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研究论文。

会计造假的原因及治理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部分企业会计造假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遏制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会计造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会计造假;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丑闻不断。从最早的《原野》、《琼民源》、《洪光》、《郑》、《张家界》到2001的银广夏事件,达到了顶峰。会计造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因此,探讨和分析会计舞弊现象及原因,寻求审计对策,遏制会计舞弊案件的屡禁不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会计造假原因分析(一、法律监管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在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改进会计核算、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企业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才刚刚起步,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因此,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对会计造假的处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法律手段,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不足。即使查出造假,对造假者的惩罚可以说是不痛不痒,但如果没查出,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因此,非法利益的巨大诱惑和低廉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反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愿意铤而走险,会计造假屡禁不止。(二)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管不力。目前,我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管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这些监管部门按照一定的权限划定监管范围。财务部门应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对所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审计部门只对涉及国有资产的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根据国有资产和资金的隶属关系划分管辖范围。国家审计署对中央企业所属二、三级企业和中央垂直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监督纠正不力,许多违法违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在股票上市过程中,证监会承担了全方位的角色,不仅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还负责日常的上市管理,包括对上市公司各种违规行为的查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守护者”,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银监会和保监会也是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的,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调查所有的事情,也不应该窄到没有违规发生。(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从社会监督的角度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欠缺,独立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一是审计独立性不足。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审计的重要特征。它是审计结果获得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上是由内部人决定的,股东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内部人委托事务所自己检查,这无疑削弱了审计师的独立性。第二,收费制度不科学。在审计工作中,一般来说,花费的时间与执业质量呈正相关。因此,为了保证执业质量,国际惯例是按审计时间收取审计费用,而我国现行收费制度是与公司总资产或净资产挂钩,而与审计时间脱钩。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平衡自身的成本效益,往往会不合理地缩短审计时间,有时还会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牺牲执业质量来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第三,审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好。目前,我国确实存在一些专业素质过硬的注册会计师,他们构成了审计行业的中坚力量,但从审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并不乐观。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审计从业人员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不足。㈣会计政策没有前瞻性。没有一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完美的,可以涵盖会计实务中的所有业务。他们只能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规范和原则,大部分只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每当许多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会计准则或体系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也就是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使得公司按照自己的思路处理新业务,以自己的目标为标准,这就为会计舞弊的滋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一般都是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专业判断来指导实际工作。当会计人员有作弊的冲动时,他们会利用对会计政策的不同理解,做出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会计处理。这种会计造假往往极具欺骗性。(五)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权责形成的组织结构。它是处理公司内部各种合同,协调和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上市时间较短,公司仍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严重,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