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汤到家有多远?

从鸡汤到家有多远?

如今,随着全民读书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告别读书已久的人把目光投向了积满灰尘的书架,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要多读书!”然而,这种激情往往是短暂的。一扫灰尘,双手捧书,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无法静下心来专心读书,尤其是面对深度阅读的时候。

如何面对深度阅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总的来说读书比完全不读书要好得多,但却达不到滴水穿石的深刻效果,更难以深入灵魂。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当我合上书页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这种阅读是一种消遣。

深度阅读,或许应该先选择合适的题材领域。如果所选书籍的内容过于深奥,与自己的理解能力严重脱钩,就无法深入阅读。如果只看中国社会历史方面的书,却带了一本尼采的《道德谱系论》,一下子投入到现代西方哲学中,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读起来必然是云里雾里,毫无意义。如果平时只是看些浅薄之人的网络小说,突然从一本大书《紫同治剑》入手,自然会觉得自己进不了门。

将阅读推向深入,必须尊重阅读规律,谨慎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登。涉足西方哲学,不必一头扎进尼采的悖论式思辨和虚无主义。你不妨读一读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了解西方哲学的流派和演变,然后选择感兴趣的领域逐步深入。打算研究三国志,如果对三国志的笔法感到不解,不如先从一些浅显通俗的关于三国志的书籍入手,再回来研究,可能更容易读懂。

再者,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质量,不妨尝试将表面的零星阅读改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章节阅读,即阅读一本书的每一章;第二层是书籍阅读,即理解整本书的意思;第三层是主题阅读,即选择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国内外一切有价值的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一切。与主题阅读相比,章节和书籍层面的阅读只能算是零星阅读。

以主题阅读为例。如果把领域锁定在先秦哲学,浏览各家各派的原著只是开始。注释诸子百家著作者,如郑玄、王弼、郭象、朱、等。应该在摄入后批判性地继承它们。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也应该选拔优秀的,向他们学习,比如梁漱溟和。

如果你真的能完成这样有效的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更像是研究而不是阅读。大部分人平时都是零星阅读,不一定不好,但正是因为它的碎片化,才容易把阅读泛化。最后收获也不多。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表面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集中学习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边鸡汤的慰藉,而是一个逐渐充盈的灵魂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