质等。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和特殊的校园环境使他们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着特殊的消费心理,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独特的消费心理指导下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青年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格也基本形成。与这些心理发展条件相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色:由于知识面广,在消费中追求知识;因为他们对新事物的热情,在消费上会追求时尚和潮流,强调美观大方;因为他们的个性很强,消费的时候会情绪化,会一时冲动购买。冲动购买往往多于计划购买。因为创意,他们在消费上也会注重个性,追求独特。
大学生虽然尚未经济独立,但有独立的购买力,购物时意志力较差。只要口袋里有钱,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特点体现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即:1,追求新奇。大学生虽然在校园里,但他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社会接触和社会实践。有了一定的社交能力,他们也能独立对一些事情做出决定。同时,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高考的压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工作、社会、家庭的沉重压力。他们真的可以放下枷锁,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新奇的产品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些同学已经到了什么都不想要的地步。2.强调“美感”。也就是说,商品的审美价值应该与自己的审美观相一致。然而,大学生的审美感受与传统审美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眼里,也许不完美才是美,不对称也能成就美...只要“我”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是美的。没有理由选择“它”。3、追逐时尚。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交游戏,时尚活动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与大学生想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心理特点不谋而合。因此,追逐时尚既是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