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素材
杜甫的材料如下:
杜甫出生于杜世家,是初唐诗人杜的孙子。唐玄宗三年(715),四岁寄养在洛阳姑姑家。在开元,我考砸了之后就四处游荡。天宝六年再次进京赶考,被李拒绝,滞留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叛逃到唐肃宗,在那里他被授予左拾遗。
收复长安后,被贬入化州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他曾进入我国驻江南大使严武的视线,被任命为校准工业部员外郎。晚年贫病交加,他想带着家人回到北方。大历三年(768年)出蜀,大历五年死于湘江之舟,终年59岁。
甘源二年(759),杜甫弃官随家人到周琴(今甘肃天水),著有《秦州杂诗》、《李白之梦》等诗。10月去铜鼓,一路上写了一组诗。到达铜鼓后,他创作了《甘源铜鼓县生活七首》。12月去成都,途中写了一组诗。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
甘源三年(760)春,49岁的杜甫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故名“杜草堂”。
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杜甫的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他的诗歌往往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用深刻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们苦难的同情。他在《春望》一诗中写道:“国虽四分五裂,山河长存,草木春回”,表达了他对国家衰亡、人民疾苦的忧虑。
杜甫的诗也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深情。他在一些诗中表达了对妻子、孩子和兄弟的思念和关怀。他的家庭诗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深度。
杜甫的诗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在他的诗《月夜忆兄弟》中,他写道:“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将是霜,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啊!”,表达了他对家乡、对生活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