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为我设计一个作文结构吗?

组成结构说明(1)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侧重于审题和语言运用的训练,而对文章的结构要求关注较少,所以在写作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考场上,很多同学因为时间有限,往往在考完试后直接写在答题卡上。结果有的人发现自己写的东西歪歪扭扭,偏离了自己想表达的中心;有些人直到写完才发现漏掉了一个重要的段落,影响了文章中心的清晰等等。其实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在写作之前能够围绕我们从材料中得到的中心做一个提纲,明确内容的轻重缓急和细节,如何处理主要内容,如何照顾开头和结尾,如何过渡,如何分段等问题,也就是作文的结构,那么我们的文章质量就会提高,分数自然也会提高。因为最近的考试大部分都是议论文,所以现在的热门供应作文最容易把握的文体就是议论文。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说一下议论文的结构。

介绍一门新课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结构,是文章思想的表现形式。文章的内容只能通过组织安排来表达,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突出。大纲中基础级的第四个要求是“语言流畅,结构完整”。这节课专门讲议论文的结构。

高考作文是一场锁链中的舞蹈,考生的自由创造被限制在一定的锁链中。文章的结构也有相应的约束,这是由阅卷时间的短暂性和考生笔迹字体的模糊性决定的。为了让审稿人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必须完整、清晰、严谨。怎么才能做到呢?

首先,结构最好建模。最好是利用考前精心准备的现成的模块化结构来写高考作文,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文章质量。写作结构的临时安排在所难免,更何况世界上的文章结构本身就是相对固定的,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上面。议论文的主体结构主要体现在议论文层面,常用的三段论就是三段论。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开头——一般先提出问题,说明论点的理由和由来。在这一部分,要说清楚这篇文章指的是什么。要求简短扼要。

中间——主要是“分析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本文为什么要这么说。要求是充实的,丰富的,有根据的。

结尾——“解决问题”的部分。或者得出结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部分主要是告诉人“怎么做”,要求干脆利落。

应试作文常见结构:(多媒体)

其次,最好把段落缩短。段落安排精致短小,应该是每年高分作文的结构* * *了。由于段落精致短小,很容易让审稿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主旨,及时发现亮点。相反,永远是300到400字的段落,而且字是考生手写的,不够规范,电脑呈现不够清晰,阅卷者把握段落意思的难度要大得多。

第三,段落的第一句最好是主题性的。段落的中心思想最好放在段落的第一句。换句话说,段落的第一句话要体现主旨,展现文采,引导思路。因为段落的第一句话容易让阅卷老师注意到,所以每段的第一句话写出来的时候,文章的脉络往往是清晰的。

比如2005年北京写了一篇高分作文《说“安”。开头:提出一个话题,“拥有平和心态的人,可以成就一切。”第二段第一句:“遇到坎坷,需要心安。”第三段第一句话:“身处逆境,需要心态平和。”第四段第一句:“面对成功的时候,需要心态平和。”段末:“心态平和,一切皆有可能”。只看这几段的第一句,就知道七篇了。

第四,涨跌最好识别。文章要曲折优美,跌宕起伏,高考作文当然也要如此。但是,最好能清楚地辨别出高低起伏,才能把文章的脉络说清楚。如何鉴别?固定句重复表达,分成独立段或设定过渡段。在高考名篇《不要以好恶来判断》一文中,“不要以好恶来判断”这句话多次出现,提示和引导了文章的思路,从而使文章的结构呈现出呼应整体的趋势。

第五,最好是独立的。一些很精彩的句群或者句子,有很精彩的想法或者很精彩的语言,我们最好把它们单独成段,以便引起审稿人的注意。如果一个帅的人把所有的丑都遮掉了,点评者会有好感,分数可能会上去。

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1.总分公式:可分为总分公式、总分公式、总分公式。

2.排比:同类并列,异类并列,对比并列。

3.循序渐进:在不同层次之间循序渐进。

4.对比:比较两个事物(或观点),或者用另一个事物(或观点)对比一个事物(或观点)。

5.易操作的限时构图形式:启发性和重叠性。

一、总分公式:“总(入门)-分(本论)-总(结论)”

1.引言(开头)和结论(结尾)相互呼应,紧扣标题。

2.这一部分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呈行列式布局,分几个层次讨论。

主题:生活

标题:储存生命

导读:每当我数着那张虽小却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都有一种感觉:

人生不也是一种储存吗?

过渡:人一出生就开始储存自己的真实感受。

友谊是受益匪浅的储存。(叙述、讨论、正反对比)

爱情是一种快乐和辛苦的储存。(叙述、讨论、正反对比)

(3)知识是一种持久的存储。(叙述、讨论、正反对比)

结论:储存生命,就是储存生命中最宝贵最精致的财富,储存一切真、善、美。

第二,平行型

有时也叫三分,即在论证方式上,要么论点并列,要么论据并列,整体和部分都可以用。

并行结构模式(自变量并行):

介绍(提出论点)

论据①+分析论证

本论(证明论证)论证②+分析论证并列

论据③+分析论证

结论(参考全文)

并行结构模式(演示并行):

介绍(提出论点)

论据①+分析论证

这个理论(证明论证)分为论证②+分析论证。

论据③+分析论证

结论(参考全文)

中心论点:树立远大理想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1.理想是奋斗的起点。第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第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这三个平行的子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反过来支持中心论点。只要依次证明了分论点,就证明了中心论点,这就是并列式。

第三,进步型

根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这个到那个,从外到内,层层深入论证。“深入”有多种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可能到必然;我们可以从经验谈问题,再谈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如何”...

模式:钟摆现象-分析本质-参考危害-找原因(找对策)。

题目:曲径通幽

题目:小路不“弯”,何以幽僻?

开篇题目:“我的道路是曲折的,穿过一个遮蔽的山谷,树枝和鲜花,到一个佛教静修”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仅这一句“曲径通幽”,不知道演绎了世上多少玄机?

转述:蜿蜒的小路通向美丽的地方。其实世间万物,曲径通幽,却不止于此。

曲径通幽,是画家渲染的风景。

分析推理通向一个僻静的地方,这是摄影师不断寻找的目标。

曲径通幽,这是景观设计师营造的效果。

曲径通幽,这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

人类

联系实际:曲径通幽,是人处理生活中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呼应开头:“隐居”,或许在这“曲径通幽”中,“美”或许来自于这种旋转。

写出“水落石出”的提纲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哪怕是最小的事情(是什么)。

(2)学习上只有“走进死胡同”才能有所成就,科技上只有“走进死胡同”才能有所发明创造(为什么)。

(3)要有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做)

(4)发扬“钻牛角尖”的精神会收获更多的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会怎么样)

递进结构可以和总支结构综合使用。比如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或者“如何”的角度设置论点来阐述。

“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提出一个问题:或指出问题的本质,或陈述讨论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对讨论的对象进行解释和说明也是必要的。

从“为什么”和“怎样”的角度,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各有侧重,不一定同等。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我们是需要把重点放在观点成立的原因上,还是根据某个真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来说,如果原因简单明了,可以在“如何”上多做文章,无需详细论证;如果“如何”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我们可以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如何”可以被置之不理,或者根本不提。

一般来说,观点明确后的思路发展有两种趋势: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就要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角度来讨论;如果观点是“我们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要讨论“节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观点是负面判断,那就说说你做不到的原因,或者继续做下去的危害。如果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不好”,那么就要说说“不好”的原因,或者说“赶时髦”的危害。

“什么-为什么-如何”的思想是最有用的论证结构模型。至于如何利用好这种模式,关键是要灵活机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各自的讨论重点。

第四,对比

正是在论证的方式下,通过比较论证论点。有正面和负面的对比,有现在和过去的对比,有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的对比,有同一件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加鲜明。“正反对比论述结构”也叫对比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使用对比公式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比来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只是起到陪衬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结构模式:

第一段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段是正面分析(危害和根本原因)

第三段是正面例子(点,面)

第四段阐述了反面(功能、益处和意义)

第五段反面的例子(点、面)

第六段联系现实(正面和负面)

第七段重申了这一观点。

(也可以先反后正或先反后正,要灵活运用。)

比如命题大纲《为“教一斧教一课”加油》:

①确立一个观点:“班门弄斧”通常带有贬义,意为“不自量力”,为一般人所否定。但是...敢于捉弄“权威”(authority),突破常规思维,不被传统观念束缚,好!

②正面论证:第一部小说的出版;普通人的发明创造;即使是科学家的新发现,也是敢于在“板门”上有所突破的结果。

③反对理由:如果大家都不敢在“班门”上耍花招,“班门”永远至高无上,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了“后浪”,长江将成为一潭死水,最终无法摆脱干涸的命运。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没有他人的帮助,社会不可能进步。

④全文总结:要鼓励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捉弄“禁门”,才能与时俱进。

动词 (verb的缩写)变体话语结构

也叫归纳论元结构。这种写作包括四个步骤:介绍,讨论,连接和结论。

引用:引用材料,突出观点,发表评论,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结尾要用不同的语言重申自己的观点,分析讨论后做总结,使文章结构完整,自始至终照顾到。如果能多选择两三句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评价案例就更好了。

作文的结构(两种):(多媒体)

从材料中导出论点——分析原材料——添加实例后讨论——结合实践讨论——回归原材料,再次阐明论点。

分析原材料——从材料中引出论点——增加实例后讨论——结合实践讨论——回归原材料,再次明确论点。

六、推重叠式:论证——进入证据——承载——重叠证据——归纳

第一步:提出论点。即在文章的开头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清晰的印象。

第二步:输入证据。也就是提出上面的论点后,我先进入论点。最好选择史实作为这一步的论据,一般应该是比较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轶事、名人轶事等。

第三步:做出承诺。即在阐述第二步论点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普遍意义,并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论点,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重叠。也就是以上总结之后,我再一次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作为论据来论证。所选案例应该是新的,最好是当前媒体上出现的典型案例。实际上,这些论据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了推进和叠加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重叠证据”。这样旧的就是现在的,旧的就是新的,论点和选择的角度都变了,为论点提供了坚实有效的证明实例。

第五步:归纳。在双重事实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该论证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全文。

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考试的指导确定一个思路,结合前面介绍的几种模式,做一个作文提纲。

一位哲学教授来到动物园给动物们教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很多空洞的理论,然后说:“一切都要从地基开始,就像任何建筑都要从底层开始一样。”一只青蛙不耐烦了,问教授:“请问教授,所有的建筑真的都要从底层开始吗?”哲学教授看了一眼青蛙:“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驳道:“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你挖井也是从井底开始吗?”哲学教授无言以对。动物们纷纷表示,“是啊,连井底之蛙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审题指南】从整体材料看,体现了客观全面的二分法哲学,可提取题目1。“如何看待事物”和“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传身教中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学,可以提炼出“言传身教”、“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话题;从青蛙的言行中,体现了相对与绝对,* * *与特殊的哲学,可以提炼出“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话题;从其他动物的评论中可以提炼出“人各有所长”等话题。

总结:以上五种模式的运用,应该主要体现在构思的准备阶段。第一,想好,拟好提纲,按提纲写,这样作文才会高效,质量高。当然,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有结构感,随时注意文章结构的清晰化和简单化。

注意:文章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一是要注意层次、段落与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表达内容之间的因果、递进、并列、选择、假设、转折、条件等关系,如“不仅如此,还有……”“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这个都要先搞清楚。”“如果真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那岂不是先有了精神?”

二、议论文往往在一段话的开头放一些表示顺序、参考、总结、概括的词语和短语,以表示段落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如第一,第二,再,然后,然后,最后;这样,这样,因为这样,所以,另外;总之,一句话,可以看出,总而言之,等等。