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理郑雷的论文
据悉,“通信旅行卡”服务下线后,相关用户数据将被彻底删除,以防范数据安全风险。“行程单已经失去了意义,尽快下线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深圳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随着旅游卡的下线,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码是否也会被撤销备受关注。
“通信出行卡”服务将于65438+2月65438+3月下线。图/视觉中国
旅行卡不准确。
通信出行卡,即“通信大数据出行卡”,也简称“出行卡”,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推出,2020年3月6日上线。最初,用户可以打开微信小程序“交通出行卡”并填写手机号和验证码,即可获取过去14天内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的地方的出行凭证。带星号“*”的旅行卡表示在过去14天内存在中高风险区域的城市,但不代表用户实际到过这些中高风险区域。
随后,旅行卡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调整。
2021年9月,全国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健康码和行程单码,在全国全面实现“二码合一”,即打开健康码可同时查看行程单。2022年6月29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上的“星号”标记。7月8日起,通信出行卡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缩短至7天。截至今年5月26日,工信部公布的数据出行卡用户查询次数已达556亿次以上。
出行卡的初衷是支持人员合理流动和安全返回工作生产。陈东平说,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行程单缺乏准确性,很难准确地将高风险范围确定到县或区级及以下行政区域。
通信旅行卡微信官方账号在今年6月1对12旅行卡问题的权威回答中提到,旅行卡对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是运营商通过用户手机号码所在基站的位置获取的。由于技术原因,如基站信号可能交叉覆盖、信令数据准确性有限、数据更新延迟等。,旅行卡服务数据可能会有一些偏差。
对于“没去过A地但显示/去过B地但不显示”的问题,文章回答,旅行卡服务使用基站数据。为了保证连续通信,实现无盲区覆盖,行政区划交界处的两地基站信号可能会交叉覆盖,这就可能导致手机在不漫游的情况下使用相邻城市的基站信号。另外,在一个城市停留不到4个小时也不会被记录。
在陈东平看来,旅行卡的大数据应用还处于非常肤浅的阶段,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和延伸。“如果跳闸代码想要具有实际意义,它必须能够描述人员行动的电子轨迹和时间长度。”陈东平认为,这将涉及处理大量数据,其次,它将增加与各种其他数据的比较。在他看来,技术层面可以做到,但需要运营商的巨大投入。
卫生法典会退出吗?
旅程代码即将离线。随着新十条提出“对跨区域流动人口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卫生码”,卫生码将何去何从?
个人健康代码数据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等。每个类别包含不同的特定数据项。根据国家标准《个人健康信息代码数据格式》中健康代码的数据结构,健康代码涵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
中国很多地方的卫生编码都是地方政府制定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健康代码,涵盖了很多详细的个人数据。现在还不清楚这些数据会去哪里。”一位国内公共卫生专家说。在他看来,“一些地方卫生规范经营者的法人角色模糊,缺乏明确的责任承担者。”
媒体梳理发现,卫生代码分配规则主要由省级行政单位制定,但在不同省份,主管单位不尽相同。比如“健康宝”在北京的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管理局;“苏康码”在江苏省的主管单位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卫生编码主管部门是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辽宁省“辽视通”的主管单位是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和省信息中心。
“2020年初疫情来临时,全国各地的数码企业都急需快速建设健康码体系,这可以算是一个野蛮生长期。直到现在,虽然有一些管理机制,但不排除部分企业有接触个人资料的可能。”陈东平说,健康码背后是上亿人的个人信息,包括详细的流动信息、支付信息、通勤信息等。,一旦泄露,会影响国家安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涉及的第三方运营商进行监管。
长期以来,各地卫生编码的形式并不统一,卫生编码的功能也在逐步扩展和泛化。在一些地区,健康代码还将被整合到当地的医疗服务、公共交通甚至支付方式中。
165438 10月9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五”规划》提到,到2025年,初步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国家卫生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家卫生信息平台全覆盖。每个居民都有一个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记录和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健康代码。这则新闻一时引起热议。
此后,接近国家卫计委的人士对媒体回应称,所谓的“电子卫生码”并不是防疫时使用的“卫生码”。疫情防控“卫生代码”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信息相关;“电子健康码”主要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包括识别、结算、服务等功能,已实施多年,用于关联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服务信息。
在陈东平看来,“疫情发生以来,卫生法规确实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疫情发生后收集的数据主要是核酸检测数据和场所代码信息。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两类保留的数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雷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随着新国十条的落地,核酸信息、站点代码等数据要销毁、封存或完全脱敏。”郑雷解释道。
陈东平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数据机制,如健康码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应委托给国家权威机构。但另一方面,他并不建议将如此巨量的信息和数据完全整合起来,画出具体的画像,这也是世界罕见的。
国家甚至地方政府对个人信息的处理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总则》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以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个人信息的收集应以处理为目的,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2021、1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卫生编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为疫情防控和疾病预防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郑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健康码首先要用于健康和养生目的,比如看病不用拿医保卡,刷有健康码的医保卡,扫码支付挂号等。健康码未来的应用场景可以朝这个方向实现,并不强制使用,只是给人们提供多种选择。但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的结束,目前使用的卫生法典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健康码对个人信息或隐私的损害有很多不确定性。
陈东平认为,当大数据被滥用时,只会导致地方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使得防疫偏离了精准的方向。一些打着大数据精准防疫幌子滥用数据的行为应该被终结。
记者: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