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四大特征

徽派建筑四大特色:马头墙、三雕、牌楼、祠堂。

1,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宏村来看,徽州民居通常非常密集,山水相连。再加上耕地,居民住宅留下的土地并不多。俗话说,七山一水一田,一路一庄园。在如此拥挤的生活环境中,防火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另外,古木屋一旦着火,如果没有好的措施,整个村子都可能毁于一旦。马头墙的存在是为了阻挡火源,所以马头墙也叫堆积墙。

2.三座雕塑

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砖雕。徽雕在徽派建筑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多为粗。这种梁也叫冬瓜梁。这根横梁的中间部分通常雕刻有华丽的木雕。三个雕塑的存在,给徽派建筑一种立体感和优雅感。门套引人入胜,墙依墙雕,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三雕的重点是门楼、门套、窗台、窗套、梁柱、额等。

3.拱门

牌坊是徽派建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民居、祠堂并称徽派古建筑。这座牌楼历史悠久。它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作为村门使用,称为横门。随着时代的演变,成为标志性建筑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期,徽州有大量的高官。此外,徽商财力雄厚,牌坊日益繁荣。

4.祠堂

祠堂是徽州古建筑三大奇迹之一,在古徽州的地位极高。祠堂起源于祠堂,是家族祭祖的地方。从祠堂的规模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和兴衰。当然,祠堂的建立离不开徽商。学而优则仕,优则商,徽商常年打拼。成为富商后,他们回到家乡,在家乡投资,修建祠堂和纪念碑,照亮祖先。

徽州建筑的历史渊源

古徽州敦本敬祖之风盛行,各村皆建宗祠,有祠堂、支祠、家庙。据清代赵济世《寄园寄处》载:“无杂姓同居。它的风是最近的。进出牙,名字由祠堂统一。老的时候收了村里的一个姓拉夫的,把朱文公的家礼当祭品。”

易县南屏村现有祠堂30余座,规模宏大,规模不大,形成了一组风格古朴的祠堂。村前横店街有8个200米长的祠堂。“序堂”和“石成宗祠”是两大宗祠,还有三个支祠和三个家祠,堪称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建庙,扩建建筑,建分庙,规模比琼楼玉宇更胜一筹,以示家族的兴盛。

这些大祠堂都是用巨大厚实的材料建成的,有的居然用了一根长6.7米,高1米多,宽80厘米的大木头。使用周长2.3米,高7.8米的整根大木作为堂柱。挖掘出一整块长10余米、宽5余米的大石板作为台阶。

祠堂的“享堂”和“睡堂”都是用银杏等单色珍贵木材建造的,称为“银杏堂”。还有重梁栈,称为“百良殿”。祠堂大门多为“五峰塔”,高墙翘角。整个祠堂庄严肃穆,体现了宗族法规的神圣威严。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