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没得奖的论文。
事实上,这项获得科学最高奖的研究工作是由塞门扎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广亮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在诺贝尔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关键文献中,王广亮是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1篇论文的第二作者。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机制和适应氧变化方面的贡献”。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Gregg L.Semenza揭示了人体应对缺氧的关键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机制。
发现了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今天,HIF已经成为许多药物开发的热门目标,包括癌症药物。王广亮,浙江天台人,1983毕业于杭大生物系,1986获中国科学院细胞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跟随塞门扎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为发现HIF做了大量具体工作。7日晚,记者采访了现在美国一家制药公司工作的王广亮博士。“我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研究员。当时整个实验室只有我们两个人。
我在找HIF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王广亮回忆起20多年前的科学研究,仍然非常激动。塞门扎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有一项教学任务。他也是一名医生,他必须治疗病人,所以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压在王广亮的肩上。2016年,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因对细胞感知和适应氧变化机制的研究,获得了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奖项——拉斯克奖。获奖后,塞门扎教授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获得这一发现的过程,他在文章中感慨地回忆了王广亮获得HIF蛋白后激动的表情。随文章发表的照片是王广亮与塞门扎教授和塞门扎教授的导师等一批学者的合影,王广亮站在中间。
为了致力于更实际的工作,王广亮后来离开了他在塞门扎的实验室,转而在制药企业发展。“如果我继续在实验室里做下去,和塞门扎先生一起完成更多关于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研究,也许今天我就能和他分享诺贝尔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