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条件反射的论文
问题1条件反射是怎么形成的?
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食物流涎条件反射。喂狗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食物是一种无条件的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这叫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喂狗前听铃声,经过多次组合,当铃声出现时,狗就会有唾液分泌。此时,铃声已经成为进食的信号(无条件刺激),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孤立出现的条件刺激(钟)引起的流涎称为食物流涎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刺激和不相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任何非连接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非连接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也形成了条件反射。如果将不相关的刺激与多次引起动物身体运动的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就可以形成防御性运动条件反射。有些条件反射比较复杂,需要动物完成一定的操作。例如,老鼠通过不小心踩到实验箱中的杠杆来获得食物,如果多次重复这一过程,老鼠就会学会自动踩杠杆并获得食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只有当某个信号(比如光)出现时,踩杠杆才能拿到食物。经过多次的强化训练,动物看到特定的信号(灯),踩在杠杆上就能得到食物。这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它的特点是动物只能通过某种运动或操作来强化。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反复施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这叫条件反射的回归。比如多次把铃声和食物结合起来,在狗身上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如果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单独反复施加铃铛,铃铛引起的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会引起分泌。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原本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变成了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引起兴奋(流涎)的条件反射变成了引起抑制(不流涎)的条件反射。前者叫阳性条件反射,后者叫阴性条件反射。在生物体生命过程中,条件反射是可以不断建立的,但有些条件反射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消退了,又建立了一些新的条件反射,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问题2条件反射的机制是什么?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是条件刺激焦点和非条件刺激焦点在大脑皮层经过多次组合后的暂时联系。但这种推动是无法通过实验证明的。目前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与中枢的许多部位有关,其中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起着重要作用。条件反射的情况涉及四件事,其中两件属于刺激,两件属于身体的反应。一种是中性刺激,不会引起条件反射形成前需要学习的预期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声。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可引起条件反射形成前的预期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前,出现肉,即UCS,引起唾液分泌。唾液分泌对无条件刺激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UCR)。这是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前都会出现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而开始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射(CR),即没有肉,只有清脆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种刺激紧接着(空间和时间相似)重复出现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跟随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出现几次后,条件刺激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候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射。曾经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声)现在可以单独引起唾液分泌。
阶段1: UCS UCR无条件反射阶段2: UCS独立刺激UCR
(食物)(流涎)(食物)(铃铛)(流涎)
阶段3: CS CR条件反射阶段4: CS NO UCS非条件刺激。
(鸣响)(流涎)(鸣响)(消退)CS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次数越多,条件反射越巩固。条件刺激不限于听觉刺激。所有来自身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与时间因素的关系等。)只要及时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即强化),就能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个条件反射巩固后,另一个新的刺激可以与条件反射结合形成第二个条件反射。同样,也可以形成三阶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没有被无条件刺激加强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是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多次用条件刺激加强,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会逐渐减弱,最终完全不出现。比如对铃铛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铛,不加食物强化。多次后,贝尔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根本不引起分泌,条件反射也会消退。巴甫洛夫认为,回归是因为在皮层中能够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这就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叫做回归抑制。巴甫洛夫指出,回归抑制是大脑皮层的主动抑制过程,并不是条件刺激与相应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被中断。因为如果将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段时间不做实验,自然可以恢复;同样,如果将来条件刺激重新加强,条件反射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之前已经形成的暂时连接的消失,而是暂时连接被抑制了。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越巩固,消退速度越慢;条件反射越不巩固,越容易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初,除了条件刺激本身,那些与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有条件刺激的作用。例如,500 Hz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始阶段,许多其他音调也能引起流涎条件反射,但它们与500 Hz的音调差别越大,条件反射效应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条件反射泛化。之后只加强了条件刺激(500 Hz音调),近似刺激没有加强,于是泛化反应逐渐消失。动物只对频繁强化的刺激(500 Hz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叫做条件反射的分化。
问题3条件反射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巴甫洛夫作品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在他的研究发表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沃森,开始主张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经典的条件反射。虽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在美国并不常见,但俄罗斯基于经典条件反射的理论曾一度长期主导心理学领域。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从条件反射理论到经典条件反射观点的羊群效应,有相当一部分行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条件反射是指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因为当一个事物长时间一起出现时,必然会与另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是机体由于信号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比如铃声不会让狗狗流口水,但如果你每次喂食物前都按铃,几次之后,狗狗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这种由铃声的信号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铃声叫做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条件,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反射。是高等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人和动物都有生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任何组合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一般认为只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实现。传统上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是由于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区和非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区之间发生了多次同时兴奋,产生了功能上的“暂时联系”。条件刺激在皮层引起的兴奋可以通过暂时接触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层代表区,从而引起本来不可能引起的反应。目前暂时接触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在没有非条件刺激强化的情况下反复使用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的早期,条件反射还出现了泛化和分化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实现复杂的分析和综合功能的基础。有些条件反射也可以通过遗传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